李卫平
相比其他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考,并且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而这些需求的实现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对于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梳理与调整,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结合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提高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重视程度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本着人性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一改以往传统被动式、僵化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自身角色和思路,围绕学生展开日常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并且通过个性化的考查,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制订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找准学生的弱点,合理布置教学内容,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理念的应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以真正的围绕学生来进行,很多教学思路的应用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知识点的消化效果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总之,教学活动的创新,应该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具体需求来开展,抓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效,这样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二、关注教学过程、加强引导鼓励
数学的学习活动是一项具体性的活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先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再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这种以结果来衡量学习成效的方式,很难实现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素质化教学的需求。统一化、刻板的解题思路,难以适应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很多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上都存在较为僵化的情况,并且在学习中逐渐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和恐惧感,这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想意识空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围绕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对教学思路与方式进行调整,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凸显。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教师可以先提问:假如小李和小王一起去商店购买东西,设置相应的情景。再提问:小李和小王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李和小王多用多少元?之后,教师以不同的数据进行代入,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应该基于以往整数加减法,先利用整数进行计算,再导入小数进行计算。学生可以通过以往整数加减法的经验,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整个知识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迁移,各项知识也能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思维当中。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多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上,教师如果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引入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会在抽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针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上,小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有限,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案例和情境,将抽象性概念的学习过程进行具体化,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易地完成思维过程的转化,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明确面和立体之间的联系,产生直观的体验。教师可以先准备一张A4复印纸向学生进行展示,问学生这张纸的形状(长方形),教师在增加一摞A4纸,这时候,教师再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这个物体的形状,进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教师再提问学生,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实体,再通过抽象思维,思考长方体概念的认知顺序,从面到体的来对长方体进行辨认。通过采取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过程可以更加具体,一些抽象概念的教学效果也就能得到更好地提高和保障。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并且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较为密切,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有着较高的需求。小学阶段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身特点和特性的掌握与考量,通过对自身教学创造性进行发挥,让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更富有趣味,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配合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和引导,让学生逐渐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获得乐趣和知识的成长,进而逐渐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