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刘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旅游者研究]
旅游体验中对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
赵刘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摘要]旅游体验中对于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命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哲学分析,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现象学访谈方法,深入分析了三类游客的体验历程与层次,提出旅游体验中对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模式。结论认为:游客通过自身的诠释行为来对文化景观做出自己的解读并建构对象的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具有相异的意义理解;意义诠释的深度与旅游体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结果表现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
[关键词]旅游体验;文化景观;意义诠释
引言
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和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是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的万变之源,而对旅游体验现象的科学研究成果将能够统御所有旅游知识从而促成旅游知识共同体的形成[1]。从哲学视角来看,所谓体验实际上反映了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效果,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将深化我们对复杂旅游现象的认识。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激发游客花费时间、精力与金钱成本进行旅游行为主要还是对游览对象美好体验的期盼。其中文化景观是当代旅游者最为重要的旅游对象之一,作为蕴含丰富人类行为信息的“作品和证据”,它表现出与自然景观截然不同的特质。对于文化景观旅游体验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拓展我们对于文化景观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深化对旅游现象和旅游体验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相关研究述评
如果将游客对文化景观的体验研究视为旅游体验的一个部分,则可以将相关研究简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对于文化景观旅游体验的层次和深度研究。Boorstin对游客的旅游体验持悲观态度,认为大众旅游者趣味庸俗,难以对文化活动和景观进行理解,他们喜好进行肤浅的旅游体验[2]。Culler在《旅游符号学》中同样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是对真实的寻找,不去寻找文化吸引物本身的意义,只能从明信片、自由女神像储蓄罐、埃菲尔铁塔缩微模型等复制品中寻找浅薄的快乐[3]。Pine和Gilmore将消费者经验看成是经济商品,体验被看做是企业为消费者生产出来的活动[4]。受此启发,一些学者将旅游体验看做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试图以量化的满意度数据来测量这种旅游体验。也有的研究者提出体验深度的问题,如龙江智、卢崇昌认为:旅游体验不仅存在性质(快乐或痛苦)的差别,还存在触及意识深度层级的差异。从意识深度上看,旅游体验可以划分为感官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回归体验和灵性体验5个层级模式[5]。二是有的学者从文化景观的体验影响因素入手,研究游客的文化差异对其景观体验的影响。Kaplan和Herbert研究了美国大学生、澳洲大学生和野生花卉协会成员3个不同被试群体的景观体验,发现他们尽管有很高的相关性,但对于许多具体的景观,他们的偏好程度则有较大的差异[6]。俞孔坚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对景观审美有着不同影响[7]。叶晓敏和倪琪在对杭州西湖的案例研究中,将中外两大群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偏好影响显著,中外游客的审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8]。张宏磊、张捷以人们对书法景观的体验为例,通过对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实证研究,认为人们对书法景观的体验存在个人、人际与结构3个限制因素,并且总结了书法景观令人反感的原因[9]。三是从符号学视角下来研究文化景观的旅游体验问题。MacCannell在《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中认为全世界的旅游者都在阅读着城市和风景文化,把它们看作符号系统[10]。Urry在《旅游者的目光:现代社会的休闲和旅游》中认为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表征着其他某种事物[11]。Graburn倡导用符号学等方法来对民间传说、神话、石像、广告、摄影等文化文本进行解构分析[12]。Norton引用了文化圈层模型研究了符号学视角下游客的旅游体验建构问题,将旅游体验分为期望、体验、感想3个阶段,解释了游客对文化事物符号的解读过程[13]。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如果符号意义能够被人们理解,那么互动将顺利进行并产生文化认同,否则将产生互动困难和文化冲突[14]。周永广等对西溪景区旅游者体验动机的符号感知、体验过程的符号解读以及体验质量的符号要素构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休闲浪漫是旅游者对西溪的基本符号感知,不同符号类型旅游者的社会属性和旅游行为存在结构差异[15]。陈岗利用符号学对旅游吸引物进行分类,并从旅游体验角度进行了解释[16]。
(二)问题的提出
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于文化景观的体验研究视角丰富、方法多样、不断深入。但是,鉴于体验过程中涉及主体、客体的复杂性,旅游体验仍有深化研究的巨大空间,我们并没有对此问题具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上述第一类研究中将文化景观的体验等同于满意度指数显然不够全面,这种测量方式并不能涵盖所有旅游体验类型,因为并不是所有旅游体验都能够商品化,比如文化景观的体验就不仅仅是一种类似于商品消费的满足感,实际上还包括了意识认知和情感交流。旅游体验应该表示的是旅游过程带给游客的意识结果,同样也是作为一条体验流而存在,里面蕴藏着综合而丰富的意识表现[17]。认为旅游体验存在深度和层次的观点明显更为合理。第二类研究中认为旅游体验受到游客文化背景的影响符合常规认识,但并没有从本体论上说清楚这种体验的呈现样态。第三种从符号学来研究文化景观问题逐渐成为研究潮流,成果较为丰富。特别是对于景观的符号认知和理解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命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少研究者所站立的角度是客观的全能专家视角,即研究的是“文化景观应该表现为什么意义”的问题,缺乏从游客的实际视角来研究,从而也在某种角度上忽视了符号体验的丰富性。因此,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景观“理解”的角度,进一步推进旅游体验的深层研究。笔者认为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尤其能够展现旅游体验的复杂性与深度,因为这种旅游体验并不同于自然景观纯粹的身体感知,而是超越了感官刺激并深入到意识层面。对于文化景观的“理解”应该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实际上理解并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够实现的,它根本上存在于游客对于文化景观的阅读和诠释之中。本文所针对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是旅游体验中是否存在意义诠释?二是游客对于文化景观的诠释究竟表现为何种模式和类型?
二、作为文化景观旅游体验重要命题的“意义诠释”
(一)主体视角下作为“存在”方式的意义诠释
所谓意义诠释就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含义进行自己的解释,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上的内在交流。本文认为在复杂的旅游体验之流中,对于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居于重要地位。这一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首先从主体方面来看,意义诠释或者说意义理解问题是主体的在世存在方式。意义诠释或者说意义理解并不只是一个客观行为,好像一位游客费力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观察一栋古建筑或一处园林;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是主体此在的在世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认为,领会同现身一样原始地构成此之在[18]166,意思是当作为主体的此在在世界上存在时,他始终都在筹划着,都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领会。这种领会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特征,而是表现为一种必然,需要从生存论上去理解。即只要此在生存,只要此在存在,那么他就总是去进行领会,无论这种领会的清晰性达到何种程度。解释或诠释则被称为领会的成形活动[18]173。当世内存在者随着此在之在被揭示,也就是说,随着此在之在得到领会,我们就说:它具有意义……意义是此在的一种生存论性质,而不是一种什么属性[18]177。由于主体人对于客观对象意义诠释的本源性质,“感知总是把握意义”[19]136,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看”“听”都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看和听,因为任何的看都是把某物视为某物的看,这就是一种理解;当我们在听音乐,即使是纯粹的音乐,也必须去解释,否则所看与所听的对象就对我们表现为一种“痛苦”。既然领会和理解活动成为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行为,那么对于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也必然构成游客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二)客体视角下文化景观在诠释中的真正展现
作为体验对象的文化景观,也只有在意义诠释活动中才能真正展现自身的存在。从概念上看来,文化景观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 并被广泛应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了《实施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将文化景观定义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UNESCO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机会以及延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影响下的有形证据。它们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并成为某一地理区域、文化特征的代表[20]。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将文化景观分成四大类[21]: 历史遗址(Historic Site)、历史设计的景观(Historic Designed Landscape)、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人种史景观(Ethnographic Landscape)。无论是UNESCO的定义,还是相关部门的分类,文化景观虽然在实践中呈现为极为不同的形态,笔者认为最为显著的特质还是在于它的文化性,或者说景观中的人的痕迹,它表现了某段历史时间中人类的有意行为,并与相关自然物质共同结合成一种富有含义的“作品或证据”。对于具有文化性质和蕴含丰富信息的文化景观,其感知与体验模式与纯粹的自然山水有很大不同。对于自然山水,游客直接感知和体验客体的颜色、形状、尺度,被旅游客体的外在所打动。但是在旅游者与文化景观的互动体验过程中,旅游者既看到文化景观的表面物态,也看到了内在意义,旅游体验更多地表现为旅游者对于文化景观的阅读与解释过程。比如当我们对雷峰塔进行观赏时,如果我们只是从它的外在位置、颜色、结构、大小、材料等方面去认识时,作为文化景观的雷峰塔的自身特质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即它的文化性并没有呈现出来。只有在文化景观的文化意义被主体在意识中所认识时,我们才可以说它真正被主体所理解,文化景观才真正展现出它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三、意义诠释的模式——基于寄畅园知鱼槛景观的质性研究
正如前面的理论分析所指出的,游客体验的确存在符号理解或意义诠释行为,那么在具体的旅游经历中,意义诠释活动究竟表现为什么规律或模式呢?
(一)方法选择
为了从实证调查中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是深度的现象学访谈模式)于2014年4月10日至20日到无锡寄畅园景区对游客进行了调查。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2]12。之所以选择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在于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22]10。由于质性研究的具体研究和操作方式多样,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主要使用的是埃文·塞得曼提出的深度的现象学访谈模式。塞得曼认为语言和叙事是了解他人的重要方法,正是对经历的细节的筛选、回忆、整理以及赋予其以意义,让讲述故事成为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23]7。深度的现象学访谈模式通过与受访者进行三轮访谈,将对象置于与他人互动的背景中,来更好地理解对象。第一轮访谈,探询受访者获得经历的背景。第二轮访谈,让受访者在其所依背景中重构亲历过程的细节。第三轮访谈,鼓励受访者反思其经历对自己的意义[23]18。据此,笔者设计的3轮问题为:1.你的经历背景为何?包括游客的国籍或省份、游客的教育背景、职业等。2.你对于该景观的体验是什么?要求游客尽量详细说明自己的感知和体验。3.说明该景观对于你的意义。要求游客总体评价该景观。
(二)典型案例的访谈
寄畅园景区是一座有五百年历史的明代园林,它位于无锡惠山东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面积虽小,占地只有14.85亩,但是由于采用了精彩的造园艺术和借景技巧,整体园林精致典雅,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均为仿寄畅园而建。作为整个园林的精华景观,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三面邻水,造型精美。知鱼槛内屏风上书写有《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故事,四周刻有文人诗句。由于极佳的景观视角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知鱼槛历来是各地游客最感兴趣的游览地所在。
本次访谈主要针对“知鱼槛”景观与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共涉及38名各地游客,其中国外游客5名,外省(江苏省以外)游客14名,本省或当地游客19名。通过对游客的访谈进行记录、语言编码和分类,笔者发现国外、省外和本地游客对于目标景观的体验存在一定差异,而同类型游客则较为趋同(见表1)。总体而言,旅游体验的效果和对于景观的总体评价在表中由上而下不断深入和优化。
表1深度访谈编码分析举例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下面展示的是较有代表性的3位游客在现象学访谈过程中的部分叙事内容。
案例一:
通过第一轮访谈,得知游客1为美国人,男,约45岁,企业职员。
第二轮访谈,问:“您在知鱼槛感受到了什么呢?”
游客1:这里挺棒的,视野比较好,我们在水边座位上休息了一会儿。水池里鱼很多,亭子里有面屏风,上面有很多汉字,我不大懂中文……这个地方很适合拍照。
第三轮访谈,问:“您觉得这个景点怎么样?”
游客1:我喜欢这个地方,有中国特色,面积不大但是感觉不错,与其他园林很相似。园林很美,环境很棒,到处都有绿树和花,绿化不错。
案例二:
通过第一轮访谈,得知游客2为河北人,女,约37岁,医护人员。
第二轮访谈,问:“您在知鱼槛感受到了什么呢?”
游客2:我们是一个单位来的,感觉这个地方挺好的。知鱼槛很适合拍照,可以看到园林四周景色。我们还喂了鱼呢,鱼可真大!……里面屏风上的故事好像取自《庄子》,以前学过的,大意是两个人辩论到底谁懂得鱼的快乐,挺有意思的。景点把故事放在这里应该主要是体现一种趣味吧,也可能想表现主人有文化……
第三轮访谈,问:“您觉得这个景点怎么样?”
游客2:寄畅园跟苏州的不少园林很像,江南园林嘛。我去过故宫,感觉南北方的园林还是差别蛮大的。这个园林蛮有味道,就是小了点。旁边太湖石堆的八音涧挺有特色的,知鱼槛主要看水景吧……
案例三:
通过第一轮访谈,得知游客3为无锡人,男,约61岁,事业单位
第二轮访谈,问:“您在知鱼槛感受到了什么呢?”
游客3:知鱼槛其实是园林中视角最好的一个点,可以看到惠山、对面的鹤步滩、锦汇漪……知鱼槛中的故事是有典故的,需要慢慢品的,它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对水中的鱼进行辩论,“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是最有名的一句,知鱼槛的名字就来源于此。园主秦氏之所以建知鱼槛,估计主要是表达自己当年虽被罢官,但是仍然能够保持气节。你如果看看周边石刻,像秦氏(园主)的家规家训,就会知道园主很有文化底蕴……
第三轮访谈,问:“您觉得这个景点怎么样?”
游客3:我是无锡人,多次来这个园林,很熟悉的,有空就来逛逛,也带朋友来。平时喜欢看看石刻啊,诗句之类的。这个园林有文化,它可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绝对值得来。这个园子以前叫做凤谷山庄,属于秦氏所有,那是无锡的名门望族……园林面积虽小但是造得很巧妙,你在里面感觉不到狭小,不信你看(手指引着四处)。园林有八音涧(假山)、有锦汇漪(池水),水中有鱼……
(以上文字根据谈话录音整理)
(三)意义诠释的流程分析
以上调查选取的3位游客,分别来自美国、河北和无锡,通过访谈内容对比,他们的表现也可以作为外国人、外省人与当地人的代表。如果我们将游客的体验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按照流程和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
1.游客通过眼睛、耳朵、手、身体等来感知景观,产生空间感、颜色知觉、鱼的动感、身体舒适感等。无论是外国人、外省人还是当地人都产生几乎相同的感知与评价,如小巧、精致、美等。
2.针对特定景观知鱼槛,包括邻水建筑构造、屏风上的文字、匾额等的意义解释。在此3位游客表现出了明显不同,外国人、外省人与当地人表现出体验层次逐渐加深的特点。外国游客虽然也力图将知觉体验放到自己的文化背景或诠释基膜中去理解,但是由于语言问题——不懂汉语,实际上无力领会它的意义。外国游客只是从外在出发去看汉字的形式表现,如字体大小、顺序、颜色、材质等,不过大多对他以谜团形式出现。
3.对于知鱼槛的理解,外省人比外国人明显更胜一筹。她不但将之视为一处休憩、遮阳、观鱼的场所,解释了知鱼槛的目的功用,还对它的内涵做出自己的解读。即将景观符号放在自己的诠释基膜内,运用文学知识对屏风上的故事进行自己的解读,并得出增加景观趣味和表现主人有文化的结论。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意义诠释几乎适用于所有拥有汉语文化背景的人,只要他认识汉字,几乎都可以对这处景观做出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普遍意义命名为关于文化景观的客观意义。
4.当地人对于知鱼槛的意义诠释与外省人有所不同。虽然他对知鱼槛的故事理解更进一层,即他不但思考“屏风上的故事是什么意思”,而且追问“园主的意图何在?”他认为园主秦氏之所以建知鱼槛,“估计主要是要表达自己虽被罢官,但是仍然能够保持自身气节。”正是最后一个问题将他的意义诠释深度与前两类游客区别开来。当地游客思索的是知鱼槛在此处的特定意义和园主的真正意图。如果我们结合园主履历、造园历史等更丰富的资料,那么我们可对它产生这样一种理解:知鱼槛以《庄子·秋水》篇中的故事为例,一方面增强了邻水建筑“槛”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借庄子的“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表达了自己虽归于田园却能快乐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人格。需要注意的是,展现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获得他人尊重是古代中国士人一直最为重视的方面。园主在旁边的诗刻无疑成为一种佐证,“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么一出场景,数百年前园主被罢官归隐处于人生低谷,建知鱼槛正好像隐晦地对周边看笑话的人说,“看吧,我并没有被命运打败,我仍然生活得很快乐,你们这些人是不会懂得我的胸怀的。”
(四)意义诠释的模式建构
按照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3类游客的意义诠释过程整合为这样一种模式(如图1):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旅游体验中对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模式
1.游客对于景观的符号体验是通过意义诠释而产生自己的结论的。即游客总是运用自身的诠释基膜对文化景观做出自己的解读,不同的诠释基膜对于诠释结果有重要影响。所有真正的理解都是奠基在游客的自我诠释活动中。所谓诠释基膜表示主体用以理解对象的依据,它与主体的成长历程和文化经历相关,一般认为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是主体的文化背景。游客正是在解读与体验的过程中来建构自己对于文化景观的认知与形象。
2.由于游客不同的诠释基膜,所以对于同一处文化景观必然产生不同的意义诠释。外国人具有很少的中华文化的意义脉络,因此他对于知鱼槛的意义诠释比较浅显。外省人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文化基础,她对于知鱼槛的理解较为合理,符合人们常规认知规律。但这是对文化景观做出较为普遍化、简单化的理解,如将知鱼槛理解为赏鱼、休憩、体现园主趣味的地方。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游客在可能的条件下都会试图探问景观创造者的真正意图所在。因此,实际上游客的意义诠释体验都是由客观意义与主观意义共同组成。但是囿于自身诠释基膜和文化背景原因,外国人和外省人对于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更多的还是表现为客观意义,即常人认为的普遍意义,他们的客观意义体验占据更多比例的原因所在。
3.当地游客由于熟知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具有更为全面的诠释基膜,其意义诠释结果与前两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当地人的意义体验出现了目光的转换,更多思考了文化景观背后“人”的意图,探问的是园主希望通过这一景观表现什么。当地人不仅仅从自身诠释基膜出发去阐释所知觉到的景观,而且还试图通过结合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将知鱼槛的建造纳入园林创造者的意义脉络之中,试图在景观创造的历史图景中,理解知鱼槛独特的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景观的特定意义,而不是一般邻水建筑所具有的休憩、赏鱼的普遍意义。这种特定意义实际上指向的是文化景观创造者的主观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今游客距离景观创造时间数百年,游客所具有的诠释基膜不可能与园主完全一样,因此当地人所作出的主观意义诠释必然与园主的诠释有所偏离,完美意义上的主观意义理解应该视为一种理想概念,即可以无限趋近却无法完全一致。访谈案例中,当地人相对于其他游客具有更全面的知识背景,运用了更合理的诠释基膜,因此模式图中表现出更高比例的主观意义诠释比例。
4.意义诠释的深度与旅游体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访谈结果显示,外国人的旅游体验较为浅显,而本地人的旅游体验效果更为深刻和满意。外国人由于不能深入理解文化景观的独特意义,因此他的旅游体验更多是从外在形式去感知园林,将寄畅园当做中国园林之一,虽然好看,但并不唯一。外省人对知鱼槛的符号意义做出一定程度的解读,但是其理解也没有达到主观意义程度。旅游体验美好但并不深刻,只是将寄畅园当做江南园林的一个个案。当地人对于知鱼槛的符号解读更为全面和深入,他真正将寄畅园作为个性独特而内涵深厚的文化景观来看待。旅游体验不光有感官的知觉,还有意识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交流,显然具有更高满意度和效果。
四、哲学视域中的意义诠释
符号学将研究对象视为包含“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凸显了意义的重要性。旅游符号学研究将景观当作包含意义的符号,揭示出旅游景观的复杂性,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僵化地把文化景观的意义看做自身附带的某种东西,似乎任何人只要抬眼看一下,景观的意义就被传递到游客大脑中。实践调查表明,游客对景观的理解是多元化和复杂的。在哲学诠释学看来,游客根本上是通过自身的诠释行为来产生理解并建构对象的存在和意义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再创造,是主体依据自身境况对对象进行的再阐释。诠释和解释行为受到主体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做的无前提的把握[19]8,任何理解都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诠释基膜”,诠释学又称其为“前理解”和“前见”。伽达默尔将前理解或前见当做产生理解的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这就是视域融合[19]9。由于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同一处景观产生相异的理解看来是一种必然。
在不同的意义诠释结果中,文化景观主要呈现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两种类型。对于文化对象的主观意义问题,也得到许多哲学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认为所有文化客体化现象因而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它们可被视为已经完整构成的对象,无论是在同时代中或历史中,对诠释者而言,它们都是以如此这般方式存在着……另一方面,这些制造品都可被视为制造者意识中的意识流程之证明[24]173。舒茨所谓将文化客体视为“以如此这般方式存在”即是从客观意义来理解,此时文化景观仅仅是一个普遍的客观物体,是经由一段时间保留下来的一种沉淀物,文化景观背后的“人”在游客看来是“匿名”的。此时我们并不将那个匿名的“园主”放在眼里,他的生命历程与个人体验特殊性都不在考虑之列。所谓“视之为意识流程之证明”即是从主观意义来理解,当追问主观意义时,游客将目光转向园主的多元构成的体验上,关注制造者的意图,希望与他的生命流程同步,在拟同步的过程中,达到对于原因、动机等意图的理解”[24]170。舒茨认为只有从主观意义去理解文化客体,才是真正理解了文化对象。作为主体有意留下的符号,实际上任何文化客体都必然蕴含主体所设定的特定意义。当然这种意义的解读需要依据正确的诠释基膜或意义脉络才可以得到。只有将游客的目光转向,从制造者的视角出发,在想象中还原历史发生的历程,将文化景观置于更加全面的意义脉络之中,在不断佐证、交流与理解的过程中,才可以说达到对于文化景观的真正理解。
UNESCO认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其根本特点在于真实性与完整性。可以说,文化景观正是因为完整保存了历史中的“那些人”的有意行动痕迹(或意义),才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从而为当代人所珍惜。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谈到这些文化客体的特性时,认为我们必须能够刺透这些作品的意义;我们必须理解这些作品到底要向我们传递一些什么[25]。这种“符号的生命或传递的信息”实际上就是文化客体向主体真正展现的意义,不仅包括普遍化的客观意义,更包括此特定情境下意义设定者的主观意义。因此,文化景观的真正价值只有通过每个人(包括游客)的体验,在深入领会中理解其客观意义与主观意义,才能最终显现自身特有的文化魅力。由此,文化景观将超越单纯的客观物质形态,通过理解达到在主体意识中的真正存在。
五、结论
本文是对于文化景观旅游体验深度研究方面的一次尝试。文中提出旅游体验中对于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命题,从主体视角来看它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从客体视角来看唯有在意义诠释中文化景观才能真正展现自身。文章针对寄畅园知鱼槛景观,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外国人、外省人与当地人进行了现象学访谈,并深入分析了三类游客的意义体验历程与层次,提出旅游体验中对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模式。结论认为:1. 游客通过自身的诠释行为来对文化景观做出自己的解读并建构对象的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具有相异的意义理解。2.意义诠释的深度与旅游体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3.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结果表现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客观意义是对文化景观做出的较为普遍化、简单化理解,将文化景观视为历史沉淀物,并不关心背后人的意图。主观意义针对文化景观的特定情境意义,通过运用更为全面的诠释基膜来达到对文化景观创造者意图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旅游实践中,景区管理者需要更为关注游客的认知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导游的深层次讲解和跟游客的交流来帮助游客真正理解景观,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另外需要指出,鉴于旅游体验涉及主体与客体不同样态,实际表现极为复杂。囿于案例所选择景观的特点和访谈样本数量,本研究仅属于深度体验研究的一种尝试,文中结论可以通过其他实证方法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Xie YJ. Research on tourism experience:Toward empirical science[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0:2.[谢彦君,等.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
[2]Boorstin DJ .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 Harper&Row, 1964:77-117.
[3]Culler J. Semiotics of Tourism[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1981,1(1):127-140.
[4]Pine BJ,Gilmore JH.The experience economy[M].Xia YL,Lu W,et al,trans.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2:97-105.[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7-105.]
[5]Long JZ, Lu CC. The hierarchy model of tourism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9(11):9-19.[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次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9.]
[6]Kaplan R, Herbert EJ.Cultural and sub—cultural comparisons in preferences for natural setting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87,14:281-293.
[7]Yu KJ. Method exploration on the tourist information resource aesthetic evaluation[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1989,5(4):34-40,33.[俞孔坚.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4):34-40,33.]
[8]Ye XM, Ni Q.The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preference based 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 case of Hangzhou West Lake Scenic Area[J]. Huazhong Architecture,2011(9):145-149.[叶晓敏,倪琪.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观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1(9):145-149.]
[9]Zhang HL, Zhang J. On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experiencing:A case study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J]. Tourism Tribune, 2012,27(7):28-34.[张宏磊、张捷.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以书法景观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7):28-34.]
[10]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11]Urry J. The tourist gaze (Theory , culture and society ser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0:45-58.
[12]Graburn NHH.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10(I):9-33.
[13]Norton A. Experiencing nature: The re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through safari tourism in East Africa[J].Geoforum,1996,27(3):355-373.
[14]Wang N,Liu DP,Ma L,et al. Tourism sociology[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8:144-156.[王宁,刘丹萍,马凌,等.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44-156.]
[15]Zhou YG, Zhang JJ, Zhou TT. A study on semiotics of tourist experience:The case study of Xixi Wetland[J].Human Geography, 2011,26(4):115-120.[周永广,张金金,周婷婷.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西溪湿地的个案分析[J].人文地理,2011,26(4):115-120.]
[16]Chen G,Huang ZF. An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 landscap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A research on tourism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commerc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J]. Human Geography, 2010,25(5):124-127. [陈岗,黄震方.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J].人文地理,2010,25(5):124-127.]
[17]Zhao L,Cheng Q,Zhou WZ. The ontology description and intention construct of travel experience under phenomenology perspective[J].Tourism Tribune, 2013,28(10):97-105.[赵刘,程琦,周武忠.现象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本体描述与意向构造[J].旅游学刊,2013,28(10):97-105.]
[18]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M]Chen JY,Wang QJ,trans.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0:166,173,177.[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166,173,177.]
[19]Gadamer HG. Truth and Method[M]. Hong HD,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4: 8,9,136.[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9,136.]
[20]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R].1994:13-14.
[21]Alanen AR,Melnick RZ. Preserving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merican[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9.
[22]Chen XM.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 Beijing: Education Science Press, 2000: 10, 1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0, 12.]
[23]Seidman I .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M].Zhou HT,trans.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09:7, 18.[埃文·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 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18.]
[24]Schutz A.Significance constituted of the social world[M]You CQ,trans.Beijing:Commercial Press,2012:170, 173.[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M]. 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70, 173.]
[25]Cassirer E. The logic of humanities[M]Guan ZY,trans.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4:138. [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 关之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38.]
[责任编辑:陆宝福]
The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ourism Experience
ZHAO Liu
(WuxiInstituteofCommerce,Wuxi214153,China)
Abstract:It has important sense to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proposi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 tourism experience . Through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nd depth 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s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ses in-depth the course and level of three tourists travel experience ,and draws patterns of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t concluded that: 1. Tourists always make it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by using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base film, and visitor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distinct meaning to understand.2. The depth of the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ffect of the travel experience.3.The results showed objective meaning and subjective meaning.Objective meaning is made more generalized , simplistic understanding on cultural landscape. Subjective meaning is about the specific contexts significance and the landscape creator's intentions. Study on subjective meaning can not only really show the value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but also help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experience.
Key words:tourism experience; cultural landscape;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6)02-0028-07
[作者简介]赵刘(1980-),男,安徽凤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体验、景观艺术。
[收稿日期]2015-09-2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SJB345);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1602018
[引用格式]Zhao L. The significa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ourism experience[J].Tourism Forum,2016,9(2):28-34.[赵刘.旅游体验中对文化景观的意义诠释[J].旅游论坛,2016,9(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