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向丽, 曾 怡, 郑向敏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旅游业研究]
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估算分析*
范向丽, 曾怡, 郑向敏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随着低碳理念在各国各行业的逐步深入,旅游业的低碳发展开始引起旅游相关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个关联带动性非常强的行业,旅游业能耗与碳排放量的测算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对旅游业估算边界进行了界定,然后运用“自下而上”的计算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首次对福建省旅游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能耗总量分别为25.70mt、耗能407.05PJ,占同期全国旅游碳排放量的4.50%,占同期福建省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4.56%,与全球旅游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比例基本一致(5%,2007);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分别占到全省旅游业碳排放和能耗总量的79.18%、90.38%,是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能耗的主要来源。可见,福建省旅游业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首先做好旅游交通的低碳化改革。
[关键词]旅游业;碳排放;能耗;估算
引言
低碳经济的相关思想和理念渊源悠久,它的提出缘起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概念在2003年由英国率先提出,之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是世界第一,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要求我国履行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但后京都时代的来临将使中国面临日渐增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极力促使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承诺就是例证。因此,减排问题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国际政治和外交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源政策法》等一系列应对政策。低碳理念也迅速得到旅游业的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提出“要向旅游企业积极推行《饭店节能减排100条》《A级景区节能减排30条》,使其成为旅游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指南”。当前,节能、减排、清洁等逐渐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词,同时,旅游业的碳排放问题也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传统观点多认为旅游业具备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且旅游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烟产业”。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旅游业的碳排放也已经成为环境影响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2005年全球旅游发展所产生的CO2排放量达到13 亿吨,占人类活动所有CO2排放量的4.90%,而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率,旅游部门占到5%~14%[1]。然而,弄清省域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的总量、构成、分布特征现状,是明确省域旅游业节能潜力与减排目标,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旅游业节能减排措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本研究即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整理以及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以福建省为例初步估算了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与能耗,并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与能耗的趋势、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弥补我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定量测度相关领域研究不足的现状,为福建省制定针对性的旅游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文献回顾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开展较早,成果较丰富。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业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认知、测量、抵消等几个方面。在影响方面,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食品、旅游活动等都对碳排放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航空交通的影响最大。如,在欧洲,11%的游客是航空旅行,其碳排量却占旅游交通排量的46%,小于500km的航班人均能耗和排放量最高,因为起飞和爬升到巡航高度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1];长途旅行虽然只占旅行的2%,但它的排放量却达17%[2]。高端酒店碳排放量也相当可观,若以平均每天每个房间产生约130千克CO2、70%的平均入住率计算,并假设每个房间2个游客,酒店里每天的人均碳排量将达93千克[3]。游客对食品的消耗及其打包、零售、运输和准备[1],旅游活动的设施设备使用等都会显著增加目的地碳排量[4]。在碳排放意识方面,虽然大多数游客认为气候变化是很重要的问题[5-6],但不会影响其旅游决策[7-9],也不愿意参与碳补偿计划[10-11]。在能耗与碳排放测度方面,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11-13]。自下而上法主要从旅游行业和旅游者入手分析,可测量能源终端利用和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制定以行业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自上而下法使用环境账户分析,把旅游业作为一种在更广泛的经济部门来评估,可以比较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生态效益,或碳税等宏观经济工具的影响。在碳抵消方面,国外学者围绕减排和补偿两条主线,提出了建立“碳中和”目的地的目标[14-15],同时也从管理、工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碳抵消措施[16-18]。
而国内旅游业碳排放量与能耗测算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很少。李鹏、杨桂华核算了温室气体排放对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效率的研究[19];石培华、吴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20]等,一些学者从宏观角度针对旅游业碳排放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19-24],还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对酒店、景区、旅游线路等旅游产品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25-27]。
二、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旅游业测算边界确定
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分别代表旅游业不同部门,再加上旅游产业与102个产业有前后的直接联系[28],旅游业能耗与碳排放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因此,要测算旅游业能耗与碳排放量,其边界确定非常重要。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旅游交通CO2排放量占到了旅游总排放量的90%,旅游交通的能源消耗占到了旅游业总能源消耗的94%[14],而旅游住宿的能耗和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旅游过程中的游、购、娱可以视为旅游活动中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主要构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方面的旅游业能耗与碳排放系统,并从这三方面来测算旅游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
(二)研究方法
目前有关碳排放量、能耗估算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生命周期法、情景分析法、旅游业FML模型等,而其中“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在当前旅游业的碳排放量、能耗测算中应用较为广泛。由于“自上而下法”主要偏向各行业之间碳排放量、能耗的比较,因此,本研究更适合使用“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核算方式可表示为:
(公式1)
(Ct,Cl,Ca分别表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能耗,C表示旅游业碳排放、能耗总量)
1.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估算
假设每个旅游者与每个乘客每次行程的平均运输距离相同,根据UNWTO采用的客运交通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公式2)
其中,n表示旅游交通的总类数;∂i为某地区选择第i类交通的乘客中游客所占的比例;游客选择i类交通模式(飞机、汽车、火车等)出行的距离;Pi为某地区第 类交通模式的旅客周转量;cti为每位游客乘坐第i类旅游交通(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的二氧化碳、能耗排放系数。
2.旅游住宿碳排放量/能耗估算
旅游住宿碳排放量/能耗计算公式为:
(公式3)
其中,n表示旅游住宿的总类数(由于本研究仅对星级饭店进行了统计,因此,本研究中n=1),Nj表示第j种住宿类型的床位出租量;clj表示第j种旅游住宿的每张床每晚的碳排放量/能耗。
3.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能耗估算
(公式4)
其中,n表示旅游活动的总类数,N表示(国内或入境)游客总人数,γk表示参与第k类旅游活动的游客所占比例;cak表示每位游客参与第k类活动的碳排放量/能耗系数。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估算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基础数据的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包括福建省各类交通旅客周转量、福建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数、福建省星级饭店床位数与客房出租率、游客参与各类旅游活动的比例等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度的《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省旅游经济指标分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报告》《入境游客抽样调查报告》等。二是参照数据的来源。本研究中参考数据(如各类旅游交通的能耗/碳排放系数、星级饭店的能耗碳排放系数、各类旅游活动的能耗碳排放系数等)主要来源于国内外低碳旅游领域专家、学者或国际相关组织的研究成果。
三、估算结果分析
(一)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的计算
由于不同类型的旅游交通,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能耗差异很大,因此,不同模式旅游交通的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量与能耗的首要因素。首先,本研究采纳了国家统计局对交通方式的分类,即将旅游交通可以分为公路、铁路、水路、民航4种类型,并搜集了福建省2004-2013年各年度各类交通旅客周转量。其次,参考石培华[20]、魏艳旭、孙根年[29]对各类交通中游客所占比例的估算,结合福建省实际状况与专家咨询,本研究确定公式2中的值为 15%(公路)、30%(铁路)、10%(水运)、65%(民航),从而计算出各类交通中游客周转量;最后,参考Becken、吴文化[30]、Kuo和Chen[31]、何吉成、李耀增[32]对各类交通方式碳排放、能耗系数的探讨,结合中国实际,本研究最终确定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的能耗/碳排放系数(见表1)。
表1 旅游交通单位碳排放与能耗系数
在上述相关参数确定基础上,根据公式2,可计算得出2004-2013这十年间每年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见表2)。
表2 福建省近10年来旅游交通碳排放、能耗总量及其结构比例
(注:PJ=1 015 J;1mt=106t)
由计算结果可知,福建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和能耗的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分别从2004年的1.25mt、21.85PJ(千焦)增加到了2013年的2.99mt、56.20PJ,10年的碳排放量和能耗分别增加了139%、157%,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除2008年略微下降外,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有加快增长趋势。在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四大交通中,只有民航的碳排放量和能耗比例呈明显递增趋势。随着近年来高铁、动车的快速增长,铁路的碳排放量和能耗与公路形成互补,水运碳排放量和能耗在总排放量和总能耗中的比例呈平缓稳定趋势,保持在0.1%左右。这与Gossling[33]、Peeters[34]、世界旅游组织[35]、石培华[20]等学者的估算结果基本一致。从本研究计算结果可见,民航、铁路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公路交通。
(二)旅游住宿碳排放量的估算
由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有关旅游住宿统计的信息只涉及星级饭店,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连续性,本研究仅针对福建省的星级饭店的碳排放进行估算。以Shafer[36]、Gossling[33]、石培华[20]、陶玉国[22]、赵先超[37]等学者采用的饭店每张床每晚的碳排放量和能耗数据分别采用130MJ、43.29gC/MJ(即为公式3中的)为计算标准,计算结果如下(见表3):
表3 2004-2013福建省星级饭店碳排放量(mt)与能耗(PJ)
(注:床位出租量(即为公式3中的)=床位数*客房出租率*365)
总体上看,福建省星级饭店碳排放量和能耗呈增长趋势,分别由2004年的0.34mt、1.82PJ增加到2013年的0.51mt、2.68PJ,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具体来看,2009年前福建省星级饭店碳排放量、能耗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0年则大幅度明显下降,近些年来又有明显增长趋势。事实上,2010年赴闽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同时,2010年福建省星级饭店床位数与客房出租率的明显减少和下降,其原因在于2010年开始,如家快捷、锦江之星、七天等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入驻对福建省星级饭店造成很大的冲击,福建住宿业经历了一场大洗牌。由此可见,在经济型酒店这种新型住宿业态迅速扩张的今天,仅仅统计星级饭店已经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住宿业,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因此,我国旅游相关统计部门应该增加对经济型饭店等新型住宿业态的统计,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住宿业的发展状况。
(三)旅游活动碳排放量的计算
旅游活动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旅游动机和内容分,旅游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观光、商务、会展、度假、探亲访友、宗教等,为便于获得数据,本研究采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对旅游活动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和估算,即分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探亲访友、其他活动5种类型。根据Becken[38,39]、宋增文[40]、石培华[20]等学者对旅游活动碳排放系数的估算和推导,本研究采用以下的能耗与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见表4)。公式4中的参照2004-2013年的《我国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报告》《我国入境游客抽样调查报告》中显示的我国游客参与各类旅游活动的比例。在以上各参数确定的前期下,结合2004-2013年福建省旅游接待人数统计(来源于《福建省旅游业统计公报》), 代入公式4,就可以计算出福建省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和能耗(见表5)。
表4 旅游活动单位能耗与碳排放系数
表5 福建省旅游活动能耗(PJ)与碳排放量(mt)
由表5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4-2013年十年间福建省旅游活动碳排放量、能耗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0.029 6mt、0.566 9PJ增加到2013年的0.163 3mt、3.142 9PJ,增幅约为452%,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0%。这与福建省国内游客、入境游客的逐年加速增加密切相关。
(四)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与结构
对旅游交通(Ct)、旅游住宿(Cl)、旅游活动(Ca)三者求和,就可以得出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能耗总量(C,见表6)。总体看来,除2008年由于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带来福建省旅游业规模小幅度缩减而导致碳排放总量下降外,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3年的1.33mt增加到2012年的3.44mt(增幅为156%),年平均增长率为11.15%。与2008年中国旅游业51.34mt[20]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同年福建省所有行业50.17mt[40]碳排放总量相比,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约占同期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4.50%,约占福建省所有行业碳排放总量的4.58%,与福建省旅游业规模、发展状况、产业地位相吻合。
表6 福建省旅游业近10年来碳排放和能耗总量及其结构比例
为消除个别年份数据对分析结果产生的误差,本研究以2004-2013 年共10年的累积旅游业碳排放量数据来分析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内部结构。从总量看,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占旅游业总量比例最大,分别为79.18%、90.38%,其次为旅游住宿17.72%、5.91%,旅游活动最少为3.09%、3.70%,该数据略低于全球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和能耗的比例(90%、94%,2009)[22],高于全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比例(67.72%、72.08%,2008)[20],同时高于湖南省(73.34%, 2000-2009)[37]、江苏省(70.27%,2009)[22]的旅游交通碳排放比例,略低于江西(88.4%、71.2%,2011)[41]。可见,要使福建省旅游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必须从旅游交通的低碳化改革做起。
旅游住宿碳排放量次之,总体上看,福建省旅游住宿碳排放量、能耗呈相对稳定的缓慢增长趋势,但增速在减慢,10年来的累计碳排放量、能耗分别占全省旅游业累计碳排放总量的17.72%、5.91%,明显低于全国旅游住宿碳排放量比例(29.92%、22.60%,2008)[20],也低于其他学者对江苏省(24.05%、17.32%,2009)[22]与江西省(12%、18.3%,2011)[41]计算出来的数据,这与福建省游客停留时间、福建省住宿产业结构有较大关系。
从2004-2013年,旅游活动碳排放、能耗比例呈明显递增趋势,其碳排放量、能耗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1.82%、2.34%增加到2013年的4.46%、5.07%。总体看来,10年来累计碳排放量、能耗分别占总量的3.09%、3.70%。与我国旅游活动碳排放比例(2.36%、5.32%,2008)相差不大[20],但低于江西省(6.20%、12.5%,2011)[41]、江苏省(5.68%、11.76%,2009)[22]旅游活动碳排放比例。
四、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2004-2013年,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呈加速递增趋势,10年来总共排放碳25.70mt、耗能407.05PJ,就目前学者计算出的数据相对比来说,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同期全国旅游碳排放量的4.50%,占同期福建省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4.56%,与全国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比例基本一致(5%,2007)[1]。
福建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能耗分别占旅游业碳排放、能耗总量的79.18%、90.38%,是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一结论有助于确立福建省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是旅游交通,提高福建省旅游业节能环保的效率。
通过福建省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结构与全国、全球以及部分省份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福建省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的优势没有明显凸显,旅游业应该成为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不足
本研究仅对福建省旅游业近10年来的直接的碳排放与能耗的现状、总量、结构、演化趋势进行了初步估算,事实上,由于旅游业产业体系的复杂性,旅游业间接碳排放也是非常巨大的,但由于统计数据可得性等因素制约,因此,本研究的估算结果是相对粗略、保守和偏低的,仅是对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情况的一个大概反映。本研究用福建省星级饭店的碳排放量、能耗来代表福建旅游旅游住宿的碳排放量、能耗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近年来,经济型饭店、酒店公寓等新型旅游住宿业态的出现使得星级饭店对部门游客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但由于目前没有此方面的官方统计数据,本研究暂且用星级饭店的数据进行了估算,这就导致本研究中旅游住宿碳排放量、能耗的估算结果低于实际碳排放量、能耗值。
参考文献:
[1]UNWTO,UNEP,WMO.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nges[M].Madrid:UNWTO,UNEP &WMO.2008.169-172.
[2]Simpson MC, Gossling S, Scot 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in tourism sector: Frameworks, tools and practic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5-25.
[3]Gossling S,Sehumaeher K P.Implementing 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 policies:Issues from the seychell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3):377-391.
[4]Dwyer L,Forsyth P,Spurr R,et.al.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3):355-376.
[5]WPO.30-country poll finds worldwide consensus that climate change is a serious problem[R].Washington D C:World Public Opinion,2006.
[6]WPO.Globe Scan Poll: Global views on climate change questionnaire and methodology[R].Washington D C:World Public Opinion,2006.
[7]Anable J,Lane B,Kelay T.An evidence base review of attitud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transport behavior[R].London:Department for Transport,2006.
[8]Leiserowitz A.Climate change risk perception and policy preferences:The role of affect,imagery and values[J].Climatic Change,2006,77(1-2):45-72.
[9]CflT(Commission for Integrated Transport).Attitudes towards aviation and climate change[R].Leeds:Leeds University Press.2007.
[10]Brouwer R,Brander L,Van Beukering P.A convenient truth air travel passengers'willingness to pay to offset their C02 emissions[J].Climatic Change,2008,90(3):299-313.
[11]Becken S,Patterson M. Measuring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s a key step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4):323--338.
[12]Dwyer L,Forsyth P,Spurr R,et a1.Estimat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Australian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3):355-376.
[13]Jones C,Munday M.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A satellite account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46(2):164-172.
[14]Gossling S.Carbon neutral destinations:A conceptual analysis[J].Journal of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1):17-37.
[15]UNWTO.Davos declaration: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R].Davos:UNWTO,2007.
[16]Noble I,Scholes R J.Sinks and the Kyoto protocol[J].Climate Policy,2001,1(5):5-25.
[17]Hamilton J M,Maddison D J.Tol R S.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Climate Research,2005,29(3):245-254.
[18]Richard S J.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07,12(2):129-142.
[19]Li P,Yang G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study of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ion in Shangri-La, Yunnan Province[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 27(7):2954-2963.[李鹏,杨桂华. 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J].生态学报,2007, 27(7):2954-2963.]
[20]Shi PH,Wu P.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c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2: 235-243.[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2: 235-243.]
[21]Xie YF,Zhao Y. 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by tourism in Yangtze River Delta[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3):429-438.[谢园方,赵媛.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
[22]Tao YG,Zhang HX. A rough estim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emission in tourism sector of Jiangsu Province[J].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2011,1(8):151-156. [陶玉国,张红霞. 江苏旅游能耗和碳排放估算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1(8):151-156.]
[23]Huang YF,Zhao J.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carbon footprint of visitors in Lijiang tourism industry[J]. China Forestry Economy,2012,1:13-16.[黄玉菲,赵璟. 丽江市旅游产业游客碳足迹分析评价[J]. 中国林业经济,2012,1:13-16.]
[24]Wang LG,Liao WM,Huang M. Calculation of tourism carbon footprint on final consumption: A case of Jiangxi Province[J]. Ecological Economy,2011,5:121-124.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等. 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以江西省为例[J]. 生态经济,2011,5:121-124.]
[25]Li P,Huang JH,Mo YF.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ccommodation services in four-star hotels of Kunming[J]. Tourism Tribune,2010,25(3):27-34.[李鹏,黄继华,莫延芬等. 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 旅游学刊,2010,25(3):27-34.]
[26]Wang QR.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Urban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2, 28(5):104-109.[汪清蓉. 城市旅游业CO2排放量估算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 28(5):104-109.]
[27]Li FQ,Li JF,Hu XJ. Study on the carbon footprint measuring and carbon utility of the eco-cultural tourism area in West Hubei[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2010,38(29):16444-16445.[李风琴,李江风,胡晓晶.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碳足迹测算与碳效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44-16445.]
[28]Song ZW.A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orrela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J].Tourism Science,2007,21(2):7-12.[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2):7-12.]
[29]Wei YX,Sun GN,Ma LJ. Estima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transport in China[J].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3,(2):76-84.[魏艳旭,孙根年,马丽君等. 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区差异的初步估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6-84.]
[30]Wu WH.The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 of transportation sectors i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typical countries[J]. Energy of China,2007,10: 19-22.[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 中国能源,2007,10: 19-22.]
[31]Kuo N,Chen P.Quantifying energy 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1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i1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17(15):1324-1330.
[32]He JC,Li YZ.Estimation of CO2emission of locomotives in China during 1975-2005[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1):35-39.[何吉成,李耀增.1975-2005年中国铁路机车的CO2排放量[J].气候变化研究,2010,6(1):35-39.]
[33]Gossling S.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tourism[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4):283-302.
[34]Peeters P.Climate change,leisure-related tourism and global transport//Hall C M,Higham J.Tourism,Recreation and Climate Change[M].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5:247-259.
[35]UNWTO.Towards alow carbon travel&tourism sector[R].Report in World Economic Forum,2009:3-36.
[36]Schafer A,Victor D G.Global passenger travel:Implications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Energy,1999,24:657-679.
[37]Zhao XC,Zhu X. A rough estimation of CO2emission and analysis of decoupling effects in tourism sector of Hunan[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3,22(1):166-176.[赵先超,朱翔. 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初步估算及脱钩效应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166-176.]
[38]Becken S,Simmons D G.Under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43-354.
[39]Becken S,Hay J E.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Risks and opportunities[M]. 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13-82.
[40]Liu YN,Hong YZ,Yu JH. Decomposition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Fujian[J].Technology Economics,2010,(8):58-64.[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 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0,(8):58-64. ]
[41]Hu LL,Jia JS,Mao DQ. Analysis on carbon emissions of tourism based on IPAT model in Jiangxi province[J].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20):68-72.[胡林林,贾俊松,毛端谦等. 基于IPAT模型的江西旅游业碳排放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68-72.]
[责任编辑:潘岳风]
Carbon Emission Estim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bout Tourism Industry in Fujian
FAN Xianglia, ZENG Yib, ZHENG Xiangmingc
(TourismCollege,HuaQiaoUniverisity,QuanZhou362021,China)
Abstract:With the low carbon concept infiltrating into all industries, low-carbo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has aroused the focus of tourism relate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ith a strong industry promoting capacity, the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s somewhat difficult, but very significant. After defin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estimation border, with up-down computing method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rimarily estimates the carbon emiss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Fujian tourism industry is 25.70mt and 407.05PJ during the 10 years, accounting for 4.50%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4.56% of all industries in Fujian, similar to global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percentage(5%,2007);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tourism transportation,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79.18% and 90.38%, is the biggest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ource; In conclusion, tourism industry low-carbonization should mainly focus on traffic in Fujian.
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 carbon emission;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6)02-0078-07
[作者简介]范向丽(1982-),女,山西长治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安全管理等;曾怡(1986-),女,福建漳州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郑向敏(1954-),男,福建永春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低碳经济与旅游发展”(2013R072);福建省社科课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14B204)”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1602025
[引用格式]Fan XL, Zeng Y, Zheng XM.Carbon emission estim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bout tourism industry in Fujian[J].Tourism Forum 2016,9(2):78-84.[范向丽, 曾怡, 郑向敏.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估算分析[J].旅游论坛,2016,9(2):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