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

2016-05-28 08:00左莉华王艳平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6年2期

左莉华,王艳平,白 杨

(1.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2.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事处,辽宁 朝阳122000)



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

左莉华1,王艳平1,白杨2

(1.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2.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事处,辽宁 朝阳122000)

[摘要]以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为研究对象,不仅需要研究什么是旅游的真实性,也应研究以什么接续旅游真实性,以求能发现可以超越本质规定的真实性演变规律。主要是从中文语言学角度,也兼顾旅游专业知识和社会经济与技术进步,讨论了真实性与旅游需求的关系,认为可以用本真接续真实,以建构主义的剧本(舞台真实)接续本真,再以网剧(互联网真实)接续剧本(舞台真实),从而给出了旅游真实性的接续模式。在讨论中,还提出了舞台前移、将信性等概念,力求丰富有关旅游真实性研究的话语体系内容。

[关键词]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舞台前移;将信性

引言

自麦坎奈尔提出真实性后,旅游学家就表现出乐此不疲的研究热情。通过对篇名的搜索,在中国知网上就可搜寻到177篇期刊论文,1995年、2000年及2002年仅各有1篇文章,其后每年都有几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而到了2007年,每年关于真实性的旅游论文超过了10篇,近两年达到了20篇以上。但本文想要研究的是真实性之后会是什么?凡事有生有灭,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真实性也或许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反复讨论而无进展,就有可能成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而且即便真实性可以是永恒的主题,但也未必就是旅游者的唯一追求,不唯一就不能排他,也不能否定其来自自身的异化。

出于研究上的必要与好奇心,笔者阅读了1995年那篇文章,文章发表在哲学期刊上,是一篇译文,作者应该是一位非旅游学者[1]。那时我国可能刚刚有旅游学家,或者说刚刚转入旅游行业的学者还未进入学术自觉状态,以至于在5年后才有国人自己写的关于旅游真实性的文章[2],写作原因在于出国进修感受到了新鲜的学术信息。1995年那篇译文的大意是:某些所谓的原本真实其实是赝品,暂且称为原始赝品,有艺术家们的幻觉与憧憬在其中,因而与其去追求真实也完整的真实,其实已经没有原版的真实性存在了,不如积极地以旅游的艺术态度来建构真实。这是一个发展性观点,与本文对接续真实性的考虑有一定的同质性。这也说明旅游的真实与符号是矛盾的,符号不真实,建构主义多以符号做组件,符号是从真实中的汲取,是不以实在功能来论述的存在,因而相信真实就不能相信符号,要想结合两者就只有转向建构主义的立场,而以往可能以为真实与符号是两个范畴。

一、真实性的铺垫

假定旅游者追求真实性,这让旅游真实性研究可以落到旅游需求范围内。学者多这样定义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3]。这类定义没有将重点放在需求什么上,关注的是价格与数量的关系,显然这是立足于传统经济学的定义,可定义者又不是经济学家,那是把需求量当做需求的考虑。旅游者需求目的地,这个逻辑也太过于简单,属常识性描述,既便增加了价格与数量的关系限定,也只不过是以复杂性粉饰一下简单,难称为是一个最佳的学问与学术的思考。从学科建设与构筑话语体系立场考虑,研究对象一般都需要具有矛盾性的抽象特征。

在商品短缺时代,需求自然表现为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具体的需求什么不是问题,模仿他人成为最主要的旅游需求形式,需求什么似乎是与生俱来得清清楚楚。要想探讨非具体的即精神层面的需求什么,恐怕得问问探险者和处于经济顶层的富贵群体。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旅游总是由富人们引领的,当大众旅游者跟上了以后,旅游世界自然被俗化了,旅游世界总是具有被生活化的变质趋势,旅游先觉者又会转向新的具有探索意义的目的地。暂且搁置富人们通过旅游所需求的是什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当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到富庶阶段,物质及物质性需求的因果关系被弱化了,社会缺少什么则更加广泛了,也让人感到茫然了,也导致了旅游者究竟需求什么的疑问,而原本的逻辑是生活世界缺什么那就去寻找什么,所指能指都很具体,如内陆居民喜欢去海滨旅游。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麦坎奈尔于1973年提出了旅游真实性概念[4],旅游者去异地是为了追求真实,因为在温饱甚至富庶的常住地那个功利社会里,人们可能感受不到真实。有一种逻辑是生活地缺少真实,异地才有真实,这一概念足够抽象,也体现了一种空间矛盾性,离家越远越真实,因为旅游者离自己的功利世界远了,而同时旅游者还要回来,越远就越不容易回来。

细想也是,旅游者心里很矛盾,以辛苦的旅行换取到达后的娱乐游览,这是一个正反馈逻辑,可出发时坚定的背离与生活相向的归来,谁敢说那不是一组矛盾的负反馈,既然坚定地走出去,何必还要回来。可能出发前就已经设计好了的,佯装以坚定的形式出发,或者事先想好了的只坚定几日,但要以不坚定地在目的地留下的形式再返回生活中。真可谓旅游者对生活的革命其实并不彻底,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那么旅游者在异地获得了真实了吗?获得了所以就凯旋,还是没有获得真实但到点了该回来还得回来,那结果肯定是不得而知的。从精神意义上讲,不以追求真实性为目的的旅游,是不是都可以假旅游相称,或曰伪旅游,就如布斯廷提出旅游体验乃假事件一样[5],不过将假的提供给假的倒也是一种适配。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很假或有些虚伪,但却要追求异地的真实,将人家的真实生活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那样考虑也让人觉得其有那么点不道德。

笔者也在思考有关旅游真实性的另一个问题,真实性到底属于旅游需求一方呢,还是属于旅游供给一侧的内容,或者是属于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接物,迄今未见到有学者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倒是觉得从哪一方考虑问题,那就属于那一方需要研究的内容,要是从旅游者心理而言,真实性自然属于旅游需求内容。从现行多数的研究论文来看,似乎是将真实性当做旅游者心理属性来看待的,但几乎无人明言将其归于旅游动机或旅游需求范畴,似乎真实就是真实,何必要联系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感觉鲜有学者想到这个归属问题。从宽泛意义上看,旅游需要、旅游动机与旅游决策等都可属于旅游需求,那是个大范畴,旅游需求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至于从旅游目的地考虑,那就需要向旅游者提供真实的文化,那真实性又属于旅游供给范畴了。

二、真实性研究

如前所述,关于旅游真实性的论文很多,但仔细研究这些文章就不难发现,其实也不过只有3种情形:①主要是综述国外学者的思想;②对真实性做梳理性的分类;③以真实性诠释某些具体案例。第一类文章的资料性很强,但真的很难读下去,有待于提高其可读性;第二类文章给予读者的感觉是,真实性类型越来越多,似乎有无限种类的感觉,客体真实、存在真实、建构主义的真实、后现代真实、互动主义的真实、符号真实、逼真、权威真实,甚至可以有虚幻的真实等。真实的种类越来越多,但似乎是分而不进,没有什么突破,给予人一个又加一个的感觉;而第三类研究有实用价值,但学术性也有待于加强。

还真没有发现有学者提出真实性接续问题,都是在真实性范畴内越挖越深,“出土的东西”越来越多。但笔者觉得当这个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时,有可能就走到了一个新的范畴中,学者可能还以为自己在那个概念之中呢。很可贵的是,已有历时思想出现在关于真实性的研究中,比如渐变的真实[6]。近两年以建构主义认识旅游真实性的文章多了起来,同时在以往的研究中出现了对本真性的关注。

对真实性的研究要不要走出去,还是就在真实性概念里就研究真实,即便走出去,跳出真实看真实,在一定时候也可以再回归到真实性之中,笔者认为这些情况可能都会发生,因为旅游需求是多样性发展的,由旅游真实性也可以引出很多,可目前的进展可谓只停留在建构主义阶段里,还鲜见有学者能够跨界地迈出去(图1)。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旅游真实性的种类

三、真实性接续:基于中文语境

(一)构词法:关于真实

语言学可被认为是关于字词与句子的学问,其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与语言不同,语言学在于研究语言本身,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以及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仅是作为用于交流的工具。作为一门学问,语言学应该是语言学家的事情,常人一般缺少研究能力,较难有研究语言的意识,但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作为每个运用语言的普通人,也应有资格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曰我的研究,就如旅游者可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真实一样。在当今社会,其他非语言研究领域也开始使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影响着语言学的发展与变化[7]。

现代汉语偏爱组词,真与实属于同义字,确切地讲是在以往属于同义,而在现代社会当物质不再贫乏,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要时,真与实就越来越不同义了。将同义字叠加起来组词,具有强调意义,真实可以解释为很真很实、真的很实等。物质世界里更强调功能的结果性,功能在这里指实在的有用性。将英文authenticity翻译成真实性,无论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据此可以挖掘出其他显著或潜在的意义,但毋庸置疑真实是最贴切的翻译。但贴切未必没有问题,本文即认为其存在着接续问题。

但从发展角度上看,过去及现在的贴切,可能意味着今后及未来的不合适。未来更强调精神价值,而旅游者正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需求。据此可以推测,真实性乃基于物质世界价值的考虑,真实多是指日常的、解决问题和不装的,但现在的生活世界变了,让人感觉起来不真不实,生活世界已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但人们还是沿着以往的价值观,惯性地去捕捉精神世界里的需求,即让远方的旅游世界与自己以前的生活世界一样。其也说明这种考虑一定具有其面向未来的不合适性,远方世界也未必就不发展地为你保留,追求真实性其实是持一种保守的怀旧态度,但这面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那面又要求能有怀旧的存在,旅游者越来越两面性了。

如何获得针对精神需求的概念,可以从功能字词的反义词中去寻找线索,非功能具有精神性。真的反义字是假、伪,实的反义字是虚,可真实的反义词为什么是虚伪而不是伪虚呢?两个反义字的词序被调换了,很少见有伪虚说法(表1)。笔者觉得这不是一个习惯问题,而是认为真与实的反义字代表着与精神相关,尽管那个反义词具有消极性价值——虚伪多被认为不好,但仍可以感到在精神世界里更看重真假,即看重非功利的客观性维度,即虚实这一组词的功能价值在精神世界里是被慢慢淡化的。也即与生活世界相比,精神世界的旅游研究在捕捉概念时,应该注意具有反序特征的概念。

表1 真与实组词的语言学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二)趋真性

与生活世界相比,正是由于精神世界里的概念具有这种反序特征,对真实性的研究才很容易走到本真上。在诸多对真实性进一步挖掘的词汇中,笔者尤为看重本真或原真概念,因为真实与本真两个词组已有一个字不同了,但都有一个真字,可真字的位置又发生了变化。由此可知,本真是对真实的部分演绎,也有部分的继承,通过一个字的位置变化及更替一个字而得到了承变,本真提示了一个可深入的方向。

既然生活世界更看重实在,精神世界更看重真假,真多指非功利的客观,可什么又是客观呢?当然可以将客观解释为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存在,这是对的,是指认识者个人意识以外的存在,但却忽略了意识者意识中的客观,那是个人意象中确实有的客观。正是基于意象确实有的客观,不管看得见看不见,不管有没有个人目的的考虑,但那个意识确实客观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于是就有了将那种意识外在化的建构主义思潮,我思故我在,建构主义让每个人都有了存在感。如果将客观的范畴扩大到如此宽广的程度,世上岂不是就不存在主观了呢?笔者认为在不涉及论证外在的客体是否存在时,在不危害到他人利益时,在意识者在得不到认同而不感到不悦时,就不存在主观问题,也只有涉及这3种情况时,主观与客观作为一组矛盾是存在的,反之只有客观一个单方面出现。如此让矛盾失去了一方,那矛盾还存在吗,只不过此时需要换个名称——存在主义、建构主义或是其他什么名字,以我的建构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组成新的矛盾。

因而无论是现象学的元,还是实证主义的客观存在,在这里都可统一表达为一个真字,但不能统一于实字,按照汉语习惯,笔者建议以趋真性表达。由实到真意味着一个演化、演变或改变。对于旅游而言,真实还有另一个意思,即要考虑真实的权属性,人家的实是我需要的真,落脚在物质世界里的人家的实,真实的生活,对自己而言是所需要的精神世界的真,没有办法,只能按照习惯去表达,不实在是很难表达的,从而得到真实性这样一个文字表达。但要知道人家的实并不是自己的实,想要但拿不来,也不是真的想要,人家的实一旦拿过来就虚了,就如鱼儿离开了水,但就作为真吧。由实到真不仅意味着趋真性,依照语言习惯也可表述为真实转换。

(三)语言困难

以本真替代真实,那个本指原本、本来,也可表述为原真,也即过去或旅游者没来前的状况。由质的真实转向了具有时间意义的本真,面向过去的本真才被认为是真,历史不可更改,而当今因利益驱动及为了利益的竞争,真被遮掩起来了,故而意味着溯源性的学术研究具有可辩性,有利于在辩论中战胜对手,在语言逻辑上具有不倒翁性质的优势,容易获得较大的认同,但溯源辨析也可以被冠以保守派、不创新、不作为等。当今也有真,只不过被掩饰起来了,未来也有真,只不过现在不知道,因而创新中也有真实,而并非只存在于过去和异地,若短时间内能让创新有效果,人们就会相信面向未来的选择,也即建构主义要确保建构的可见性。

由溯源的具有时间意义的本真反向地走到另一端,建构主义真实也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而具有时间价值,但这个时间价值较为隐蔽,人们也往往意识不到其具有的时间性,而多将其当做与客观真实相对的另一种类型进行质的讨论,即对建构主义进行本质认识,也对客观真实进行本质认识,学者在对比中思辨着两种本质的异同,而本质是没有时间意义的,这就导致了因认识习惯而埋没建构主义时间性的问题。建构主义即是面向未来的真实,那是一种主观真实,但主观真实能被外在的客观化后,主观也就转换成客观了。主观与客观相对,以往主观多被认为不正确,因此以建构替换主观并加上主义二字,无疑就提高了建构主义的可辩性,建构主义单就字面上就让人觉得很有理论深度。

建构主义不同于历史演化,历史演化所需时间很长,而将建构主义思想变成“实物”可能很快,故而建构主义具有了自己的如上叙述到的可见性优势,即可以通过努力让其客观的存在。因而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真实接续本真,本真在此前已经接续了真实,不应该停留在论证上,用建构替代主观并加了主义虽然提高了语言优势,但多是为了在不与人发生争论的条件下,以建构主义视角诠释问题而已,画地为牢地让建构主义活下来,但还没有关注到规律性的研究,应充分发挥建构主义的可见性并以此来实现接续,这也很吻合旅游研究理论加实践的观点,尽快建成才是建构主义最根本的优势,而不应该只把精力放在引经据典的论证上。以语言论证复杂的学术问题,往往要么苍白要么十分难懂,语言既是工具但同时也具有牢笼性[8]。语言在现代意义上是存在之家,但在古代哲学中正好相反,存在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通过思维决定存在,因而通过语言学研究旅游真实性,这么推论就有道理,那么逻辑就很困难,语言困难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四)接续模式

世界的改变并非只有一次,应该是有间断的变化着,不是人们不假思索的那种说法——不断地变化。绝对的说倒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当把很微小的变化都算进去就是,辩证法的精髓无处不在。每次变化之间都是一个阶段,趋真或求真可谓是真实的下一个阶段,建构主义时期是再下一个阶段,而最初的关于真实性的认识只是最初的真实性,为定位于大众认识的第一阶段。由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在这个对比中让我们得到了由真实到本真的提示,进而转到时间上,放弃本质对比而走向面向未来,来到建构主义视域下。那么接下来还会怎样?世界并非只有一两个可供划分的依据,空间、资源、互联网,还有很多其他可供参考的重要因子,那就需要转向或让易变发挥作用。

其实在前面“构词法:关于真实”那一节,笔者就意识到了真这个字在真实与本真的位置差异,真实的真由打头位置到了末位上,倒有点像接龙游戏,但有点不同的是如挽手的接龙,也可说成反序的接龙:本真、真实。由本真继续接下去,应该得到X本,那么这个X是什么字呢?X这个字应该提示着已经来到了建构主义阶段,笔者在这里给出剧本二字,再接续下去应为Y剧,思索中想到了韩剧、日剧、美剧,最终选择了网剧,来自互联网的剧或写成e剧(图2)。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2 旅游真实性的接续

这里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接续模式只是一个参考,不排除有其他种类的接续模式;第二,本模式的提出基于汉语语言学分析,但在分析中还是参考了旅游专业知识;第三,剧本一词显得有些突兀,不像真实、本真等以获得学界认同,但剧本说法应该不是偶然地吻合了舞台真实,言旅游者旅游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剧本,或者是为了创作自己的人生剧本,这个说法似乎很有新意,生活中也有人生如戏说法,但生活戏没有剧本;第四,网剧即e剧代表了当今及今后的一个压倒性方向,“互联网+”意味着旅游真实性也会发生颠覆性改变;第五,本研究是探索性研究,作为阶段性成果还没有进入到论证阶段。

四、剧本演出与网剧将信

可以将剧本演出与网剧将信当做真实性的新类型,但本研究的重点是真实性的接续问题,还是按照接续视角来看为好。当然为了适应当前的语言习惯,暂且以舞台真实与互联网真实来替代也未尝不可。剧本是用于演出的,网剧是用来相信的,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旅游,笔者以剧本演出与网剧将信做标题就是这个意思。

(一)舞台前移

演出在舞台上进行,麦肯奈尔就提出了旅游的舞台真实,而旅游真实性也是他提出的。舞台真实说法源于戈夫曼的舞台理论,人生如一个舞台,其上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用于表演,后台用于准备节目。舞台上有3种人:演员、当地观众与外来旅游者,其实还有舞台工作人员。舞台真实是一种新的真实,其保护了后台的原真实,是在保护文化遗产,也正因为后台的封闭性,保护了遗产的原真性,增加了后台的神秘性,让舞台表演很感人,失去后台的舞台就假了。科恩在舞台真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阶段论:真实、舞台真实、舞台猜疑与人造空间。舞台猜疑即对舞台真实的质疑或否认,那是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或者经过质疑后而再认定,社会需要舞台真实。科恩的观点实际上涉及了真实性的接续问题——阶段论,只可能是少有学者意识到这一点。

既然可以在后台前面建前台,当舞台无限大时,演出为什么不可以前移呢?比如向客源地靠拢,即便舞台没那么大,但在高速交通也是互联网的时代里,前台与后台的距离也很容易被克服掉,而且假如前台之外的所有地方都是后台,后台无限大,前台的表演就只能是建构主义的了,甚至可以是无后台的舞台,一切按照剧本进行就行,狭义的后台也被前台化了,真正无限大的后台的内容其实也不能被一下子全搬到舞台上,演出时间又那么短(图3)。日本可能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城郊和城内建设了汤温泉,较为知名的品牌有:大江户温泉物语、汤快、虹之汤、极乐汤等。汤温泉不是真正的天然自涌的温泉,而是以符号堆积起来的温泉,其温泉水部分来自地下,甚至全部都由温泉机提供,以及通过加料获得温泉水质。其实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诠释舞台前移现象,旅游者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真实性也要舒适性,他们总是在两者之间平衡着[9],舞台真实即是因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或许人们在将来会这样旅游,目的地是用来想的或偶尔前往,目的地必须存在,而人们经常到访的却是前移的舞台真实。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3 舞台前移情景

(二)网剧真实:将信性

网剧真实即互联网真实,不仅就是指互联网上的日剧、韩剧等各种影像,观看这些剧当然会诱导人们去旅游,也包括可以使读者形成戏剧意象的各种信息,网上各种信息不仅传达了那个意象,有些意象还是旅游者自己加工信息的结果。网剧真实能否成为一个概念,还有待于科学全面的论证,但笔者认为网剧现象具有很深刻的本质内涵,那个价值相当于旅游研究由目的地转向关注旅游的移动性,类似于旅游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可类比于化工生产的由产品到研发中间品等。从这个意义上看,网剧真实可能暗喻着很多,今后的旅游真实可能不在目的地,也不是在旅游者的意识中,很可能就在互联网中,或者存在于接受互联网影响的意象中,互联网真实也可谓是一个可称为受网媒催化的真实。也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由目的地的客体真实到主体的建构主义真实,这之后将要出现的是关于路径的真实,路径可靠,“东西”就可能真,即便客观上那“物”不真,但感受也偏向于认为其为真,现代社会已经开始了不以“物”的功能为判断标准了。

假如网媒催化真的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当然那是一种双向催化,目的地真实被催化成旅游者意象。旅游者意象被催化为寻找可对应的目的地,网媒催化的真实替代了目的地的真实,此时世界上就真的没有客体的原真了,因而也没有了后台真实。无后台化也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舞台,大家同为戏中人,旅游只不过是从这个舞台走到另一个舞台,希望那个舞台更像意识中的自己,真正的精神真实只能存在于虚拟与虚幻世界中,这就颠覆了既有的知识体系。但本文提出的接续形式却可以保存既往,同时又能面向未来求发展,因而本研究的接续意识不属于冲突范式,不是一种认识否定另一种。从本质上讲,网剧真实与小说、电影、戏剧、故事、传说等所传达的真实是一样的,都属于虚拟真实,但网剧真实有压倒性的科学技术在其中,计算机应用可以普及到任何一个人,很多人一天中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超过了吃住行眠的任何一个,甚至超过了劳动时间,因而关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技术真实,可能代表着当今一个最为强大的研究方向,要比虚拟真实、路径真实更直指要害。

让笔者感到很欣慰的是,一位非旅游学者也有类似的思考,传播学博士生罗融融就认为,大众传媒对游客凝视有建构作用[10]。笔者据此这样理解,旅游者之所以凝视是因为看到了真实,可那个真实是什么呢?那个凝视对象正好吻合了事前经传媒所塑造的真实,那个真实是网剧式的,因而也是一种旅游者的一种意象与意识,旅游者按照那个意象去寻找并找到了。

可用将信将疑描绘人们对互联网所传达信息的态度,既相信也怀疑,有时宁可信其有,其实是自己渴望着那是事实,有时不相信,相信之就不利于自己。因而可将网剧真实划分出3个子领域:将信、将信将疑、将疑(图4)。将信区无疑会有助于旅游者产生动机,去体验、确认和寻找网剧真实的对应物,而将信将疑区或可以产生旅游欲望,旅游的目的在于确认自己犹豫不决的判断,不清楚总是让人感到心理困惑的,好奇心还是有助于旅游的,但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与机遇。将疑区一般不会产生旅游动机,除非得到了某种对旅游成本的补贴,即便是到了目的地,要么是验证了自己的质疑,要么证明了之前的质疑是错误的——试错。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4 网剧真实性的种类

五、结论

本研究不具有排他性,只为丰富既有认识,提供一条新研究路径,着眼于学术贡献,属探索性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作为一个课题是成立的,尽管作者没有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但通过逻辑推演方式使得作者相信,开展真实性的接续研究,有助于学问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这一思路与深入的挖掘性研究可以是一种平行关系。第二,以语言学为主要线索,综合考虑了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也考虑了社会经济与技术进步因素,提出了旅游真实性的一个接续模式:真实—本真—剧本(舞台真实)—网剧(互联网真实)。笔者认为,应在目前做法即并列化各种真实的基础上,增加如何构筑接续模式的新思路。第三,提出了反序化、趋真性、真实转换、可辩性、可见性、舞台前移、无后台化、路径-技术真实、网媒催化等概念,这些想法有一定的新意,多少显现出或许可以构筑新话语体系的可能,本研究试图能够为相关研究做出点可供参考的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Synge L. Concept of "original fakes""travel art"and authenticity[J].Zhang JG,trans.Philosophy Renditions,1995(12):70-76. [L.辛厄. “原始赝品”、“旅游艺术”和真实性的观念[J].章建刚,译.哲学译丛,1995(12):70-76.]

[2]Yu L.Talk about tourism authenticity[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0 (3):21-24. [于岚. 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21-24.]

[3]Ouyang RP,Hu XQ.A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demand study home and abroad[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7 (3):80-83. [欧阳润平,胡晓琴. 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80-83.]

[4]Hu ZY,Cao HS.A review of authenticity studies in western tourism academia[J].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7,18(3):440-443.[胡志毅,曹华盛. 西方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440-443.]

[5]Zhao HM.Concerns on tourist experience and researches related[J].Guangxi Ethnic Studies,2007 (4):171-178. [赵红梅. 对旅游体验及相关研究的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07 (4):171-178.]

[6]Zhao HM,Dong PH.Review of authenticity(Ⅱ):A hot spot in tourism study[J].Tourism Tribune,2012,27(5):11-20.[赵红梅,董培海. 回望“真实性”( authenticity) ( 上)[J].旅游学刊. 2012,27(5):11-20.]

[7]Pan QL.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language cultural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Xi'an[J].Tourism Tribune,2005,20(6):19-25.[潘秋玲.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6):19-25.]

[8]Huang YS.The linguistic trap[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 (1):57-63.[黄玉顺.语言的牢笼[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7-63.]

[9]Peng J,Wang YP.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enticity of hot spring source and tourism amenity[J].Tourism Forum,2014,7(6):38-42.[彭建,王艳平. 泉源真实与旅游舒适的空间关系[J].旅游论坛, 2014,7(6):38-42.]

[10]Luo RR.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ss media in the eyes of tourists[J].Guangxi Social Sciences,2013 (9):88-93.[罗融融. 论我国大众传媒对“游客凝视”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3(9):88-93.]

[责任编辑:谌世龙]

The Problem Continuation on Tourism Authenticity

ZUO Lihua1, WANG Yanping1, BAI Yang2

(1.SchoolofTourism&HotelManagement,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2.PersonnelOffice,ChaoyangNormalCollege,Chaoyang122000,China)

Abstract:Problem continuation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is considered as research object. What is needed to study is not only the authenticity of tourism,but also the continuation of tourism authenticity,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authentic evolution regulation more than natural deci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tourism demand, and mainly from the Chines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ourism expertise and socio-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e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authenticity can be continued by the original reality,and play script of constructivism(stage reality)follows the original reality, network drama(internet reality)follows the play script(stage reality), thus tourism authenticity continuation mode is presented .In the discussion,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stage forward and willing belief etc, and tries to enrich the content abou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authenticity of tourism.

Key words:tourism authenticity;problem continuation;stage forwarding;willing belief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6)02-0007-07

[作者简介]左莉华(1992-),女,河南商丘人,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王艳平(196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日本千叶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与温泉地理;白杨(1981-),男,硕士,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统计师,从事区域旅游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6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1602015

[旅游理论研究]

[引用格式]Zuo LH, Wang YP, Bai Y.The problem continuation on tourism authenticity[J].Tourism Forum,2016,9(2):7-13.[左莉华,王艳平,白杨.旅游真实性问题接续[J].旅游论坛,2016,9(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