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6-05-30 11:05郝春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医针刺

郝春波

(北京市顺义中医医院,北京 101300)



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郝春波

(北京市顺义中医医院,北京 101300)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每组8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中医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医;自拟消眩方;针刺;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一类因颈部软组织损伤引起颈椎椎动脉供血不足及短暂性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头颈部转动时眩晕症状加重为主要临床特点,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颈项不适等[1-2],好发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伏案者。而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方式改变,我国颈性眩晕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及年轻化趋势[3]。目前单纯西医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欠佳,仅能部分缓解症状体征,且易反复发作,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本研究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西医诊断标准[4]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痰浊中阻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5]。TCD 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状程度随体位变化而改变;X射线摄片可见颈椎椎体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及癫痫等其他疾病所致者;有颈椎外伤史者;中耳或内耳感染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精神系统疾病者;药物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全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80例,男23例,女57例;年龄40~71(58.39±6.10)岁,病程1~7 (2.59±0.86)年。中医组80例,男23例,女57例;年龄40~71(58.39±6.10)岁;病程1~7(2.59±0.86)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10 mg/次,1次/d。中医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自拟消眩方组成:党参15 g,茯苓15 g,半夏9 g,天麻 15 g,白术10 g,陈皮10 g,川芎10 g,厚朴10 g,荆芥6 g,防风6 g,炙甘草6 g,1剂/d,加水500 mL煎至100 mL,早晚分2次顿服。针刺取穴四神聪、百会、双侧风池及天柱穴,俯卧位单手快速进针,行提、插、捻、转等手法,以有酸麻胀感为宜;待诸穴得气充分后连接电针治疗仪于天柱穴,模式选择连续波,频率设定为2 Hz,每次留针30 min,1次/d。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参照 《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标准》[6]进行病情改善情况评价,包括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分值越低提示病情严重。②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采用以色列RIMED公司生产Digi-Lite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③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重庆天海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7]显效:TCD检查基本正常,眩晕程度及发作频率减少>60%;有效:TCD检查有所改善,眩晕程度及发作频率减少≤60%;无效:眩晕症状体征和TCD检查均未见改善或加重。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计为总有效。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组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8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中医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中医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中医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见表4。

2.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5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3讨论

目前有关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部分学者认为多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椎动脉受颈椎退行性改变压迫、椎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8]。颈性眩晕患者因长期低头工作或上网导致颈椎长期处于平衡失调状态,颈部肌肉异常痉挛,颈椎退行性病变及关节卡压椎动脉,这些均对椎动脉颅外段血流灌注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9]。以往西医治疗多以抗眩晕、改善局部血流灌注等对症干预为主,但仅能短期缓解眩晕症状,远期复发率极高。

中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即以虚为主,夹风、火、痰、瘀等实证,标实皆出于本虚[10];而临床治疗中则多见虚多实少、虚实错杂之象。古代医者认为本虚诸证皆源于脾虚;而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大,脾胃亏损、痰湿瘀滞等症皆多见[11]。自拟消眩方中党参益气健脾,茯苓燥湿和胃,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平肝,白术益气燥湿,陈皮理气健脾,川芎活血散瘀,厚朴化痰燥湿,荆芥祛风利湿,防风胜湿止痉,而炙甘草则调和诸药以奏熄风化痰、燥湿健脾之功效[12]。脾胃升降有序则痰化风熄,五脏安和则元神清明,故眩晕自止,病患立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天麻、川芎及防风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微血栓形成,提高脑动脉血流灌注量;党参提取物中多糖及黄酮类物质能够显著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动脉血流速度[13]。

四神聪穴属经外奇穴,位于巅顶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其中前后神聪居于督脉之上,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四神聪穴可调身之阳气,促阴阳平衡,而据腧穴治疗特点可知针刺该穴可治头疾,如眩晕、失眠及头痛等,具宁心醒脑、安神明目及聪耳开窍之功效;《太平圣惠方》曰“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针入三分”。而百会穴则为督脉、足太阳等诸经交会之穴,具平肝息风、醒脑开窍之功效;《针灸甲乙经》曰“顶上痛,风头痛,百会主之”[3],其穴针刺亦被广泛用于眩晕和头痛治疗。研究显示,颈椎穴位针刺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疲劳状态,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对于调节脊柱平衡状态和减轻椎动脉压迫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四神聪穴针刺在增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灌注量,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方面作用效果更为明显[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有助于减轻眩晕症状,降低发作频率,对于提高患

[参考文献]

[1]苏建,陈世忠,刘永皑. 寰枢椎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2438-2440

[2]戚建芬.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58例[J]. 河南中医,2014,34(12):2462-2463

[3]王非,孙海东,孙永胜. 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463-146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6]王楚怀,卓大宏.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6-8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8]Cevik R,Bilici A,Nas K,et al.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blood flow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and without vertigo and association with degenerative changes[J]. Clin Rheumatol,2010,29(5):541-546

[9]梅莎莎,宋恩峰,项琼. 平肝熄风和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91-193

[10] 王新华,丁自娟. 从脾虚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426-427

[11] 张子明,樊建平,历金财,等. 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13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5,37(8):1137-1140;1144

[12] 王本祥. 现代中药药理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9;74;102

[13] 黄春林,朱晓新. 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5-340

[14] 尹建平,金远林,王海燕. 针刺四神聪治疗颈性眩晕40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147-149

[15] 霍则军,任秀君,刘青云. 针刺不同穴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研究[J]. 山西中医,2004,20(1):74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5-1680-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5.030

猜你喜欢
中医针刺
脑科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