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李夏阳+宋雨婷+柳雅杰
摘要:侗族大歌在2009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其无伴奏,多声部,无指挥的特点在世界闻名。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具有极高代表性,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侗族大歌获得了当地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感受到了侗族大歌在现代社会中受到的冲击,最后探讨了在新视野下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民族音乐
绪论:
本论文通过调研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分类、特点、风格、形式及其代表作品,引发出调研的主要目的——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通过两次实地调研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加以分析,比较各地侗族大歌的不同。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本项目旨在研究侗族大歌当前的艺术特性,其音乐的本体特征,调式以及色彩,以及民间文化生态与侗族大歌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从传承、保护、发展的角度,在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下为研究提出新思路。
国内对于侗族大歌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其演唱以及形式特征、精神文化内涵、传承传播与发展。学者们着力于传承保护以及精神内涵特质方面的研究,并有效的推动了当地侗族大歌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理论基础。现如今学者对于侗族大歌的研究和探索仍然未能有效改变当地现状,当地依旧存在传承与发展的危机,人们对于侗族大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其推广发展的道路受到阻碍。当地对于本身文化的认识不足,也造成了年轻人外流的危机。于是学者开始尝试在人类学视野、美学视野下重新认识侗族大歌,透过考察加深对其的了解并提出不同的方案,同时进行多学科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将通过创新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实践,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出发,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纳入思考范畴,将侗族大歌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合乎情理的开发。除了对侗族大歌本身的研究外,更多着力于利用艺术管理的专业知识将其推广出去。通过文化旅游的新方法作为切入点,给侗族大歌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本论文分为四个版块,分别是侗族以及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概况、侗族大歌的音乐、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结论与建议。
一、侗族以及贵州黔东南侗族概述
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可见,侗族大歌与鼓楼、花桥有着极大的关系。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俗话说建寨先建楼,有寨先有楼。它通体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从外观上讲,极具视觉效果,重檐层层叠叠,形如宝塔。鼓楼底部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顶层悬挂着一面长鼓,寨里如果有重大事情,就会击鼓召集全寨人来商议。在肇兴侗寨,一共有五座鼓楼,分别命名为“仁”、“义”、“礼”、“智”、“信”。侗家人以地缘或血缘关系形成这样五个群落,他们之间发生矛盾或争执时都会到鼓楼来商谈解决,所以鼓楼在侗寨人的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三宝侗寨有着一座巨大的鼓楼,每年的大型演出和比赛便会在这里举办。
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缩影。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花桥是侗寨另一标志性建筑,它象征着村寨的边界和寨与寨之间的联系。桥上建有长廊,过往行人可以遮风挡雨,故又称作风雨桥。长廊的上方,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的彩画,还有侗家人的生活场景。桥壁上还会雕画一些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的图案,所以它不仅仅有交通便利遮风挡雨,还有镇邪留财之意。调研过程中,无论是肇兴侗寨、宰荡侗寨、三宝侗寨还是大利侗寨,都有数座花桥,这是侗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侗族有许多的民俗节日,可以说大节年年有,小节月月有,例如丢饭卣。谷雨这天,已订婚或正在订婚的男女青年中,根据习俗男方家要担很多担乌米饭、烟酒肉等,送到女方家,作为订亲续亲的礼物。随着活动的发展,只要谁家有女孩,不管是不是已订婚,大家都要到女孩家扔饭卣(竹篓),讨要乌米饭。当晚,整个寨子,大街小巷都充满着讨要乌米饭的人,场面欢声如潮,人流如浪,从而演变成了全寨的狂欢夜。
侗家人的婚俗用八个字讲:“行歌坐月,不落夫家。”“行歌坐月”就是坐在月堂里唱歌。月堂一般是由家里比较宽敞的有未婚女儿的人家提供一至三间房屋,供女儿和要好的姑娘们在晚上纺纱织布,一边唱着歌。小伙子们听见了就会提上琵琶、牛腿琴,来到月堂给姑娘伴奏,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感情,进而谈婚论嫁。“不落夫家”就是不住在丈夫家中。侗族人的婚礼通常在过年的时候,除夕这一天晚上媒人就会悄悄的带着新娘来到新郎家,到初三再举办婚礼,然后新娘回到娘家,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农忙时才会到夫家帮忙,直到怀孕才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
侗家人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以女性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过年的时候,侗家人就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来祈求他们的先祖萨岁来保佑他们,全寨的青年男女都一起“踩歌堂”在欢声笑语,祈求平安,祈求风调雨顺。踩歌堂这一习俗发展至今,成为了侗寨人欢迎重要客人的方式。
黔东南的凯里,肇兴等地都居住着侗家人,不同的侗寨也各有特色。肇兴侗寨居住着上千户的侗家人,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侗寨之一,被称为"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都能看到歌舞表演和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感受到了贵州肇兴侗寨、宰荡侗寨、大利侗寨等侗家人独有的音乐魅力。被大家所熟知侗族大歌主要以二声部结合为主,其主要模拟鸟叫虫鸣之声、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侗族大歌有很多种类的分类形式,我们在这采用了大多数人考察认同的一种。侗族大歌从形式上大致分为:
鼓楼大歌(嘎得楼)顾名思义就是在鼓楼里对唱。
声音大歌(嘎唆)这一般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声为主。
叙事大歌(嘎今)这一类歌一般都是出去串门,应主人的邀请而演唱。
童声大歌(嘎腊温)这类大歌多是儿童玩耍游戏的时候唱的。
礼俗大歌(嘎耶)这是每年祭祖的时候,在踩堂里手牵手唱的歌。
戏曲大歌(嘎瓦)这一类歌一般都是在侗戏的开始或者结束,以齐唱为主的一种群众歌。
侗族大歌在侗语里面被称为 “嘎老”,“嘎”代表的歌的意思,“老”则是大的意思。侗族大歌也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就是它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则是派生的。和声,对位构成了侗族大歌,从音程来看,大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偶尔也会出现大六度和小七度。所以说侗族大歌基本以二部和声为主。
在结构方面,侗族称一首大歌为一“枚”,一“枚”可由若干“角”组成。“角”的内部结构,依照不同的演唱方式,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起顿”、“更夺”、“拉嗓子”(侗语译意)。 “起顿”是指歌曲开始的时候,领唱的部分;“更夺”是指全体成员一起进入合唱的部分。而“拉嗓子”是歌曲结束的部分,通常是由虚词组成的。
在我们进行采风的时候,发现大歌存在于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他们还有歌队,这个歌队采取了一种阶梯式的结构,最小的有5岁,都还是在上幼儿园的年龄,最大的有二十几岁。这样最大化的保持了侗族大歌的传承。
接下来是我们采风时得到的一些歌曲的分析:
节选自《午夜长歌》,在这里用的是复调对位手法,从第十四小节开始到第二十三小节上方声部和下方声部形成了一个复对位,旋律的分离,节奏的疏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首歌用的是持续音衬托式主调型的织体。
这一首曲子描述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一个故事,是一首羽调式的歌曲。侗族民间合唱大部分是在自然的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羽调式上面建立的,音域常在七度范围内,和声音程的结合很有限。侗族民歌讲究由不协和进入协和的音响效果,无论它用哪种进行,只要最后进入了协和音程,就可以算是解决了。
虽然很多多段结构的侗族大歌是以羽调式为主的,各个尾腔的结构相对稳定。但是还是有些歌曲在尾腔作了一些变化。它们为了避免了重复单调,在一些中间的段落,穿插了一些不稳定的尾腔,使它停在不稳定的音级上,或者利用一些调式的转换,与结束部分的终止式形成对比。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1.侗族大歌传承方式
1.1歌师传承
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侗族大歌采取了口耳相传的方式继承祖辈的历史文化。每个侗寨都有自己的歌师,歌师是受人尊敬的存在,他们不光是全寨子最会唱歌的人,而且肩负起了将侗族大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任务。每个寨子的歌师需要将自己会的歌教会孩子和年轻人,也将祖祖辈辈的经验与教训以这种方式保留下来。
1.2学校传承
学校的孩子每周都设置了音乐课,由侗寨的歌师担任老师承担教学人物。孩子的侗族大歌大多演唱一些像是“青蛙歌”这样的简单儿歌作品。孩子们在成长中不断的接触侗族大歌,也从中得到祖辈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1.3技术手段传承
随着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侗族大歌得以通过现代的方式记录。侗族的歌手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音乐录制下来,也能让侗族大歌更原汁原味的保存。这样的技术载体将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新方式。
2.现代社会中侗族大歌的困境与现状
2.1侗族大歌的困境
如今的侗家孩子统一的进入了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对比过去唱歌教育来说,这是新的教育方式,也是矛盾所在。相同的,侗家人的婚嫁习俗也因为科技的融入弱化,人们有了更为便捷的通讯方式。侗族的青少年有很多向往外面的世界,选择走出侗寨去打工,这样的流动也造成了歌班的难以延续,这些都是如今侗族大歌遇到的问题。
2.2侗族大歌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的人们越来越多的接触现代化多样化的媒体与科技。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已经远去,鼓楼和风雨桥曾经承载社交功能的场所也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给侗族带来了不小的改变,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侗家人也纷纷成为旅游业的一份子,这样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侗族人的生活休闲方式逐步改变。
1.新视野野下看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多角度的切入。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与侗寨的歌师达成共识,他们是真正的侗族大歌传承者,他们愿意也想要侗族大歌以更好的方式传承下去。当地的歌班每日都有针对游客的演出,但是少有外出交流的机会,如果政府能够更多的支持当地歌班,提供补助和支持,就更有益于侗族大歌的发展。
对于侗族人们的生存环境的保护也一样不容小视。侗寨和现代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文化与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交汇,不能够因为力图保护侗族大歌就限制现代社会对侗寨的影响,相反的,应该以好方式指引和指导,让侗族能够在保存传统的同时得到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4.总结
侗族一直以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在歌师的记忆中,并通过教学传授给后人的。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政府发起的保护侗族大歌行动的开展,人们逐步的开始通过录音录像的形式来记录侗族的音乐和文化,并用汉字和注音的方法将侗族的宝贵资料保存下来。相关部门也大力开展了音乐教育,培养侗族大歌歌队参加世界各地的演出,当地音乐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音乐专业以研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可是面对着时代的发展,侗族也遭受到了不少冲击,一部分学者希望保护传统的侗族音乐,另一部分学者则希望发展侗族大歌,不能抑制其变化和更替。政府在当地建立的学校,一方面带来了新的学习资料和最新讯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当地老人们的发言权。过去都是村寨讨论议事并解决,现在则发生了变化。未来,学校教育与侗歌教育的结合将成为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过去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在风雨桥、鼓楼下跳舞唱歌,然而现在更多的人渴望大城市的五彩缤纷,希望离开侗寨,去更大的世界看看。这也是侗寨所面临的危机之一。侗歌还会再唱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侗寨需要面对的是时代的涛涛巨浪,跟随着步伐向前亦或是保持传统,对其本身都是不小的挑战。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需要政府和社会以及多方有识之士做出努力,才能开创崭新的局面,同时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徐亮.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樊祖荫.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02:1-5.
[3]杨殿斛.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02:20-27.
[4]舒丽丽. 侗族“行歌坐月”习俗的人类学浅析——基于一个南侗村落“阳烂”的田野考察[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6-62.
[5]张中笑. 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下)[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03:40-50.
[6]乔馨. 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09-114.
[7]吴定国. 侗族大歌申遗之研究——侗族大歌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37-40.
[8]李英. 侗族大歌演唱及形式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