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薇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血液净化室, 辽宁 沈阳, 110024)
不用止血带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应用研究
郑薇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血液净化室, 辽宁 沈阳, 110024)
关键词:止血带;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穿刺; 效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维持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而血管通路则是患者的生命通道[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具有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2]。早期失用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较为常见的情况,发生率5%~24%[3],导致内瘘早期失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内瘘尚未成熟,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4]。本研究对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时不用止血带穿刺,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血液透析患者90例,根据穿刺过程中有无使用止血带分为研究组(不用止血带)与对照组(使用止血带),每组45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29~84岁,平均(57.3±10.8)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损伤9例、其他8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27~83岁,平均(57.1±10.4)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损伤10例、其它9例。2组在性别、原发病、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穿刺方法
对照组:动静脉瘘穿刺前,患者微握拳,在穿刺处向上约5 cm处扎止血带。穿刺者用左手紧绷穿刺部位下方皮肤并固定,右手持穿刺针穿刺至皮下,进针时针头倾斜于皮肤约20°。针头进入血管后,出现回血时则将止血带松开并使用胶布固定针翼。静脉穿刺时选择距内瘘10 cm以上进针,动脉穿刺时应选择距内瘘5 cm以上进针。
研究组:穿刺过程中,用手压迫近心端,穿刺技术方法同对照组,穿刺动脉时,用左手大拇指压迫穿刺点近心端2~3 cm处的内瘘血管然后进针。穿刺成功后,立即停止对内瘘血管的压迫。
1.3观察指标
① 观察2组患者穿刺后1 min、5 min、10 min出血发生率等情况; ② 观察2组患者平均压迫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渗血发生率等。
2结果
2.1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出血情况比较
研究组穿刺后1 min、5 min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在穿刺后10 min出血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动静脉内瘘穿刺出血情况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渗血的影响
研究组平均压迫时间、渗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渗血影响±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常用的一种永久性血管通路,对于术后早期使用内瘘的患者而言,由于内瘘管尚未充分动脉化,管壁薄而脆,导致一些瘘管的充盈并不明显[5]。因此,此时进行穿刺若对内瘘血管压迫不当,很容易造成压力的突然变化,进而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6]。另外,随着内瘘血管脆性的增加,会导致穿刺点不易愈合,进而造成内瘘周围出现皮下血肿,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内瘘发生闭合[7]。血肿一旦发生,由于吸收形成纤维性包裹,会阻碍血管动脉化扩张的成熟[8]。此外,血肿也能够激活血小板生长因子以及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从而导致内膜增殖,并沉积于在细胞外基质中,造成静脉栓塞以及狭窄等,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发育不利,最终可能造成血管通路丧失功能[9]。
为了探讨不用止血带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9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穿刺后1 min、5 min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穿刺时采用手压,可以不阻断内瘘血液的回流,从而避免静脉压升高导致出血。另外,研究组平均压迫时间、渗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上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不用止血带穿刺并不会导致穿刺成功率的降低,但可以显著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认为不使用止血带穿刺具有以下优势:通过手压动脉的近心端,能够显著降低早期内瘘血管穿刺破裂的发生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方法能够较为清楚地触及内瘘血管的震颤,能够对血管管腔的通畅性进行评估;与穿刺前采用止血带相比,手压更易于控制内瘘血管的时间及压力,从而避免因血管壁薄、扎止血带导致血压压力升高,脆性增强,而引发穿刺时皮下血肿甚至穿刺失败的发生;另外,通过手压还能够节省穿刺操作的时间,简单易行,不仅不会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造成影响,还能够显著减少穿刺周围皮下血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胜红, 戈海, 乔彤, 等. 不同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早期应用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6): 486-487.
[2]李淑秀, 周永玲. 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早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1): 88-89.
[3]刘晓辉, 单岩, 时秋英, 等.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因素[J].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3, 2(6): 810-813.
[4]吴秀清, 钟志聪, 方坤洋, 等.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缓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护理效果[J]. 广东医学, 2013, 34(18): 2902-2903.
[5]Yan Y, Soulen M C, Shlansky-Goldberg R D, et al. Evaluation of immature hemodialysis arteriovenous fistulas based on 3-french retrograde micropuncture of brachial artery[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2, 199(3): 683-690.
[6]刘晓洁. 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研究[J]. 临床医学, 2013, 33(7): 121-122.
[7]龚丽娜, 刘佳, 严谨, 等. 穿刺疼痛对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4, 5(12): 1292-1298.
[8]严贺, 金凤兰, 童辉, 等. 两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34): 4195-4198.
[9]Georgios Galanopoulos, Constantinos Lambidis.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of prosthetic arteriovenous grafts for hemodialysis: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J]. Renal Failure, 2014, 36(4): 658-660.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8-137-02
DOI:10.7619/jcmp.201608044
收稿日期: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