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价值之解读

2016-05-30 21:48刘诗贵王志文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友善和谐伦理

刘诗贵 王志文

摘要:友善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具有丰富的伦理蕴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探讨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友善;伦理;和谐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6-0084-03

黨的十八大针对个人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价值要求,反映了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友善作为一种根本的核心价值观,引起人们对友善的重视。友善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指友好和善良。可从道德的两个维度来理解,从道德规范的维度来说,友善是指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突出体现为对他者的态度亲和、友好,行为有利于他人、社会、自然;从德性的维度来说,友善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品质,心地善良、美好,总为他人和社会着想,自觉自愿从善。“‘友与‘善具有一致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之处,‘友窄‘善宽,‘友重外在,‘善重内在,‘友强调互惠,‘善强调自愿。”[1]综合来说,友善就是待人友好,与人为善。其实,友善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具有丰富的伦理蕴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对于现代伦理学具有理论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关于“友善”的价值有多种理解,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规范“我”与“他者”关系的友善

人一来到世上,就必然要面对外物和他人,要同他们打交道而谋求自己的生存。在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中,利害就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产生,因而有了利善害恶的伦理道德价值,友善就是一种有利的体现善的道德价值。友善,体现在处理每一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主要是反映 “我”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中。“我”友善对待“他者”,这里的“他者”就是指他人、社会、自然。哲学虽然是关于人与世界的学问,但作为伦理学的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对他者的关怀,把“他”当作“他”来关照,伦理的意蕴就是尊重他者,成全他者。“无论如何,哲学研究不能满足于对自身或者对存在的反思。”[2]友善的伦理价值就是体现在尊重他者,关爱他者,成全他者的意义上。我与他者关系的友善内涵,就是善待他人、社会、自然。其实我对他人来说,也是一个他,当我作为他的角色,那么“我”相应也会得到善待。

1.善待他人。就是坚持友善原则,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友善待人,就是要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成全他人、帮助他人。在与人共在的生活世界里,“我”与“他”的关系,应该像一种“相遇”,视“他”如同“我”一样的人,平等地对待,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而不是想着去控制、支配、侵害“他”,这就是基本的善待。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颜渊》)要求学生“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的情怀,“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郭店楚墓竹简》),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存在;友善待人的行为,应该是真心实意对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而不是算计别人、谋害他人;善待他人,还表现在行为中乐于助人,在别人身处逆境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伸出无私援助之手,真心实意去帮助别人,而不是落井下石、幸灾乐祸;总之,友善的原则就是把他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手段,所作所为是有利于他人的生存。

2.善待社会。就是坚持友善原则,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无法选择、不能自主的“被抛”到共同体中,这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事实,人一来到这个生活世界,就会被社会化。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个社会共同体,整个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利益只有得到保障,才不会导致共同体的衰败、瓦解、分离。因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做有利于共同体的事,维护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要善待社会,而不是破坏它、损害它。和谐社会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我们要在善待人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的安全、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墨子认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表达了对社会的善待就是要为天下社会谋取利益、消除社会祸害的观点。今天看来,善待社会首先就要求修养自己的德性以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言行要有利于社会,不做损害社会文明、伤害社会利益的事情,还要敢于和破坏社会的行为作斗争;其次要积极增长自己的才干、热心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等等。然而,有的人遇到境况不如意,便埋怨社会、以极端行为报复社会,伤害社会,是极其不友善的表现。善待社会,简言之,就是要做一个社会所需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以社会、国家的利益为重,爱岗敬业、服务社会,为社会、国家尽力作出贡献。

3.善待自然。就是坚持友善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本来就属于自然的一个部分,人的生存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自然。然而近年来,人类凭借现代科技肆意地掠取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今人类已意识到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修复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善待自然,就是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实践当中,就是要爱护大自然的植物和动物、改善自然环境,不随意毁坏植物、猎杀动物;自觉维护自然环境、不任意丢弃垃圾废物;倡导低碳绿色消费,不浪费自然资源,积极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对自然友善的表现。善待自然,就是倡导生态伦理,建构环境友好的社会。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的栖居”就是要求善待自然万物。当前,建设美丽中国也是要求善待自然,坚持友善原则,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作为一种美德的友善

从德性的维度来说,友善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品质,心地善良、美好,总为他人和社会着想,自觉自愿从善。“‘友善是对于人们内心爱的表达,源自人们对于善价值的追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三种,认为善的友爱才是稳定、持久,值得人们追求的” [3]。友善,应该和他所指的“善的友爱”意思相当。可见,友善的德性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意义,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美德。友善对于个人来说,体现了人心灵的美好,是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成就人、完善人,是完美人格的重要内涵。友善对于社会来说,有利良好的社会文明风气,有利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彰显心灵美好的友善的德性,有利成就人、完善人,促进人格的完善。友善指导我们应该做一个心地善良、待人友好的人。友善之人,必定是心胸开阔、谦恭、随和、亲切、温和的,这些优良的品质,使人乐于与之共处,并信任和喜欢他,因为他不会给人以紧張压力,给人带来的是轻松、自由、温暖、快乐和友谊等正面的东西,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和人的身心健康;友善之人,真心为他人着想,很容易形成互助的精神,有助于人的成功成材、人格的完善;友善的德性,使人的心灵充满正能量,有利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友善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是其他德性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前提。总之,友善于人于己都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具有成就人、完善人的德性力量。

友善的德性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团结,有利于建构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友善的美德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往来、相处和睦,其乐融融。自以为是、骄傲、虚荣、目中无人、嫉妒、算计等等消极的人性阴暗面因为友善的光辉而日益消退。友善传递的是关爱、友谊、温情、快乐,人们共沐其中心灵才会觉得温暖、自信、愉悦,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向善的力量。在生活中,人们会相互尊重、信任、友好、和睦、互助,这样的共同体社会必然和谐安定有序。积极倡导友善的美德,家庭、单位组织和社会就会减少争吵、伤害、仇恨等悲剧的发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近年来同事之间、邻里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涌现出了“希望工程”“送温暖”等无数友善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友善”美德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充分体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4]可见,友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高尚的德性,能引领人的道德情感和德行,使人具有极大的亲和力,使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实践证明,友善的美德不但利于个人的完善,成就完美人格,也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及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倡导友善的美德。

三、引导现代伦理走出困境的友善

友善,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规范要求,能够发挥其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它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是“爱、友谊、温情、和谐亲善的共同体”的价值依据和实际体现。从根本上说,友善就是爱的表达、呈现、延伸。因此,表达爱的友善是个人快乐幸福的重要源头。我们要获得幸福快乐,就是要追求好的生活。“一种好生活的一个标志就是一个人的动机与其理由、价值观与辩护根据之间的和谐一致。”[5](P78)好的生活离不开友善,真正的友善,就是动机与理由、价值观与辩护根据的和谐一致的标志。友善,是出于为“他者”的动机,而不是为一己之私,所以友善者行事的理由和他的动机是和谐一致的,由此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动机与理由的分离是使人精神分裂而痛苦烦恼的原因,“不受一个人所看重的东西——即一个人相信是善良的、美好的、正当的、美丽的等等事物——所驱动,这显示了一种精神上的疾患。不看重驱动一个人的东西亦复如此。”[5](P78)比如,坚持一己之乐的利己主义,其理由与动机就无法一致,因为利己主义者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其动机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我不是因你之故而行动的”,他们不可能真正友善待人,因为他们不会具有为他人着想的动机,因此不可能真正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实践中,基于快乐的理由,表面看来他们与周围的人能进入一种爱的形式中,能和人一起交流、享受佳肴、观影、娱乐等等,但利己主义者根本上还是缺乏这种主观为他人的爱。其追求快乐的理由和动机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如果他们选择友善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利己主义的动机,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精神分裂的痛苦生活。

[JP3]现代的种种义务论、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一样,不能顾及到爱、友谊、温情、和谐亲善和共同体,义务论和功利主义重视行为的合理性,而缺乏对人的重视。“在这些充斥着外部性的理论中,自我的消失或缺场与他人的消失或缺场一样多。”[5](P86)然而,友善则完全是体现一种人性化的方式,是人与人的互动,在友善的行为过程,使人都得到了爱、友谊、温情等美好的善的价值,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在其中。可见只有友善才能统一理由和动机,使它们和谐一致。利己主义只是为自己而不为他人,而义务论和功利主义注重“人”之外的价值,因而它们都无法获得爱、友谊、温情等。所以,只有倡导友善的根本价值,在批判理由与动机分离的所有现代伦理理论时,才能使理由与动机相和谐,逐步引导利己主义的转变,医治道德分裂症,推动现代伦理理论走出困境。最终使人获得爱、友谊、温情、和谐亲善和共同体等等更大的善,促进人们快乐美好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显中.论友善[J].伦理学研究,2004(4):32-37.

[2]倪梁康.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89.

[3]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2):1-3.

[4]张丰清.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N].南方日报,2013 -01-14:(02).

[5]欧若拉·奥尼尔,伯纳德·威廉斯,等 .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ZK)][HT][FL)]

猜你喜欢
友善和谐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