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视野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2016-05-30 17:48:44陆静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人事管理教职工

陆静

[摘 要] 在当前高校的管理中,针对人事管理方面,激励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激励方法在人事管理中的科学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将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给人以激励,很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多种理论。对于激励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运用,结合实际非常重要,还有科学的配置也必不可少。

[关 键 词] 人事管理;激励理论;科学配置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78-01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代高校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应该更加注重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动机,而不是仅仅对教职工进行常规的行政和档案管理,以及简单地对教职工的能力、数量等配置进行优化。因此,高校要想在保证教务工作的同时吸引优质人才,并且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寻找对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因素,并且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职工激励机制,从而使高校的发展更加稳定、长远。

一、激励的有效性

高校中的教师通常都是接受过长期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学校的教育事业,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对学校的贡献每个教师之间也存在差别,因为教师所处岗位的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努力程度的高低,都是存在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激励时也要有针对性,要抓住重点,适当地划分层次。对于一般教师应该给予较低层次的激励,而高层次的激励应该给予有突出贡献的、起着主导作用的学术骨干。这样就可以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层次的激励。当前我国高校中对于高层次教师的激励,特别是专项的激励,由于改革滞后的原因,普遍存在力度不足和偏少的情况,而中低层次的激励却比较多,并且针对性较差。这种激励方式缺乏重点,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对高层次教师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因为他们得不到相应层次的激励。而最有可能成为高级优质人才的一个群体就是中等层次教师,但是他们对高层次的激励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得到较低层次的激励,最后使低层次教师几乎得不到激励。长期下去,激励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只能成为中高层次教师的保健因素。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不是把激励设置得越多越高就会产生越好的激励效果,我们要更好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将其当成激励的主要目标。同时,宁可少也不要降低标准这个原则使我们对激励的质量和层次要严格地按照标准来控制。

二、激励措施的选择

我们必须把满足群体的特殊需求作為基础,以此来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我们要了解到,适用于所有岗位和所有人群的激励措施是不存在的,高校教职工这个群体也是根据自身的职业预期和工作环境来决定自身需求的,所以各种激励理论都是在进行互相补充的。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深入教职工内部进行调研,明确他们的需求方向,以此来进行高校的人事管理,还要在选择激励措施的时候以内部环境变量为依据,建立适合自己的激励体系。

三、发挥模范作用

在教师群体中,我们所说的中坚力量,指的就是學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些人员在教师群体中也是主要影响群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他们在教师群体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其他教师,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群体行为和群众心理特征和学校建设师资队伍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对于这个队伍,我们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强建设,并且要更好地保证这个队伍的优秀质量,可以通过定期考核、重点扶持、优胜劣汰的制度,这样还可以使他们的榜样力量得到保持。而通过对这种榜样力量的保持和强化,针对群体中的普通教师,这种力量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导向压力,使这些普通教师也能够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使教师个体能够通过榜样的力量,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通过这种调节对自我行为进行不断地完善,最后起到间接的激励作用。

四、考评指标体系的完善

考评的公平和透明是在高校人事管理中需要特别注重的,这样才能明确考核的标准,激励教职员工在公平的环境中,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努力,并且将自己的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高校对于考评指标体系就要吉星科学的建立和完善,在考评指标中真实地记录教师的创造成果和工作表现,同时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建立人事考评制度,各级指标也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要考虑到教师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差别。另外,对于教师投入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群体的意见,高校的考评指标要做到透明化。

总之,在当前进行体制改革的中国社会,人事管理这项原本就复杂庞大的工程,就显得更加错综复杂。在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的人事管理中时,为了获得预期的效果,就要有机地将各种理论结合起来,并且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

参考文献:

蒋映洪.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公共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人事管理教职工
教育部:加强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
科教新报(2023年17期)2023-08-12 09:28:10
学校如何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以美国教职员工入职审查制度为例
人事管理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人事档案数字化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52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记者观察(2018年14期)2018-11-19 21:22:23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今日财富(2018年31期)2018-05-14 12:12:15
敬重教职员工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需求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1:30:59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