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晨兴
[摘要]受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潮等因素的推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普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生存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冲突,影响交际。跨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语言、非语言、饮食、民俗、服饰、礼仪、家庭、教育、医疗、生活、法律、建筑等方面。其产生原因则可以从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文化偏见,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文化休克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53-05
新中国成立以来,就特别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中外在各层次、多领域、大范围展开交流。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全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它们之间属于异质文化,但异质不是绝对的,各文化之间存在共同点。“善良、正义、不杀生、助人为乐、互敬互爱”等普世价值就是很好的例证。再如,由于历史原因,北美和西欧的文化差异较小。在交际过程,文化冲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同质指数。同质指数越低,冲突越剧烈;反之,则越轻微。
一、跨文化交际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层面,笔者主要试着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方面予以说明。
(一)语言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语音、语法的失误容忍度高,结合语言的内部结构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词汇
词汇本身与其代表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各民族根据本民族心理文化特征赋予了词汇含义。如汉语向日葵,英语为“sunflower”,意为“太阳花”。中国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的称呼,每一个称呼都有各自的含义,而英语却用一个“uncle”概括之。龙在中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封建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国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的基督教中,dragon是魔鬼,为邪恶的东西。世界上鲜有以“梅兰竹菊”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的文化,中国文化却有。
2.语句
语言学对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四类: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依靠语序、虚词来实现,注重意合。屈折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以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注重形合,逻辑、分析具有相当位置,如英语。黏着语(如日语)和复综语(如印第安人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这里主要列举孤立语和屈折语。例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整首诗显现朦胧意境,隐晦含意,为汉语意合特点的代表。再看一下西方谚语,Nothing in the wor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形式结构整齐规范。
3.语篇
Robert Kaplan(1966)通过分析不同国籍学生的作品,用下图表示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国人在语篇上表现为圆型、直觉,写文章时会绕圈子,先说一大堆话作为铺垫,到了最后才将自己的观点摆出来。西方英语国家则表现为线型、分析,他们则在文章一开头,就摆明自己观点,而后通过事例等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吴为善,严慧仙曾以美国人的一段录音谈话作例证,谈论天气如何影响文化。②
Climate affects the culture of a country. Men must learn to live within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Life in a tropical country is less strenuous and more casual than it is in a temperate one. Men work shorter hours and less vigorously in a hot climate. They cannot play hard either. They tire easily. They can relax by reading, by sipping cool drinks, or by listening to soothing music. They must try to conserve their energy. The wisest ones learn to respect the demands of Nature.
4.语用
人们自孩童时期,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规则、语言规范、风俗习惯影响,学会了“同人交谈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应该怎样说”,“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要抛弃的”,等等。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会无意识地运用本国的社会规则、语言规范、风俗习惯等来考虑对方说的话,即语用迁移。这就造成交际的障碍。可口可乐(coca-cola)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时,译名为“蝌蝌啃蜡”,一个让中国人感到奇怪的名字,销路因此受阻,后其改名为“可口可乐”,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东方文化说话重含蓄、婉约,如中国、日本。而西方文化说话则直接、直达。如孟浩然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想进入仕途有一番作为,苦于无人推荐,故向时任丞相的张九龄献诗,纵观全诗,并无一处直接表达其内心想法。
5.语言行为
(1)称呼语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社会影响,人们之间等级层次关系明确,中国人称呼人喜欢加职位、职称,以彰显对方的社会地位,如张市长、王教授。甚至还会刻意将副职的副去掉,李(副)处长。人们也不会直接叫自己父母的名字。在西方,下级对上级直呼其名,上级会感到和下级打成一片。家庭中,孩子对父母是直呼其名的,这在东方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2)问候语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用于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中国人见面会问,“吃了吗”,“你这是上哪去”,“下班啦,晚上准备干嘛去”等,这几个问候语的作用仅仅是问候,听的人不需要将其作为正式问句。许多西方人认为这侵犯他的隐私,让他难堪,不知如何作答。
(3)告别语
中国文化中,客人向主人表达告别之意时,主人会谦虚表示,“粗茶淡饭,不成敬意”、“招待不周,敬请谅解”等,这令西方人感到困惑。明明是菜肴丰盛,招呼热情周到。在西方文化中,主人一般说“Thank you for coming, I wish you having a good time”,简单而直白。
(4)致谢语
在西方,“Thank You”使用场合非常广泛。在汉语中,“谢谢”是要看与对方关系紧密程度的,一般越亲密,说得越少甚至没有;反之,则越多。在家庭内部一般很少说“谢谢”,如果说了,对方反而觉得双方关系疏远。一般来说,我们很少对电影售票员、公交司机、物业保安等说“谢谢”,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对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5)答谢语
英语中常见的答谢语有,“Thank you”“You are welcome”“No at all”等。在汉语中,面对别国人的赞美、夸奖,不是说“谢谢”,而是客气谦虚一番。有一个中国政府官员携带妻子访问英国外交官,在晚会上,英国外交官对中国政府官员说,“Your wife is very pretty”。政府官员答道:“哪里,哪里。”外交官听后很惊讶,接着说,“Of course she is”。政府官员听后很恼怒,认为外交官很无礼。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
6.语言禁忌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体,本身是不存在福祸联系。由于人们对有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用科学道理解释,便情不自禁地与福祸联系在一起。如,在中国,忌“死”。关于“死”的替代说法种类很多:“走了”“睡着了”“去天堂了”等。因与“死”谐音,数字“4”属于禁忌语。苍松代表长寿,逢人生日,常送仙鹤苍松图。在《最后的晚餐》中,参加晚餐的人数是13,日期又恰好是13日,耶稣在其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因此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度,数字“13”被认为不吉祥,意味着背叛和出卖。
(二)非语言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关于非语言因素的分类,陈雪飞认为国内采用较多的分类方法分为四种:体态语(paralanguage)、副语言(body language)、
客体语(object language)、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③
1.体态语
体态语主要指传递交流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圆,中指、无名指、小指略弯,看到这样的手势,欧洲人认为是顺利,很好;中国人想到的是零;日本人想到的是钱;巴西人认为是下流的动作。再如,在中国,长时间盯着对方眼睛看,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则被看做是认真倾听,用心体会,是对说话人的尊重。
2.副语言
副语言属于有声的非语言行为,包括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要素以及表达不同意义的呻吟、咳嗽等。中国人讲话声音高,表示理直、强壮,而在西方看来则是侵略、气势汹汹的表现。在饭桌上打嗝,西方人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还需要向旁边的人道歉,但中国人看来,属于正常现象。
3.客体语
客体语是利用自身的外在物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对于什么是美,世界各国人民看法不尽一致。中国以瘦为美,缅甸布岛族以长脖子为美,新西兰毛利族以刺青为美,等等。在阿拉伯世界,女人要裹头巾,身披长巾,身着裙子,把全身裹住。要求很严格,不容有越“界”。否则,就冒犯了当地风俗。因此,阿拉伯女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常产生冲突。关于服饰,后文还有论述。
4.环境语
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时间、空间的范畴,即环境语。
(1)时间
Hall(1976)提出单线性时间(Monochronic time)和多线性时间(Polychronic time)概念。④西、北欧,北美洲主要为单线性时间制,亚洲、非洲、南美洲主要为多线性时间制。Victor(1992)对单线性时间制和多线性时间制的差异作了比较。⑤见下表。严文华举了一个例子。⑥说的是一位美国教授谈论他首次在巴西上课的经历。他发现学校里的时钟都不准时,同一时刻向路人询问时间,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学生普遍迟到,却没有人关注迟到的事情。
单线性时间制 多线性时间制
1.准时重于人际关系
2.约会的时间僵化
3.一次做一件事
4.时间重于彼此情感
5.时间是具体与没有弹性的
6.公私时间分明
7.工作表现的测量以劳动时间计算 1.人际关系重于准时
2.约会的时间具有弹性
3.多事件可以同时处理
4.彼此情感凌驾时间
5.时间是流动有弹性的
6.公私时间不分明
7.视为公司整体目标的一部分
(2)空间
Hall(1966)将空间分成三种:固定空间(Fixed-Feature space)、半固定空间(Semi-Fixed Feature Space)、非定式空间(Informal Space)。⑦非固定空间又可以分为:密切空间,大约0厘米至50厘米;个人空间,大约50厘米至1.3米;社交空间,大约1.3米至4米;公共空间,大约4米以上。Hall关于空间的理论主要针对英美国家的民众,其它地区则不可硬套。在相互交谈时,英国人、美国人站得比较远,意大利人、希腊人站得比较近,阿拉伯人站得最近。在商务谈判中,阿拉伯人与英美国家的人常因体距问题不欢而散。美国人认为阿拉伯太过热情,阿拉伯认为美国人过于冷淡,一方不断“进攻”,而另一方则不断“撤退”。再如,在拥挤的环境中,英美国家的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却习以为常。
(三)饮食因素
1.烹饪理念
中国烹饪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注重整体把握。中国烹饪特色在于味,这得益于调和。调和之美在中国烹饪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方饮食重理性,讲究营养。菜品种类不如中国菜那样丰富,但是营养有保证。
2.饮食方式
中国人重团聚,团圆,用的是圆桌。一桌人围成一圈,互诉真情,相互敬酒,相互夹菜,是中华民族“大团圆”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西方人则重分餐,用的是长桌,流行自助餐,餐桌氛围安静优雅,个人各自进餐,不习惯劝酒,夹菜,凸显的是个人独立精神。
3.饮食习惯
中国人在餐桌上不断招呼客人,以示主人的热情好客;西方人则尊重个人选择,按需取菜。中国使用餐具种类少,以筷子为主;西方使用餐具的种类繁多,有多种用途的不同的刀叉。中国餐桌上以剩下食品为好,以示菜的数量多,品种全,客人吃不完,显示主人热情好客,而在西方,把桌上菜吃完为宜,表示对主人的敬重。
(四)民俗因素
1.语言禁忌
在前文已有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2.其他方面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岁月节令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成为中国许多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清明节。西方节日则宗教色彩浓厚。如圣诞节,复活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节日庆祝活动以饮食为主。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西方则以个人娱乐活动为主,圣诞节圣诞老人送来礼物,狂欢节人们狂吃、狂玩,尽情享受生活,万圣节扮鬼取乐。中国民俗活动追求大团圆,更多的是一家人围成一桌,热热闹闹共享团圆之乐。在西方更多地是标榜自我,突出个性,表现出渴望与外界交流的愿望。
(五)服饰因素
中国的服饰注重二维效果,强调平面装饰,传统服饰继承元素多富传统色彩。西方服饰更多的是立体设计,有立体的感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崇尚礼仪教化,服饰覆盖大部分肌肤,很少有外露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衣服还被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具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西方以外露为主,在服饰上,突出强调男女性别差异特征。西式服饰可以根据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充分体现人体之美,达到较好的修饰效果。
(六)礼仪因素
在座次安排上,存在讲究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以左为尊,在各种场合,如会议、会谈、宴会,主宾安排在主人左侧,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西方社会,普遍以右为尊,这就形成一定冲突。另外,在追求理想方面,中国人的幸福是以全民族的幸福为基础,全国人民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而在西方,人们信奉原罪说,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主张人性本恶。人们更多地是通过自身的忏悔,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实现个体灵魂的宁静与升华。
(七)家庭因素
宗法制社会结构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典型形式,现在虽然已进入社会主义,但其影响力仍然很大。在宗法制社会中,人们之间等级关系严格,遵循三纲五常。中国家庭追求几代人同居。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是每一位中国人晚年最大的幸福。在西方,崇尚个体平等,追求“民主、平等、法制”。儿女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独立,父母教其打小工(如送报纸,发牛奶)。到了18岁,就应该脱离父母,实现独立。父母、儿女之间因经济问题,需要向对方借,并且事后还要还,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八)教育因素
当下,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以“智”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应该说在中国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的社会现象出现,父母对孩子期望更高了,出现“分数压倒一切”的现象。应试教育强调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基础课程。西方社会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课本上知识的崇敬程度不如中国学生深。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发现,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求知欲望。同时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个体在学习中的作用。
(九)医疗因素
中国医学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医是其代表。中医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认为身体的各部位是相互联系的,身体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望闻问切”是其主要方法,如人腹泻,医生通过号脉便可诊治,使用植物作为药物,疗效虽慢,副作用却小。西医强调个体,从个体部位上医治。主要通过化疗、手术,如病人患有阑尾炎,通过手术切除,直接消除不利因素。西药更多的是化学药品,疗效快,副作用大。
(十)生活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改革旧习陋俗,提倡新生活,娼妓、毒品、赌博等被禁。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各州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赌场,为合法场所,赌博行为不被禁止。同时,美国私人持有枪械,枪支可以合法买卖。在中国,这是不能接受的。
(十一)法律因素
中国现代法制应该是在西方法律的冲击下形成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许多西方法制精神。但冲突仍是激烈的。中国法律是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而西方法律的形成基础是商品经济。在电影《刮痧》中,许大同留熟睡的儿子丹尼斯独自在家,去接父亲。后许大同被起诉,原因之一是留孩子独自在家。在中国,这根本不算什么罪。
(十二)建筑因素
中国建筑主要强调整体和谐,建筑材料以木料为主。西方建筑注重个体对抗,用料以石头为主。中国建筑非常喜欢用围墙,不论是古代、现代,还是花园、别墅,都用高高的围墙围起来。围墙外根本看不到围墙内的风景,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相比而言,西方建筑很少有像中国一样的围墙,营造的是一种开放的氛围。他们使用门划分自己的私人领地,大门之内不允许别人侵犯。
二、跨文化交际冲突原因
(一)价值观、世界观
古代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茫茫太平洋,南有原始地区,西有喜马拉雅山脉,北有万里长城,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源头为古希腊、罗马所在地—巴尔干半岛,四周环海,陆地面积狭小,被逼向茫茫大海探索,为海洋文明。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农业文明里,国家家庭化,社会尊崇集体主义。集体取向强调先国家、集体,后个人。最先实现国家利益,然后才是个人利益。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08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的凝聚力,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海洋文明里,人们以平等的关系确立契约关系,共同面对海洋探险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社会推崇人人平等,奉行个人主义。他们认为应该依靠自身奋斗,努力实现个人利益,在他们眼里,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在英语人称代词中,只有“I”,在任何环境都大写。以self(自我)为前缀的词非常多,如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support(自立)。
2.求稳与求变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决定求稳心态。在集体中,变化是受到限制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依赖外面的供给。加上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影响,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性格。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绵至今的古老文明的原因之一就是民族求稳心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更崇尚“求变”。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制度,要求改变和打破现状。敢于探险,热衷拼搏,打破常规,不断创新,追崇变化、进步。其与西方人探索充满未知的海洋的过程中的拼搏和冲闯精神有很大关系。
3.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人对于神秘的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神,人类应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西方在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的挑战带来很多不好影响:生态恶化,物种锐减,气候异常,污染严重。
(二)思维方式
中国人认为世界的起源只有一个。《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变卦”。国人也习惯“万变不离其宗”,主张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整体的思维。比如,高屋建瓴,统筹兼顾,高瞻远瞩,体现的就是此思维模式。西方哲学讲究“主客二分”,主张把物质和精神、社会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一个二元世界。西方思维以逻辑、分析为特点。如2012年12月12日,英语为Dec.12,2012。汉语表述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英语却正好相反。
(三)民族中心主义
以本国文化为中心,认为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即为民族中心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发展并不平衡。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新殖民主义,即文化侵略,世界各国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形成文化冲突。促成了各国文化的觉醒,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成为各国共识。欧洲人自诩为世界中心,英国人更是把本初子午线确定在格林尼治,美国人也自居“新世界”中心,希特勒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四)文化定势与文化偏见
在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都会以自己掌握的对方文化作基础,概括出对对方的认识印象。一般说来,定势越准,交际会越顺利。反之,交际冲突较多。定势偏差易导致歪曲反映对方的认识,即文化误区,进而导致文化偏见。如,英语国家对亚洲一些国家的称呼后缀“m(n)ese”,意为“低等的”“怪异的”,表达对这些国家的偏见。如Japanese(日本人)、Vietnamese(越南人)、Burmese(缅甸人)、Chinese(中国人)。
(五)环境因素
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1.社会环境
(1)行为规范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身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一个社会是正确的,在另一个社会里,它可能是错误的,不被接受的。在跨文化交际时,常常无意识地以自身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合理性。“手指放在太阳穴上转”的动作,在中国表示,多动脑筋,仔细考虑。当对英国人做这一动作,英国人会很恼怒,因为这种动作表示“你很蠢”,“你太没意思”。而面对荷兰人,他们会很高兴,因为它表示夸奖对方聪明的意思。
(2)人际关系
前文已述,中国深受封建宗法制社会影响,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有严格身份等级规定。目前,中国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使用家庭内部成员的称谓称呼交谈者,如“叔叔,阿姨,大爷,奶奶”等等,听话人会倍感亲切,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西方社会人际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追求民主、平等。他们之间的身份等级制度规定很薄弱。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反映的正是此价值取向。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体现老师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学生是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的。在西方,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体现更多的是朋友关系,直呼老师的名字被认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3)社会地位
东方文化中,身份等级制度明显,而在西方文化,平等意识强烈。关于这些,前文已有散述,在此不再展开。在东方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就没有了,引起交际者的不适。
(4)年龄、性别
①年龄
在中国,年长象征经验、智慧,是被人们尊重的,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姜还是老的辣”的说法,再如“老当益壮”“宝刀未老”,社会也有尊老爱幼的风俗。而在西方,年长是被认为是已过时,不中用,忌讳年长。社会喜欢年轻,即使年龄大了,也要穿着打扮年轻化,以表明还不老。老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不喜欢接受别人怜其年老的帮助。
②性别
历史上,由于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在社会生产的劳动分工不同,中外都存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现象。如英语,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金玉女子,不如稻草男人。)工业革命后,女权运动在欧美轰轰烈烈地展开,女性争取平等意识强烈,现在女性在西方社会享有普遍较高的社会地位。再如,中国古代有诸如三从四德的限制,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以及中国女性自身争取,中国妇女撑起半边天。但是由于中国仍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农村、边远地区,男尊女卑仍然盛行。中国人跟外国人尤其是欧美女性交流,应特别注意话题选择以及话语背后的含义。话说,一位中国老师考虑到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存在一定困难,降低考试难度,一番好意,反被状告“性别歧视”。
(5)隐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是群体隐私,个人隐私观念较为淡薄。在群体内部,各成员开诚布公,相互之间没有太多隐私,而群体之间则有更多隐私。独具中国特色的“围墙文化”以及“家丑不可外扬”可以为例。西方人的个人隐私观念强烈,突出个人平等、独立,是推崇个人主义的表现。中国人经常未经允许干涉别人的事情,被干涉人不但不反感,反而认为是两人关系亲密的表现。如见面常问,“谈女朋友了吗?”“你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你这个表在哪买的,贵吗?”但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问题已经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在他们的概念里,工资、情感经历、年龄、宗教信仰等构成隐私。
(6)宗教信仰
中国境内虽然有很多宗教种类,但很多中国人无宗教信仰,宗教观念淡薄。人生追求更多是“治家,齐国,平天下”。在欧美,宗教信仰人数比例很高,这就产生了冲突。中国人认为他们信仰些尽是虚的东西,他们认为中国人没有精神上的领袖,缺乏精神食粮。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剧烈。当今,中东地区、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之间的宗教信仰冲突,就不难发现宗教信仰的重大影响力。
2.自然环境
全世界各个地方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有平原,高山,丘陵,盆地,沙漠,草原,森林,沿海,内陆,千差万别,不一而同。一年的节气变化差别较大,有的地区一年四季分明,有的是四季如春(夏、冬),有的是只分二季夏冬。其他的,如气温、湿度、风向、阳光等也不尽相同。这些自然因素会影响交际者的身体状况和所在地的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也会受之影响。
三、小结
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发展。因此,上文所述的种种差异都是相对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世界各国文化在不断地冲突与磨合。现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并存,外来文化价值大量涌入。中国有五千多年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解决新旧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保持中国民族特色。对跨文化交际冲突表现及其原因的研究的目的就是,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正视矛盾,解决冲突,加强同外国文化交流,推动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
注释:
①Robert Kaplan.(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Vol.XVI,Nos.1-2.pp:1-20.
②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3.
③陈雪飞.跨文化交流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222.
④Hall,E.T.(1976).Beyond Culture.Anchor Books.pp:17-24.
⑤Victor,D.A.(1992).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⑥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6.
⑦Hall,E.T.(1966).The hidden dimension.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雪飞.跨文化交流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王培英.跨文化交流[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5]Robert Kaplan.(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In Language Learning,Vol.XVI,Nos.1-2.pp.1-20.
[6]Hall,E.T.(1976).Beyond Culture. Anchor Books.pp:17-24.
[7]Hall,E.T.(1966).The hidden dimension.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
[8]Victor,D.A.(1992).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9]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05):70-73.
[10]龙晓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03):174-176.
[11]朱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求索,2007(09):160-162.
[12]贾继南.浅谈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4):36-37.
[13]种海峰.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冲突原因探析[J].长白学刊,2010(05):146-150.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flicts
Lan Chenxing
(People's Government of Songmuping Town, Yidu County, Yichang, Yichang 443314,China)
Abstract:Promot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globalization, worldwide mig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system and survival environment, inevitably leads to culture conflict, and affects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nflicts are mainly in terms of language, nonverbal, food, folklore, costumes, etiquette, family, education, health, life, law, architecture, etc. Its causes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values, worldviews, ways of thinking, ethnocentrism, cultural stereotype and cultural prejudice,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flict, culture shock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