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摘要】学生随父母迁徙流动,离开自己生长的乡镇,由于频繁的流动,造成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学生随父母迁徙流动 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 指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4-02
我校情况特殊,大部分学生随父母迁徙流动,离开自己生长的乡镇,父母进城打工,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教管他们,大部分在小学阶段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寄在亲戚家,进入初中没有户口,进入我校学习, 他们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学情复杂。
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阶段,家人为了让他们不吵闹,经常让他们看电视或是玩“手机”。长期电子产品的诱导,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而且没有学习的动力,网络世界五光十色,有的孩子一提到手机就眉飞色舞,一提到学习就双眉紧锁,还有部分学生甚至反应比别人慢一拍,不知上课之前要交作业。比如:有的学生在刚进入七年级,上课期间他会站起来去扔纸张,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在做自己的事,上课吃东西,他们的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再加上进入初中阶段的叛逆期,更加有自我意识,习惯的培养就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行之有效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能真真的进入学生状态,是我们要思考的所在?也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更应该说是难题。
经过对大部分学生大约一个月的观察分析,我认为许多学生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懂怎么学,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另外对初中知识量的估计不足,认为还是跟小学一样。学习方法的不科学及学习安排的不合理成为了制约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小学教育的差异性,使全班四十多位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普遍无法适应我们初中的教育要求。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层次差异大,学习的不主动性非常的明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多数感到学习困难,学习质量不高。同时也看到,这些学生虽学习基础差,但学习的主观愿望尚好,虽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却始终无法有较大的进步,这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在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观察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没有知识系统概念、知识掌握零散、抓不住重点、学习没有头绪、找不到规律、学习不求甚解、不会做笔记等学习方法的种种问题,学习方法的改善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就如何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的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责任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他们掌握方法,为他们找回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针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引导学生“读”课本,启迪学法
教书就是首先要教会学生看书,任何的知识点都源自于书本,只有学会了书本的知识,才能拓展延伸,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一、教会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会找出重点的语句和词语,并要养成边看边用笔画出重点的语句和词语,边思考,要手脑并用。第二、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教师给几个精练的问题,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到答案,或是看完本小节内容要求完成几道简单的题目。第三、要让学生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与之前哪些旧的知识有联系,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在上二元一次方程定义时,让学生想起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项的次数是一的方程。那么顾名思议二元一次方程是否就是含有两个未知数呢?教师若再顺势引导,那么这个时候本小节内容也说完成了一大半。
(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渗透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便于引导学生思考该怎么去解决? 学生在课堂中有事做了,那么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被吸引,就会认真地参与课堂,慢慢的进步,慢慢地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各方面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慢慢的学会怎么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交流,有时远比教师的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例如: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让学生相互交流有什么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学生可以通过折叠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凑成一个平角或是通过将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再由剪拼的过程中发现辅助线的作法,从而进行严格的证明。一整节课都是学生的相互合作和快乐学习的气氛。在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三角形定理的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我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争取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大胆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学生对各种特殊四边形的证法和性质会感到非常的零乱,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照下图填空,将整个知识脉络理清,在理清知识的同时也通过记忆将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清楚透彻。
问题:每个箭头上,你能补充上什么样的条件?
可以生生之间提问,通过提问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和理清知识的脉络。
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懂得质疑问难,提出一些比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坚持,让学生学会互相讨论交流,大胆地在同学面前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例如:在解一次函数应用时,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如下题: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关系图,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汽车在前9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汽车在中途停了多长时间?
(3)当16≤t≤30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在解决第(3)小题时,一般的方法是设解析式s=kt+b,将两点(30,40)(16,12)代入求解。
在小组合作中就有学生提出我能不能将坐标原点平移到(16,12)位置,然后求出他的关系式,再通过差值,将关系式求出。虽然有点解法有点麻烦,但想法很好,有想法在数学学习中是最重要的。
又例如:有的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不知如何思考,感到无从下手,我为学生介绍了波利亚的解题过程自问法。
(1)我要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是什么?
(3)我会选择的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题?
(4)如何应用相关的知识?
(5)我现在已解到了哪一步?
(6)这一步在解题的过程是有什么作用?
(7)我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8)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思维的限制,总在一棵树上吊死。思维的不断的扩散,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大胆地举起手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时,质疑已根植于心了。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迁移学法
爱因斯坦曾这样来说明自己的相对论:在郊外上,当你面对青山绿水,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但你感觉好像才过了十分钟;如果你对面是一个污水横流,到处都脏乱的景象,才过了十分钟,你就会觉得好像是一小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总是愿意沉迷于在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容易感到烦燥。
而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引发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对学习内容的深刻记忆,同时能把在其他方面的优秀方法迁移到学习中来,能达良好的边际效应。因此,需要老师更加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兴趣点,从而挖掘出优秀的教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良好学法的迁移。例如:介绍直角坐标系时,可以由一个数学故事开始:有一天,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病卧床,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代数方程则比较抽象,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组成几何的图形的点和满足方程的每一组“数”挂上钩。他就拼命琢磨。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思路豁然开朗,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引发学生对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小组讨论处于积极参与的探究状态。
总之,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学习方法不得当的原因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调查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形成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方法如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的金钥匙,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