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解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2016-05-19 14:48崔警花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矛盾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摘 要]《矛盾论》第一次系统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详细的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等,为我国革命建设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社会各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如何顺利巧妙的解决这些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研读《矛盾论》,从书中提炼出解决现有矛盾的基本思维和处理办法。

[关键词]矛盾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一)思想环境分析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到《矛盾论》写作完成,党内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左倾”错误思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被拒绝。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的头脑和心脏,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由此,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第一次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占据了主体地位。在党内占据时间最长,给党的各项事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王明在工作部署中坚持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坚决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无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思路,其结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惨败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

(二)地理环境分析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红军队伍在陕北胜利会师。一九三五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于一九三七年开始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是主力军,属于正面战场,而共产党位于抗战大后方,绝佳的地理位置给毛泽东同志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阅读马列专著。

二、《矛盾论》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矛盾论》的理论基础

为了能够学习更多马列主义书籍,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利用工作之便饱览群书。在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曾被人机讽“狭溢的经验主义者”,这大大刺激了追求理论修养的毛泽东。因此,发奋阅读马列主义著作是毛泽东极端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共产党位于大后方的第二战场,给毛泽东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列宁的《唯物论和经验批判主义》、《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等书。这些书给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古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丰富了《矛盾论》的内容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始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后经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深入研究,宋朝时的周敦颐、程颐、程颢不断发展,于南宋朱熹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达到最高成就。毛泽东是秉持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

一方面,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毛泽东吸取了古代文化“相反相成”的观点,用它来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指出对立面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他对传统哲学进行补充,赋予其新的含义。毛泽东的新陈代谢规律与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循环论思想,与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显然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是,毛泽东克服了老子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和相对主义世界观,同时又从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角度,更新了“新故相除”的理论内涵,用事物内部新旧因素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三、《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日趋复杂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分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也就是对抗性矛盾,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即非对抗性矛盾。

目前我国存在敌我矛盾较之前的更为复杂。就国外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上、科技上、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极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活动。在国内,虽然不存在两个对立阶级实体之间的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的某些表现还存在着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党和人民同贪官污吏之间的斗争,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内同国内外散布腐败的矛盾斗争。对于我国存在的对抗性矛盾,应该采用专政的办法去解决,而不能心慈手软采用了说教的方式,必须用法律武器去裁决这些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事情。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的各方面同样存在着复杂多样的非对抗相矛盾。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将触及深层矛盾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绝大部分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和平的方法、说服教育等方法妥善加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在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性;同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性。因此,我们需要在解决矛盾中善于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解决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

[2]《邓小平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作者简介:崔警花(1994—),女,汉,河南,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兼职于重庆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资政中心,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矛盾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哲学路径——纪念《实践论》和《矛盾论》创作80周年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