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琰, 徐 艳, 籍 牛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02)
“三期十步法”对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的护理评价
夏琰, 徐艳, 籍牛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02)
摘要:目的评价三期十步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5例,按照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干预组的受试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三期十步法”,而对照组仅施行常规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采用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来评估脑卒患者中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2组NIHSS、BI量表评分分别在入院第7天及出院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院时、随访出院后30天时2组的mRS量表评分亦有差异(P<0.05)。 结论通过“三期十步法”,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 三期十步法; 康复训练; 护理
脑卒中是致死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因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目前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脑梗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然而许多脑梗死患者致残并不都是偏瘫所致,而是在急性期至恢复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产生姿式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3-4]。因此如何减少或降低致残率,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神经功能康复是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科制订了“三期十步法”这一临床康复护理新模式并评价其护理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4年2月—2015年8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 ② 发病1周内,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 ③ 患者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能积极配合; ④ 签署知情本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病情危重生病体征不平稳; ② 合并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如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脑部质性病变等; ③ 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据此标准,共纳入筛查对象178例,其中剔除严重合并症者24例、危重症者15例及中途退出者12例,实际纳入研究对象127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按照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三期十步法”,而对照组仅施行常规护理。
所谓“三期十步法”,“三期”为脑卒中的3个时期,即超早期、早期、稳定期。“十步法”为脑卒中的康复训练的10个步骤,具体如下: ① 对于超早期(0~24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时应给予第一步干预:良肢位的摆放(患者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的摆放),每隔2 h按上述方法变换体位一次。② 在脑梗死早期(1~7 d), 应给予被动运动(在良肢位摆放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步骤分别为:第二步,肩关节外展内旋上举式;第三步,肘关节屈伸式;第四步,腕关节掌屈指屈式;第五步,手指关节屈曲伸直式;第六步,髋关节屈曲伸直式;第七步,膝关节屈曲伸直式;第八步,内外旋踝式;第九步,足趾关节外翻式。以此顺序,循序渐进,同时活动的幅度从小到大,用力适宜,2~3次/d,15min/次,每个动作重复10次。以心率不超过原有心率+10%为宜。③ 进入脑梗死稳定期(1~2周),进行第十步:主动运动,在被动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主动运动(双手上举训练和双腿屈曲撑床抬臀训练)。对可以坐起和下床的患者,进行坐位、站立、行走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脱衣服及鞋袜、进餐、如厕、刷牙等。活动的幅度从小到大,用力适宜, 2~3次/d, 30 min/次,每个动作重复10次。以心率不超过原有心率的10%为宜。
1.3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对康复护理进行分期,住院期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调查分别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出院后采用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来评估脑卒患者中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入院第1天分别给予NIHSS、BI、mRS量表评分,第7天给予NIHSS及BI量表评分,出院时再次给予NIHSS、BI、mRS量表评分,出院后30天通过培训合格的护士电话回访方式给予mRS量表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比较
入院第1天、第7天、出院时干预组与对照组Barthel 指数、NIHSS比较结果,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Barthel 指数、NIHSS比较
与第1天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mRS量表评分比较
各时段干预组与对照组mRS量表评分比较结果,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mRS量表评分比较±s)
与第1天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美国护理专家Imogen King的互动达标理论强调个人系统、人际系统、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护理的重点是促进护士与患者在护理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以获得最佳健康状态目标,因此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目标的实现[5]。根据美国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指南[6]和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7],其强调发病后早期有效的康复干预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减轻功能残障从而降低后续的长期的护理成本。文献[8-12]证实,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早期行床上良肢位摆放,在良肢位摆放的基础上行被动功能和主动功能的锻炼,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降低护理成本,使其重返家庭和社会。我院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三期十步法”来评价其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复护理介入越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就越好[13]。脑卒中发病后尽早给予行床上良肢位的设计与摆放的康复护理,如仰卧位、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和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这3种卧位的组合方法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起到良好的作用[13-15]。在良肢位摆放的基础上,周红艳等[16]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床上被动功能锻炼、下床主动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改善了脑卒中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器械,在病房中就可以进行,护理成本也最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并未被推广和应用,而且目前国内外均缺乏一套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良肢位设计与摆放的操作指南[14]。国内外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较多,但对康复的护理进行分期尚未见报道。本院按照神经内科脑梗死治疗临床路径的要求,脑卒中患者住院的天数原则上不超过14 d, 因此根据患者住院的时间,将康复护理分为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的康复重点不同,总结为10个步骤,所以称之为“三期十步法”。由此表明,通过“三期十步法”,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临床预后,是一项可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Kim A S, Johnston S C. Global variation in the relative burden of strok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Circulation, 2011, 124(3): 314-23.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 中国肿瘤, 2008, 17(5): 344-345.
[3]陈颖, 裴慧丽, 林蓓蕾, 等. 英国脑卒中连续康复护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4): 9-11.
[4]曾辉, 韩云, 王红丽. 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 2011, 24(10): 6557-6558.
[5]单岩, 刘晓辉, 张振香. 互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7): 1572-1574.
[6]Duncan P W, Zorowitz R, Bates B, et al. Management of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Care: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Stroke, 2005, 36(9): e100-43.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4): 301-318.
[8]任慧, 王敬荣.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近期临床影响的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 71-73.
[9]蓝雪芬.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4): 13-16.
[10]王清, 陈湘玉, 沈小芳. 超早期活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19): 1743-1745.
[11]谢婷婷, 由娜, 王德楠. 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作用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9): 131-132.
[12]黄波霞. 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10): 1367-1368.
[13]陈福芳. 80例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康复的护理干预[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32): 85-86.
[14]秦娟, 郭秀君.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5): 424-426.
[15]路秀清.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5 (28): 213-213.
[16]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 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8): 1674-1675.
Nursing evaluation of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in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XIA Yan, XU Yan, JI Niu
(DepartmentofNeurology,LianyungangFirstPeople′sHospital,Lianyungang,Jiangsu, 22200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2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62) and control group (n=65). According to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pathway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routine nurs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the status of daily activities were assessed by Barthel Index (BI).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was used to assess living quality of stroke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ResultsOn the seventh day and at discharg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NIHSS score and the mR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discharge and 30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mR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can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cerebral infarction;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nursing.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8-008-03
DOI:10.7619/jcmp.201608003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