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增信有必要存在吗:以联保模式为例

2016-05-18 07:48王世贵
金融发展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失灵小微金融机构

王世贵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山东济南250021)

外部增信有必要存在吗:以联保模式为例

王世贵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山东济南250021)

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地“担保圈”风险不断暴露的大背景下,联保等外部增信措施正逐步被金融机构所抛弃,外部增信机制面临失灵危机。本文以联保模式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宏观经济下行打破原有风险均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是导致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深层次原因,但外部增信的存在具有必要性,为实现其常态化运转,需要政府适度灵活地介入、加强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优先支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

联合担保;信用增信;机制失灵

一、引言

增信是借款人以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为目的,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结果的特定行为。按行为来源可以分为外部增信和内部增信。如增加自有抵质押物的行为属于内部增信;增加外部担保措施的行为属于外部增信等。现阶段,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小微企业而言,外部增信是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唯一渠道。其中,引入担保公司和构建联保体又是最主要的两种外部增信手段。前几年,此类外部增信措施被广泛冠以“金融创新”的名头,被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但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地“担保圈”风险不断暴露的大背景下,此类外部增信措施正逐步被金融机构所抛弃。外部增信模式的缺陷,尤其是联保模式的缺陷,一度成为各方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担保圈”也一度成为金融风险的代名词。为此,银监会在2014年7月下发《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对相关工作进行专题部署。这一举措也进一步助长了金融机构的审慎心理,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更为突出。本文以联保模式为例,通过分析J地区的A企业融资案例,结合J地区的日常监测数据,对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恢复外部增信机制功能的针对性建议。

二、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表现:以A企业融资为例

2015年3月,J地区组建超过3年的A、B、C三企业联保授信到期,需重新向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申请授信。其中,A企业经营状况较好,B、C企业经营状况较差。在重新申请授信前,A企业考虑到B、C企业的经营现状,决定终止与其合作,转由自行向该股份制商业银行申请授信。在授信审批阶段,该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示,尽管考察认为A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且无不良信用记录,但出于风险防范需要,仍无法给予其信用贷款,授信条件是必须追加担保措施。为此,A企业开展了以下两种尝试:一是向曾经有合作关系的D、E等企业寻求担保帮助,但结果是都被以种种理由拒绝;二是向融资性担保机构寻求帮助,但结果是几乎所有融资性担保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个别不需要反担保措施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又不属于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准入机构。无奈之下,A企业最终放弃以企业名义贷款,转而尝试以股东个人名义申请贷款(见图1)。

A企业作为一家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最终选择放弃以企业名义申请贷款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当前小微企业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问题。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间互信水平大幅下降

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担保风险,联保体成员间的互信水平大幅下降,彼此间对对方经营状况、担保状况等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在授信期满后,联保体解散的案例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在组建新的联保体过程中,由于彼此信任度下降,组建符合金融机构标准的联保体难度大幅增加。案例中A企业无法获得D、E等企业的担保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缺乏信任。这一变化的产生,客观上存在企业担保风险意识提高的原因,对保障金融机构权益、优化联保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但大范围的互信水平异动,将直接削弱外部增信机制的建立基础,对市场各方产生不利影响。

(二)金融机构保证类贷款占比快速下降

出于降低“担保圈”风险的考虑,金融机构普遍重新审视联保等外部增信措施,大多对保证类贷款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其中也有个别机构采取了停办保证类贷款的极端措施。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此类审慎措施的出台,都围绕一个目标展开,即追求保证类贷款占比下降。以案例中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该机构2015年10月对公保证类贷款占比37.7%,较2013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而同期对公抵质押贷款占比则提高8.8个百分点。与其相仿,J地区小微企业客户数量最多的某城市商业银行,2015年10月对公保证类贷款客户数为2553户,较2013年末下降315户,降幅达11%,而同期对公抵质押贷款客户数则由2013年末的980户,大幅增加至2015年10月的1352户,增幅高达38%。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个体的主动经营策略调整,在各金融机构纷纷仿效后,成为信贷市场的统一行动,直接导致联保这一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外部增信手段失灵。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J地区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仅有27.1%,较上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

(三)融资担保机构功能丧失

作为另一个主要的外部增信手段,引入融资性担保机构模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此增信功能几近丧失。具体来看:一是具备融资担保能力的机构大幅减少。有关调查显示,J地区40余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中,2015年下半年尚能正常开展业务的机构已寥寥无几,且大多背负巨额代偿债务。二是金融机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监测显示,J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融资性担保机构准入数(非实际业务合作数)持续下降,2014年仅为4.8家。三是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实际担保业务中,均要求担保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如案例中要求A企业增加D、E企业反担保等,形成与企业自建联保体相类似的局面。

图1:A企业联保融资图

三、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表象成因

鉴于现阶段引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外部增信模式,已经实质上等同于单纯的联保增信模式,因此,探究当前联保模式风险暴露的成因,对于全面掌握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成因具有等同的借鉴意义。有关联保机制失灵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保层级失控导致局部风险扩大化

联保体成立之初,成员间的互保行为仅仅局限在单一联保体内,金融机构在评价该联保体风险时,可以简单地通过对个体风险的汇总得出联保体的风险评价结论;其后,随着企业融资需求的不断增长,联保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单一个体同时在多个联保体内融资,多个联保体相互交织、互保层级不断扩大的局面逐步形成。在此情形下,单一个体的违约风险伴随联保网络的扩大而迅速扩大,系统性的“担保圈”风险由此产生。

(二)联保体规模未接近最优

一方面,从概率的角度看,假定联保体中各成员实力等同、信用违约概率相等,则对于整个联保体而言,规模越大发生单一个体违约的概率越大。如10户联保中的1户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大于3户联保中1户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因此,为降低联保体出险概率,应该相应降低联保体规模。另一方面,从资产保全角度来看,由于联保体中各成员互为担保,对彼此负有连带保证责任,因此,理论上联保体规模越大对化解单一个体违约风险越有利。如10户联保中可以有9个保证对象,而3户联保中仅有2个保证对象。由此可以看出,在联保模式中存在一对矛盾,即降低联保体违约概率与提高联保体资产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确定联保体的最优规模或最优规模区间,江能等(2007)认为,这一规模应该在4—6户为宜。

(三)联保体内各成员间风险相似度过高

出于便于组建联保体、便于金融机构评估联保体风险等因素的考虑,早期的联保体大多是由行业相近、规模相当的个体组成,后期尽管金融机构普遍采取了纠偏措施,试图避免联保体内行业同质化,但从出险案例来看,联保体企业的规模同质化、行业同质化和业务模式同质化特点依然明显。尤其是在联保层级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尽管在某一层级的同质化现象并不明显,但“担保圈”内的同质化现象明显。联保体内各成员的同质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联保体成员风险相似度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论如何错配,都依然是“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四)信息不对称加剧错误的“个体理性”

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是困扰各类信用交易活动的关键,外部增信机制所希望实现的目的之一即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产生道德风险,即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通过向掌握信息少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从中获益。在联保模式中,由于担保体成员之间、金融机构与担保体之间均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当某一特定风险信号产生时,相关各方多会做出基于“个体理性”的选择,以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如金融机构选择提前收回贷款、联保成员选择逃避责任等。

(五)金融机构的趋利定位与市场竞争

在当前融资环境下,企业作为相对劣势方,对于外部增信手段缺乏话语权,金融机构作为唯一的标准制定者,具有绝对的应用话语权。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将直接决定外部增信机制功能的发挥。现阶段,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需要,主动降低保证类贷款占比以及追求高收益的市场趋利行为,直接冲击了原有的外部增信融资环境,致使交易对手方企业被迫改变增信行为。同时,原有的基于市场竞争而产生的金融机构行为差异,也因为集体的“个体理性”和行业发展的“回归常态”而消失殆尽,如同商业性担保机构集体转向追求反担保措施一样,产品的差异性就此消失。

(六)信用担保机制建设不完善

作为另一个主要的外部增信手段,引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商业信用担保模式,早在多年前就被广泛指出存在机制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在信用担保机制建设中的职责定位问题,如机构设立和准入、业务监管与风险处置等;二是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问题,如担保机构规模偏小、违规经营现象普遍、缺乏风险分担措施等;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如现有反担保制度规定过于原则,缺乏限制性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2015)等。

四、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深层次原因

上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上述原因其实早已存在,但为什么以前未导致外部增信机制失灵?考虑到该问题的产生,恰逢我国经济增速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大调整之际,因此,有必要结合这一变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一)宏观经济下行打破了原有的风险均衡体系

宏观经济是金融运行的基础,经济形势变化会对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大致可以分为经济上行期、经济平稳期和经济下行期三个阶段。在经济平稳期或经济上行期,由于企业信用违约风险稳定或趋于降低,因此,宏观经济通常被视作一个外部常量,此时联保等外部增信机制可以正常发挥其优势。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市场萎缩,企业利润普遍下降,导致宏观经济由外部常量转变为外部变量,且该变量大小与经济下滑速度呈正比。在经济下行初期,尽管金融机构已经预知联保体信用违约概率将会提高,但因乐观估计违约概率的增长速度,在尚未达到风险触发的临界点前,金融机构不会调整其内部风险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了外部增信机制的正常发挥;此后,伴随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增大,联保体内出现违约风险的企业迅速增加,原有风险均衡体系受到的冲击力急剧增大,金融机构被迫选择调整其内部风险评价体系,原有风险均衡体系被打破,外部增信机制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灵现象。

以3户联保为例,假设A、B、C三个企业,在经济平稳期,企业综合实力均为M0,违约概率均为P0,则根据金融机构内部评价体系X,三企业的授信额度同为m0,对应的理论风险拨备R0=3 m0P0。在经济下行期,企业实际综合实力均下降至M1,违约概率均提高至P1,但因授信额度尚未到期或并未真正发生违约风险等原因,企业授信额度维持m0不变,对应的风险拨备R0保持不变(见图2)。此时,原有均衡体系在面对违约风险爆发时所受到的冲击力W= M0R1/M1R0=M0P1/M1P0,即企业综合实力下降速度与违约概率增长速度的乘积。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错失了两次事先微调内部评价体系、平滑风险爆发冲击力的机会:一是在预知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综合实力下降之际;二是在预知经济增速回落,市场违约风险增大之际。当来自于两方面的冲击力均超出金融机构预期时,金融机构被迫选择对评价体系进行大幅修订,导致新老风险均衡体系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对接,市场失灵现象由此出现。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加剧了金融机构审慎心理

信用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外部增信机制正常运转的根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目的的系统性工程,对于确保外部增信机制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外部增信机制失灵的表现都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有关,尤其是在金融机构审慎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1.失信惩戒机制建设滞后,打击了金融机构产品应用积极性。不同于抵质押类贷款,因缺少风险防范的强制手段,联保等保证类贷款对个体成员的信用要求更高。在联保体发生风险后,各成员的实际守信行为成为金融机构检验外部增信机制有效性的关键,而失信惩戒机制则成为确保各成员守信的关键。但不幸的是,在当前的众多风险案例中,经常出现联保成员恶意逃避债务、逃避担保责任的失信情形。这一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补偿措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事实,加剧了金融机构对各类信用类风险补偿措施有效性的担忧,重创了金融机构对外部增信模式应用的积极性。

2.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影响了金融机构产品应用效率。征信系统建设,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外部增信机制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信用信息作为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评价的前提,是影响外部增信机制应用的关键。征信系统建设滞后,金融机构获取企业信用信息难度大,在影响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效率的同时,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尽快修订完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影响了金融机构信用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图2:联保风险冲击示意图

五、结论及意见建议

联保等外部增信措施,作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经济上行期,有效解决了企业抵质押物不足的难题,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各方共赢;在经济下行期,联保等外部增信措施出现了诸多问题,说明原有的增信措施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相关各方应理性对待这一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共同应对这一巨大挑战。为实现外部增信机制的常态化运转,有必要优先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研究探索通过适度的政府介入措施,化解当前融资性担保失灵问题

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借此时机,对融资性担保模式进行重新梳理,对长期以来存在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破旧立新”的胆识,通过适度的政府介入措施,化解当前融资性担保机制失灵问题:一是从完善顶层设计角度出发,探索通过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等形式,构建完善担保行业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切实提高行业融资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二是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造力,尝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满足多层次、多领域、差别化的融资担保需求。三是积极通过加大与第三方评级机构合作等方式,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决策和风险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注重平滑行业发展的顺周期风险。

(二)把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作为当前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优先任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针对性地加强特别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加速纠正当前外部增信机制失灵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把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优先任务,通过加大行业或部门信息共享力度,发挥联合惩戒功效,让失信者不敢失信,以最大化地降低金融机构损失。二是把征信系统建设作为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首先从政务信息、企业信息入手,畅通金融机构迫切需要的财政、税务和工商等非信贷信用信息查询渠道,助力金融机构外部增信机制创新。三是把司法公信建设作为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的根本,积极通过加大司法体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发挥法律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根本性作用。

(三)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优先鼓励与支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

2015年,伴随存款保险制度落地、利率市场化全面推进等措施的出台,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时代,金融产品创新也迎来一个崭新的市场机遇期。J地区开展的一项基于2000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的调研显示,在综合考察贷款获得率、贷款金额和贷款审批周期三指标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服务效率要远高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约为其他全国性金融机构的2.4倍。为此,作为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的一项重要举措,外部增信机制建设也应该优先从鼓励和支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入手:一是要从监管政策上给予更多倾斜,进一步提高风险容忍度,鼓励和引导其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二是重新审视区域金融发展策略,对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给予更清晰的指导定位,避免盲目追求网点扩张,避免盲目追求全国性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三是积极通过业务倾斜、政策倾斜等手段,对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给予更多现实支持,以鼓励其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1]江能,邹平,王泽丽.联保贷款联保小组规模研究[J].企业经济,2007,(10).

[2]傅坤山,李斌.中小企业担保圈顺周期风险及其优化[J].金融发展研究,2015,(1).

[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基于合理边界控制的担保圈风险化解策略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5,(3).

[4]王世贵,郝祥如,王莉.从信用评级角度看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J].征信,2015,(11).

Is External Credit Enhancement Necessary to Exist:A Case Study of Joint Guarantee

Wang Shigui
(Operation Office of PBC Jinan Branch,Shandong Jinan 250021)

tract:In recent years,in the economic downward pressure continues to increas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al exposure of risk around the"Guarantee Circle",joint guarantee and other external credit enhancement measures are being gradually abandoned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and the external credit enhancement mechanism is faced with the failure crisis.This paper takes joint guarantee model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failure of external credit enhancement mechanism,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covery of external credit enhancement mechanism.

ords:joint guarantee,credit enhancement,mechanism failure

F832.4

B

1674-2265(2016)01-0069-05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CX,XS)

2015-12-15

王世贵,男,山东临沂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研究方向为征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失灵小微金融机构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失灵的指南针
小微课大应用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小微企业借款人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奥迪Q3遥控钥匙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