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中和镇加丹纸田野调查与研究*

2016-05-17 03:28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工艺

陈 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 合肥 230026)



海南儋州中和镇加丹纸田野调查与研究*

陈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 合肥230026)

摘要:据调查,海南儋州手工造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元符(1098-1100)年间,至迟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手工楮皮纸已得到广泛应用.儋州中和镇的加丹纸制作技艺,迄今仍保留着传统手工纸的工艺特征,但由于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加丹纸制作技艺已濒临失传.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加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加以相应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儋州中和镇;手工纸;加丹纸;工艺;传承与保护

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重大出版专项《中国手工纸文库》等项目的支持下,自2007年开始,项目组已对云南、贵州、安徽、湖北、西藏等地区一百多个造纸点进行了拉网式田野调查.

项目组于2012年11月以儋州为重点对海南手工纸开展调查.儋州手工纸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苏东坡(1037—1101)谪居儋州时,当地很可能已有手工纸.在调查中了解到,东坡书院的所在地儋州市中和镇,现在仍生产一种加工纸——加丹纸,主要用于写对联.

1中和镇加丹纸的历史以及传承情况

关于海南儋州手工纸的历史,据史料线索,至迟在北宋元符(1098-1100)年间,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手工纸.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海南儋州,并在此生活了三年有余.从苏轼的诗以及北宋笔记小说中可以得知,苏轼在儋州时,当地可能已有“楮纸”、“灯心纸”等手工纸.

苏轼在海南时曾做《宥老楮》一诗:“我屋东北隅,张王维老榖.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靧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1]作者在诗中对楮树的特征和功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谈到楮树之皮可以用来造“蔡侯纸”,从中我们推测当时海南人民或许已经懂得利用楮树之皮造纸.通过宋代笔记小说中记载苏轼在海南的生活轶事,我们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推测.

两宋之交张邦基(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1131年前后在世)的《墨庄漫录》卷四记载:“东坡自儋耳北归,临行以诗留别黎子云秀才云‘我本儋州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上,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优劣.知见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后批云:‘新酿甚佳,求一具理.临行写此,以折菜钱.’宣和间,予在京相蓝,见南州一士人携此贴来,粗厚楮纸,行书,涂抹一二字,类颜鲁公祭侄文,甚奇伟也.具理,南荒人饼罂.”[2]4678由此可见,苏轼于元符三年(1101年)由儋州北返中原时,曾用“粗厚楮纸”给黎子云留诗.从“粗厚”二字来看,当时纸的质量较为一般.

北宋僧人惠洪(1070—1128)《冷斋夜话》卷五《东坡属对》记载:“予游儋耳……谒姜唐佐,唐佐不在,见其母.母迎笑,食予槟榔.予问母:‘识苏公否?’母曰:‘识之.然无奈其好吟诗.公尝策杖而至,指西木凳,自坐其上,问曰:秀才何往?我言入村落未还.有包灯心纸,公以手拭开,书满纸,祝曰:秀才归当示之.今尚在’予索读之,醉墨欹倾,曰:‘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2]2195笔记中记载了苏轼在海南儋州时与当地书生之间的来往.其中,供苏轼写诗的“灯心纸”究竟是什么纸,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到明代,海南手工纸的用途不断增加.在明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本文采用一九六四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残本影印本.中,仅“节序”目就记载了大量有关纸的用途.如:上元节,有用纸制作鳌山灯、走马灯、方纸灯笼等;七月乞巧节,用彩色纸糊作冠履衣裙,用金银纸剪制首饰带锭之类,以祭祀祖先,完毕后“焚之”,此谓“烧冥衣”.富贵人家焚纸衣以赈孤魂,此谓“施设”;而盂兰会时,人们至斋坛,于祀先祖处焚“疏意纸衣”,也有好事者做大小纸鹫,俗称“风撑”;除夕夜,放纸炮爆竹,夜半之时,挂楮币于门上,更换门神桃符春帖.

《儋县志》记载:“本县造纸始于1958年.华侨杨关惠等人将1956年创办的香茅加工厂改为公私合营的儋县联合厂,生产纸张.1960年,改名为地方国营儋县造纸厂.1964年前,该厂只能以香茅渣为原料生产少量粗糙的杂纸.1965年引进一套日产3吨的造纸设备改变了该厂落后的生产面貌.”[3]遗憾的是,《儋县志》没有说原来“粗糙的杂纸”究竟是手工纸抑或是机制纸.同时,从上述史料可以确定,儋州造纸历史远远早于1958年,即使我们所调查的加丹纸也在那之前就有.

文献资料鲜有记载加丹纸的相关信息.甚至对于加丹纸名称的来历,即使中和镇很多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向多个加工纸户调查了解,“加丹纸”这一名称可理解为“加了红丹粉的纸”.经调查,其已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中和镇蔡站山(1939—)的祖父蔡锦岐在年轻时就开始制作加丹纸了,蔡锦岐约出生于1893年,其开始制作加丹纸的具体年份不详,但如按其在20岁开始即1913年,至今也有百年历史,很可能加丹纸的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关于加丹纸技术的传播,造纸户李振高认为很可能是祖先从广东潮州到儋州时带过来该技术.此外,据《广东省志一轻工业志》[4]载,“明、清时期,广东南海(佛山)一带的造纸工人制作了一种桔色纸,以此作为线装书的扉页和衬页,此纸既能防止书页被虫蛀蚀,也有装饰美化书籍的效果.藏书家欢迎这种防蠹纸,并美名为‘万年红’”.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刘仁庆教授曾与同行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对万年红纸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橘红色的铅丹(即红丹)为四氧化三铅[5].从上述资料来看,加丹纸可能与广东佛山一带的万年红纸有渊源,但这有待于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蔡站山的祖父、父亲都制作过加丹纸,但由于经济效益低,蔡站山及其兄弟就没有继承父业.除了蔡家外,以前中和镇生产加丹纸的主要加工纸户还有李家、邓家和钟家等,据调查,最兴盛时,中和镇曾约有十户人家生产加丹纸.而目前,农闲时都在生产加丹纸的仅有李郁成(1962—)家,还有一邓姓人家也在断断续续地生产,但他们的后代亦无意从事此业.

2原料和制作工艺

2.1原料

1)白纸:一般从海口买进,现价0.44元/张.

2)红丹粉:当地也称为“加丹粉”,成分是Pb3O4,在空气中稳定,不溶于水,色红,有毒,防蠹,这应是加丹纸颜色持久保持鲜艳的原因所在.加工纸户均认为云南的红丹粉最佳,其现价为14元/斤.

3)白矾:起到防蛀的作用,现价8元/斤.

4)淀粉:一般用地瓜粉,老的地瓜粉为佳,存放的时间越久越好,现价7元/斤.

5)牛皮胶:即牛胶,由牛皮加水长时间熬制而成.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广西黑衣壮族,在染纱、染布时,也加入牛胶,使其不容易掉色.其特点是:黏结性能好,强度高,水分少,干燥快,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其作用是固色,使加丹纸不容易掉色.

以上材料均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

2.2制作工艺

1) 煮胶:将牛皮胶放在一个口盅里,置于锅内,往锅内加水至没过牛皮胶,生火将水煮开后,胶逐渐熔化.

2) 和矾:将适量的白矾和淀粉放在盘里,加入约半斤水,将矾和淀粉搅和均匀.

3) 加矾:左手拿盘,将矾和淀粉均匀加入到熔化的胶里,同时右手持木棍不停地搅拌,一般2分钟左右就将矾和淀粉加完.然后继续煮一小段时间,并将锅内的泡沫去除(图1).从煮胶开始至此,约需1小时,如火大则时间可稍短些.

图1 除泡沫

4) 过滤:在桶的上方蒙上一块纱布并固定好,将煮好、拌匀的牛皮胶倒在纱布上,让其经纱布过滤掉沙粒等杂质(图2).然后放置约一个半小时,待其冷却后即可使用.

图2 过滤

5) 配红丹粉:按一定比例将红丹粉添加到冷却的牛皮胶里.添加红丹粉的量很有讲究,添加的量不同则制作出来的纸颜色不同.如量太少,则色浅,不好看;而量太多,则胶又粘不牢、容易掉色,且成本也会增加.加工纸户可根据顾客对颜色深浅的要求来配量,这也是制作加丹纸过程中不外传的配方.

6) 拌料:用棍子将配好的红丹粉与牛皮胶充分搅匀.

7) 舀料:将若干张白纸平铺在木桌上,用勺子将搅匀的料舀到白纸上(图3),料的量凭经验而定.

图3 舀料

8) 刷纸:用刷子前后左右将料均匀刷在纸上(图4),并将纸刷平.如制作的是有头加丹纸,则放一根方形木棍于纸的左侧(图5),木条下方因刷不到,仍是白色,即加丹纸的“头”.

图4 刷纸

图5 有头加丹纸

9) 晾纸:将一根竹棍插到刷好的纸的底下,把纸架起来,搁到架子上晾(图6).一般太阳好的话,2小时即可干;如在雨天,五六天都晾不干,且晾出来的纸非常软,质量也不好.造纸户都认为,在太阳好且外面有风吹到屋内的时候,晾出来的纸最好;但也不能把纸放在太阳下晒,否则纸会变皱,且颜色不如晾干的鲜艳.

图6 晾纸

10) 擦台:刷完一天的纸后,用毛巾将台面擦拭干净.

11) 收纸:纸晾干后,一般一次收十张下来,并取出其中的竹棍(图7),以20张作为一叠.如第一次收的不是10张,则第二次要适当调整,保持每叠总数为20张.

图7 收纸

12) 理纸:将收下来的一叠纸一张张掀起来(图8)并将红色的那面朝上,铺在桌面,再逐张将纸的长边的一个角理齐,可上下轻微抖动使其对齐,然后用夹子将这个角夹好,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其他的角理齐.

图8 掀纸

13) 叠纸:将夹子取下,在纸的长边约五分之一处放上一根木棒,将纸的短边往里折(图9);取下木棒,放在长边另一侧约五分之一处,同样将纸往里折;最后将纸沿长边中线往里对折,用手将纸的折痕处抹平并适当压紧.

图9 叠纸

14) 压纸:将折好的一沓沓的纸整齐叠放成一垛,在其上放上木板,在木板两侧再各放一块石头(图10),将纸压平.

图10 压纸

15) 裁纸条:在操作台上放一张废白纸,将其四个角用透明胶粘在桌面,其上再放几张白纸,将纸的长边对折,用小刀将纸沿折痕裁开.然后取一张裁开的纸,将原长边对折再三折,裁开后制成用于捆纸的纸条,即原来的一张白纸可裁成12条纸条.

16) 捆纸:在操作台上放若干张牛皮纸,其上放10叠加丹纸,将各叠纸对齐后用纸条在左右各捆一道,用透明胶粘牢(图11).再用牛皮纸包装,并用透明胶封好.

图11 捆纸

以上就完成了加丹纸的整个制作过程.

以前,加丹纸的包装,最早是将100张为一捆卷成圆筒状,外面包上废白纸,再用纸绳捆两道即可;之后包装纸逐渐改用报纸,依然用纸绳捆.传统的纸绳是采用当地长在田埂边的一种叫“茅”的草来制作.“茅”在当地到处可见,可长到60~70 cm高,制纸绳时太短太粗的不能要,太细的也不能要.将“茅”草割下晒干后,将3~4根“茅”草一起揉搓可成一条纸绳,快的三四分钟即可搓得两条,共约长1.5米,可捆一捆纸.大约1998年后,为省事,就不再使用纸绳,而改用现在的包装方式了.

造加丹纸需要用到以下工具、设备:

1)刷子:长36 cm,毛长4 cm.

2)木棍:所测量的木棍约长88 cm,宽3 cm,厚1.5 cm,叠纸或做有头加丹纸时用.

3)竹棍:用石竹(石竹较细,可长到两米多高)制成,长约138 cm,宽度不一,一侧的顶端削掉一半,便于插到纸下.

3中和镇加丹纸的用途及销售

3.1中和镇加丹纸的用途

中和镇加丹纸现主要服务于传统民俗生活,其规格均为102 cm×78 cm,根据顶端有无白边可分成纯红加丹纸(顶端无白边)和有头加丹纸(顶端有白边).

第一个用途是对联用纸,这也是其最大的用途.逢年过节、贺喜迎新,儋州人都有撰写对联的习惯.加丹纸由于色泽鲜艳、喜庆且经久不褪色,成为极理想的对联用纸.

第二个用途是日常民俗用纸,包括当地小孩出生起立名、稍大取寄名及结婚取表名,各种喜事写贺词,房屋贴横额、利是钱,甚至张贴各种通知等,都使用加丹纸.

由上可见,中和镇加丹纸应用范围较广泛.然而,随着市场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印刷对联、横额、利是钱等,加丹纸的应用也大不如前了.

3.2中和镇加丹纸的生产销售情况

以前,在邻乡邻县人也慕名来买的兴盛时期,中和镇最多约有十户人家在生产加丹纸,而目前仅剩两户,李郁成家农闲时都在生产,一邓姓人家则是断断续续地在生产.

中和镇加丹纸以前主要批发售往本地和临高县吊楼镇、美联镇,东方市八所镇、海侯镇,儋州市那大镇等;现在的销售模式主要是老板上门收购,一般只批发不零售,但本地人上门来买,也有极少量零售.目前加丹纸的批发价是1.8元/张,李郁成家有两人在制作加丹纸,年产2~3万张,一年销售额约3.6~5.4万元,成本主要包括白纸0.44元/张,红丹粉0.56元/张(1斤红丹粉可制作25张加丹纸),还有牛皮胶、白矾等原料成本,以及坏损成本如小部分纸被刷烂而不能出售,甚至有少量白纸本身有裂缝,刷时没有注意到则不但浪费了白纸还浪费了红丹粉.综合以上因素,李郁成计算得出,现在一张加丹纸的收益(未扣除人工成本)大约为0.6元,他家制作加丹纸每年利润仅约1.2~1.8万元,人均利润不到1万元.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虽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较外出务工者的收入还是低不少,而且制作加丹纸比外出务工更辛苦.

4中和镇手工纸的相关民俗及其他文化事象

4.1祖屋贴吉语

在中和镇,祖屋的地位与普通屋子是不同的,家庭的所有红白喜事,必须到祖屋办,而祖牌必须放在祖堂上.祖屋是需要“题梁”的,即请当地有文化的先生在加丹纸上写上吉祥的语句,贴在祖屋的横梁上.如祖屋需要换瓦,则需要重新题梁,即请先生先把梁上的加丹纸揭下来,然后当场重新题字,再贴上.

此外,家里有人结婚,也只在祖屋上贴用加丹纸剪出的囍字.

4.2取名有讲究

中和镇民俗中,一般有两个名字,即立名和表名.小孩出生时一般由父母起立名,结婚时请先生取表名.全家人的名字都必须写在加丹纸上,贴于祖堂(图12).

图12横梁上的表名

Fig.12 Pet name attached on the beam

而小孩如经常吃饭不香、生病等,则拿小孩出生的命板去找先生算命,如先生说不用寄名,则可不取,否则一定要取寄名.寄名一般由先生或养父取.当地人认为取寄名后,小孩就会健康成长,而小孩身体健康可不用寄名.寄名一式两份写在加丹纸上(图13),一份贴在家里祖牌上,另一份贴在与寄名相应的东西周围,如寄名江河,则贴在桥墩、河堤上.

图13 立名和寄名

4.3对联有讲究

每年除夕,中和镇家家户户贴对联,最传统的对联是用加丹纸来书写的,颜色鲜艳、非常喜庆.但如遇当年家里有老人过世,则当年不贴,下一年再贴,因为贴对联是喜庆的事情,而家有老人去世是悲痛的事情,老人逝后,家人要守孝不宜贴对联.

4.4俗语:利薄过纸价

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的一句俗语:利薄过纸价.这形象说明当地加丹纸的利润非常低.李郁成家有两人造纸,夫人帮煮料,他一早起来干到晚上7点,一天可以制作加丹纸150~160张,考虑各种成本及损耗,一天收益仅约九十元,的确是利薄.

5保护现状与思考

5.1中和镇加丹纸的前景不容乐观

加丹纸的收益低,这在当地早已众所周知.据李郁成介绍,不同年份的加丹纸批发价、红丹粉、白纸价格如表1所示.虽然单从加丹纸价格来看,现在的是1988年的三倍,但原材料价格亦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红丹粉的价格涨了十五倍多,此外各种物价、人工成本都有很大幅度的上涨,如调查时,当地的建筑工已120元/人·天,装修工130~140元/人·天,制作加丹纸的收益仅约90元/天,还不如外出务工.李郁成认为外出务工不需成本,收入稳定且较造纸更高,更合算,只是由于个人原因而选择制作加丹纸.虽然目前加丹纸还是供不应求,李郁成认为这是产量少所致,但由于内地类似的红纸仅1元/张,故不能随便提高加丹纸的价格.这也是近年来中和镇的加工纸户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仅存的加工纸户,其下一代很可能都不再继承此业,而行外人也无人想入此行业.

表1 不同年份加丹纸批发价及红丹粉、白纸价格

从李郁成家制作加丹纸的历史,可更清晰地窥见加丹纸的前景.李郁成家造纸始于其父亲李振高(1935—),父亲原是供销社干部,退休后,由于每月几十块钱退休金不够养家糊口,于1988年开始制作加丹纸.据李振高说,当年他学习制作加丹纸时,蔡站山的父亲蔡国全不愿意教,他只能自己不断试验各种配方,如一斤红丹粉制作多少张纸质量更好、经济效益更高.1992年左右,因加丹纸供不应求,李振高将技术传给李郁成,两人一同制作.2005年后,李振高因年高不再制作.李郁成至今仍在制作加丹纸的主要原因是其小孩在读大学,需要钱,但其主业是务农,兼做点小生意.李郁成说,制作加丹纸辛苦,赚钱又少,希望小孩工作后,不用再继承此业.

5.2中和镇加丹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中和镇加丹纸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加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

针对目前中和镇加丹纸的传承不断趋弱的态势,当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尽快对加丹纸的相关历史、技艺及文化进行系统、深入挖掘和整理,并利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保留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未来研究,甚至万一以后加丹纸不再生产,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复原.

2) 申报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加丹纸技艺申报为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加丹纸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也使加丹纸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加丹纸成为非遗,可以让造纸户有更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可促进大家对加丹纸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加丹纸知名度的扩大,进而扩大市场,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3)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研发系列更适于书画表达的加丹纸

如前所述,加丹纸的价格低廉且难以提高,导致收益低下、行业不具吸引力.如能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为特定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研发一系列更适于书画表达的加丹纸,因这一群体对纸的价格并不太敏感,可以提高加丹纸的利润空间.研发时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原纸如宣纸、皮纸、竹纸等,以及调配不同的颜料,制作出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加丹纸,甚至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如拖染、洒金、手绘等,提高加丹纸的档次.安徽巢湖、泾县就有多家这样的加工纸厂,他们生产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加工纸,拥有较大的市场,尤其那些适于书画的中高端加工纸,不仅为书画家、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艺术载体,也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可观的利润.

4)适当进行旅游开发

中和镇是始于宋代的历史文化古镇,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和相当完整的民俗.因此,可以打造一条旅游线路:东坡书院——古镇风貌——民俗——加丹纸.在上述线路中,加丹纸及其所承载的民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考虑将加丹纸制作成各种精美别致的旅游纪念品;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扩大加丹纸的影响,使加丹纸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6结语

中和镇制作加丹纸,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加工工艺.然而现在,中和镇加丹纸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冲击,由于制作加丹纸劳动强度大,收益却不高,常年进行生产的加工纸户仅剩一家,可以说加丹纸技艺面临失传,亟待保护.项目组通过调研,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加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申报市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研发系列更适于书画表达的加丹纸以及适当进行旅游开发.

致谢:在调查中,得到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邓景华主任、陈佩副主任的支持,儋州市博物馆张林彬馆长提供线索,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林明、海南省博物馆贾世杰和儋州东坡书院王圣阳、羊树明陪同调查,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范会俊,朱逸辉选注.苏轼海南诗文选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0.

[2]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678,2195.

[3]海南省儋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儋县志(上册)[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6:305.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一轻工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45.

[5]刘仁庆. 论万年红纸——古纸研究之十八[J].纸和造纸.2012,31(3):68-71.

[责任编辑黄祖宾]

[责任校对黄招扬]

Field Investigation on Zhonghe County Jiadan Paper Techniques in Hainan Province

CHEN Biao

(Departmentof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Archaeometry,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preliminary literatur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hand-made paper in Danzhou City, Hainan Provi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seem to be handmade paper, especially paper made by paper mulberry, during the era of Yuanfu (1098-1100) in South Song Dynasty, and it had been extensively used no later than the era of Zhengde (1506-1521) in Ming Dynasty. Having mad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pot about technology of Jiadan paper (paper adding in red lead)at Zhonghe, Hainan province, we thoroughly analyze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sale,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Jiadan paper preserves lo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permaking skills,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due to low payoff and intensive labor involved the paper production is facing extinction. After investiga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se skills are proposed: unearthing and recording its skills and relevant history and culture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declaring city or even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paper that are more propitious to write and paint, and developing tourism appropriately.

Key Words:Zhonghe town of Danzhou City,Handmade Paper,Jiadan paper,Technique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S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62(2016)01-0049-08

作者简介:陈彪(1979-),男,广西博白人,博士,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宣纸书画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国手工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JH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200455);新闻出版总署国家重大出版专项《中国手工纸文库》;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007、2014jyxm0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5-10-20.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工艺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