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日晷扇*

2016-05-17 03:28李月白
关键词:日晷恩泽团扇

李月白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 200240)



小议日晷扇*

李月白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200240)

摘要:扇是中国士人消夏招风的必备物件.自西方日晷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日晷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改进.日晷扇是西方的地平日晷技术与中国扇的结合,是一件可以扇风也可以知时的趣物.由于史料稀少不常见,目前还没有人进行研究.文章从三则史料出发,研究了日晷扇的形制,品种,发明者,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程恩泽;地平日晷;日晷扇;汤若望

清代陈澧的《东塾集》[1]记有团扇日晷铭一则:

“程侍郎遗集有平晷铭,其晷画于团扇集中无之.吾友邹特夫如其法画扇见贻.澧为之铭效侍郎体:

程侍郎指的是户部右侍郎程恩泽(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嘉庆十六年进士.著有《程侍郎遗集》十卷.《畴人传三编》[2]里说他:“学识超世俗,六艺九流,皆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尝谓,近人治算由九章以通四元,可谓发明绝学,而仪器则罕有传者.乃与郑君复光有修复古仪器之约.”是一位持议明通,留心法物的畴人儒者.

这里的“平晷”指的是一种地平式日晷.“其晷画于团扇集中无之”,在陈澧看来,将日晷图画于团扇扇面是古来所未有的.故,其友人邹特夫效“侍郎遗集法”画扇见赠时,澧觉得十分新奇,并特为之铭.

邹特夫即邹伯奇(1819-1869年),广东南海人.《清史稿》[3]说他:“聪敏绝世,覃思声音文字度数之源.尤精天文历算,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静极生明,多具神解.”其于制器,光学,地图测绘方面亦有颇深造诣.作者陈澧与邹伯奇同郡,“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篆隶无不研究”.[3]

程、陈、邹具是《清史稿》有传,《畴人传》有载的人物,一个小小的日晷团扇面竟将三人的情致连在了一起,一画一制,一赠一铭,历历如在眼前,岂不奇哉!

扇,曾是中国人夏日的常用品,它的主要功能是扇风纳凉.正如班婕妤《团扇歌》中写道:“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除此之外,中国的扇还有遮面,仪仗,扑虫,歌舞等诸多用途.然,“扇子纳凉,不意成艺”.扇面书画是中国悠久灿烂的扇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咫尺翰墨隐有天机物趣,更足以看出文人情怀.

日晷是古时的天文计时仪器,于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邓可卉的研究[4]认为,一是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日晷带入中国,使得中国的传统制晷技术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二是自明弘治十一年废除民间禁习天文的法令后,大量天文知识及仪器的研究出现于民间,使得日晷成为百姓日用,人人皆知的天文计时仪器.所以才会有便携式的,或融入了中国传统审美和文化情致的日晷出现.

而笔者所谈的日晷扇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融入了西方技法,与中国的文人物趣.

陈澧《团扇日晷铭》后面所附程恩泽的《平晷铭》[1]则更详细地介绍了日晷扇以及它的使用方法.

“附录程先生北极出地四十度加节气平晷铭(并说):

扇平持,柄向北,启柄底,赢丁,出铜表.取表插孔中,视表尖影所指,在某节线,即得某时线、某刻线.盖节线与时线相经纬,而南北自正,故不用南针.

平规置槷,识景曊也,线节线时,互经纬也.经纬正矣,针蜡俷也,极出地表,表所既也.朔高南下,一候尉也,用四十度,丁象魏也.盖实通浑西法彚也.纨扇写圆疏且概也,手挥日光时熏也.”

从程的铭文中我们得知,平日里铜表是藏于扇柄底的.这样不影响扇风更便于携带.当日晷使用之时要将扇端平,扇柄向北.“赢丁”二字当解为松懈钉子.“赢”有松缓之意.“丁”通“钉”.

“取表插孔中,视表尖影所指,在某节线,即得某时线、某刻线”.这种日晷不仅可以读出时刻,还可以读出节气.

刘衡在《尺算日晷新义》[5]的“作日晷六法”主要介绍了六种日晷.其中的第四法——介绍“平卧向正北之日晷”如下:

“此晷视本方北极之高下,定表之长短,与表位及晷心之远近.惟本方临近南北二百五十里,东西四百里内可用,余不能通用.”

笔者以为,团扇日晷正是此“平卧向正北之日晷”一类.程恩泽写道,使用时应“扇平持,柄向北.”在程的铭文中有“用四十度,丁象魏也”,陈澧的铭文中则写道,“用廿三度,濒海域也”.“象魏”是古时天子、诸侯宫门外一对髙建筑,为悬示教令的地方,正合京师.“海域”则显然是指邹伯奇的家乡南海.陈注道,“程侍郎制此在京师北极出地四十度,特夫在南海仿制故为二十三度”.正符合“惟本方临近南北二百五十里,东西四百里内可用,余不能通用”一则.

地平式日晷有两种[6],一种晷针指向北天极,构造比较简单,只能读出时刻而不能看出所处节气.第二种晷针指向天顶.

《尺算日晷新义》[5]接下来描述“平卧向正北之日晷”的做法时有文:“次作表.任长一寸或数寸植立于表,位艮.其一端入艮之孔.注:务直,毋稍偏倚.” 程文中“取表插孔中”也是表针垂直指天的证据.显然此晷当属于第二种地平式日晷.

这种日晷的特点是[6]:

1)由表针影位可以同时读出时刻与节气——“视表尖影所指,在某节线,即得某时线、某刻线.”

2)同一晷面只适用于一种纬度地区,不能通用.

3)晷面画法比较复杂,由两组刻度线组成.简图见图1.[6]

4)使用时要保证y轴指向正北,晷面水平.

图1 平卧向正北的地平式日晷

“盖节线与时线相经纬,而南北自正,故不用南针.”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节线与时线相正交,故而说方位自正,可以无须指南针.古时日晷是用以测南北而非用以测时,陈澧铭文的第一句“考工眂景,縆南北也”,即取其意.《周礼·冬官·考工记》[7]说:“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再次比较陈、程二人的铭文,可以隐隐看出二人对西法的态度不同.陈澧《团扇日晷铭》的末尾:“贻我齐纨,总紽緎也,鸟夷铜腥,唾且也.”“鸟夷铜腥”指外夷钟表.“唾且也”是唾弃的态度.可以看出陈澧是贵齐纨而贱铜腥的.陈认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日晷团扇十分之好,合乎天则,更像执着火把行走一样清楚明白(若执炬行,盖天则也).不必再使用西方的钟表了.其整篇的措辞皆有怀古而讽西的意味.

而程恩泽铭文的末尾:“盖实通浑西法彚也.纨扇写圆疏且概也,手挥日光时熏也.”在肯定了日晷团扇潇洒有趣的同时也认识到团扇写圆只是大略,精度不高,并且本质上亦通西法一类.可以说,程的认识更为开明,对西法也无偏见.难怪璞斋赞他为“持议明通”.

程恩泽写“盖实通浑西法彚也”实有原因.概此类能同时读出节气与时刻的平晷非是中国传统日晷,乃是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等带来的西方日晷及日晷制造技术的变种.

《明史》[8]卷四百十四外蕃传:“若望乃以新法制进黄赤全仪,地平日晷及星球测天仪器.”

《国朝大事记》[9]载:“汤若望进所制混灭星球一座,地平日晷、窥远镜各一具……”

《东华録·顺治十九》[10]载:“甲戌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进浑天星球,地平日晷等仪器,赐朝衣凉朝帽靴袜.”

从以上记载可知,汤若望与明、清两朝皆进献过地平日晷.全祖望曾就新式地平日晷作《明司天汤若望日晷歌》[11],其中有句:“岂期礼失求诸野,欧罗巴洲有遗音……司天大监汤匦使,日晷精妙泯参差.”可见汤若望所制的日晷精妙无伦,是中国所没有的.

据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的陈凯歌研究[12],汤若望的新法地平日晷于崇祯十五年先后做过两台,其中一台于清军入关后赠与摄政王多尔衮,另外一台送与黄宗羲.全祖望得到并为之歌的正是黄宗羲这台,其诗中有注[11]:“得之南雷黄氏.”此晷(图2)晷面刻有二十四节气,所用的计时法也是中国的十二支计时法.上刻“新法地平日晷”六字.左刻“修正历法远西汤若望创制”.右刻“崇祯十五年岁次壬午日缠东井吉旦”[12].汤若望所制日晷的表为三角形,其直角边与晷面垂直,斜边指向当地北天极.值得说明的是,无论二十四节气还是十二支计时法皆是中国所独有,汤若望能创制此晷贻人,足见其于中华传统文化浸淫之深透.

图2 新法地平日晷

程恩泽所画的团扇日晷,表针只是一根指向天顶,与汤氏的三角形表针不同,但大体情形类似,程恩泽铭中说“盖实通浑西法彚”当是属实之论.

关于日晷扇的史料,前引陈澧《东塾集》并不是唯一一条.彭蕴章《归朴庵丛稿》[13]续编卷二中有《日晷扇铭》一则:

“纨素为扇,持之贵平.立针作表,义取向明.二十四气,布若列星.寒暑既定,朝暮有恒.杪分不忒,视影所经.夜则待旦,雨必望晴.毗阳之故,未究功能.土圭同技,刻漏难争.”

“纨素为扇,持之贵平.立针作表,义取向明.二十四气,布若列星.寒暑既定,朝暮有恒.”从前四句中我们可以得出,彭蕴章所写的日晷扇与《程侍郎遗集》中是一样的.其皆是团扇,上画地平日晷,表为针型.晷面画有二十四节气线和时刻线.

“夜则待旦,雨必望晴”,钱泳《履园丛话》[14]卷十二:“测十二时者古来唯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因日晷只能用于白日,风雨天无日光也不能使用,故“夜则待旦,雨必望晴”.

彭蕴章,字咏莪,江苏长洲人,道光十五年进士.他的生卒年是1792-1862年,略晚于程侍郎恩泽(1785-1837),略早于陈澧(1810-1882).可以得知,当时日晷团扇并非是独一无二,也很可能并不是程恩泽所创制.《程侍郎遗集》中无此说明,是陈澧认为“其晷画于团扇集中无之”,以为是程恩泽的立异标新.究竟日晷扇是否是程恩泽所发明,这里还有一则史料.

彭元瑞《恩余堂辑稿》[15]卷三古体诗中有一首名为《日晷扇》,其诗如下:

“周官肇土圭,汉志纪浮箭.星中候旦宵,日影验宾饯.作者代云殊,后来巧各擅.铜晷天健行,莲漏水至荐.表宜伊带垂,钟以自鸣炫.谁通周髀学?又寄聚骨扇.翦纸义车奔,裁纨娲石炼.三角线宛呈,一象限犹羡.标图法玑衡,界画命豪研.廿四气均平,二六时隐现.三分而损一,八位以次嬗.卯戌初进退,冬夏至后先.横罗砖影移,纵布琴徽荐.磊磊瑶星联,累累宝珠穿.纹依折迭斜,占用启闭便.画表准赢缩,占度区万县.对尔出当心,持之半遮面.孤擎悬帆攲,卓立倚盖奠.歘尔落寸阴,朗然悟添线.出入隙驹驰,动摇磨蚁旋.车翻半轮仄,绳系只手援.收如钥错扪,张似孤空弮.清风招欲来,阴雨看不见.障尘桑榆低,倾阳蒲葵贱.秋节不须悲,夜合难为善.用逐炎凉殊,道随顷刻变.测月贯象环,相风转铜片.谁知怀袖物,免使春昃眩.持赠惜阴陶,举似谈天衍.歌翻班姬行,术补京房传.”

彭元瑞(1731—1803),字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以诗、对闻名.此首《日晷扇》在《恩余堂辑稿》中并没有注解,不知作于何时,作于何事.但彭所处的年代显然要比程侍郎恩泽(1785-1837)早.

然而,彭元瑞诗中的日晷扇却并非《侍郎遗集》中之团扇日晷.彭诗中有句:“又寄聚骨扇”.明代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16]中有一条:“今聚骨扇一名折扇,一名聚头扇,京师人谓之撒扇.”可见彭元瑞诗中的日晷扇实是折扇,并不是前文讨论的团扇日晷.金章宗完颜璟有词一首名《蝶恋花·聚骨扇》:

“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从词的第二句“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中,可以肯定,聚骨扇即今日所说之折扇.彭元瑞诗中“纹依折迭斜,占用启闭便”更肯定其是折扇无疑.

由此诗可见,折扇晷面最晚于乾隆年间即已出现.至于此折扇日晷表针如何,位在何处,诗中并未有确切描述.

另外重要的是,“地平式日晷”要求晷面水平,而折扇本身的折痕使其不可能做到水平,这就大大影响了精度.而藏有表针的团扇日晷,则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与方便性,使得“日晷扇”不再仅仅是艺术品,更具有实用价值.

通过寻找和研究三则“日晷扇”的史料,笔者有如下发现:

第一,“日晷扇面”有两种,一为团扇,一为折扇.其中,折扇不平整且无处藏表,很可能只是观赏性玩器,而扇柄藏表的团扇日晷是可以日常使用的,受到陈澧,邹伯奇,彭蕴章等文士的叹赏.

第二,扇面所画日晷为平卧向北的地平式日晷,是借助和学习西法所造制,与汤若望于崇祯十五年创制并赠予黄宗羲的新法地平日晷接近.

第三,折扇晷面最晚于乾隆年间即已出现.

第四,陈澧认为日晷团扇是程侍郎恩泽所发明,而与程几乎同代的彭蕴章也提到过,且鉴于“折扇晷面”早已有之,程侍郎是否是日晷团扇的首创者还不能肯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汤若望赠予黄宗羲的新法地平日晷上刻有“修正历法远西汤若望创制”.“创制”二字值得深思.

郭盛炽[17]认为,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地平式日晷为徐光启等人于崇祯二年学习了西方日晷技术所创造.汤若望赠予黄宗羲的地平日晷虽是制于崇祯十五年,但“创制”二字却不可小觑.含有二十四节气的地平日晷究竟是徐光启等学习了西法日晷所创?还是汤若望理解了中国文化所创?如果是后者,恐怕大部分日晷研究者都夸大了中国人在“汇通中西”方面做出的贡献.

但“日晷扇”是中国人发明应是确凿无疑的.

“日晷扇”是西法与中器结合造就的雅趣物什,可以招风,可以知时,更便于怀袖携带.日晷与扇的结合一改扇子“悲秋悲弃”的意象,带给人胸罗星斗,谈笑换日的潇洒风流,颇受文人喜爱.但由于晷面繁复,能画制者不多,且同一晷面只适合一种纬度地区,能用于京师则不能用于南海,所以流行程度不高.但也是怀表未风行前的不错的替代品.在晚清“中体西用”视角下,日晷扇的出现不失为乾嘉盛世时期“西法中用”的一个有趣例子.

[参考文献]

[1](清)陈澧.东塾集[Z].卷五.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2](清)诸可宝.畴人传三编[Z].卷二.清皇清经解续编本.

[3]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邓可卉.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国日晷研究的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5):692-697.

[5](清)刘衡.尺算日晷新义[Z].清六九轩算书五种本.

[6]吴振华.常用日晷晷面线图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30(1):122-128.

[7]徐正英,常佩雨注.周礼[M].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北京:中华书局,2014.

[8](清)万斯同.明史[Z].清钞本.

[9](清)金象豫.国朝大事记[Z].清钞本.

[10](清)王先谦.东华録.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11](清)全祖望.鲒琦亭诗集.卷二[Z].四部丛刊景清钞本.

[12]陈凯歌.对传教士汤若望的新法地平日晷的研究[C].国际会议,2002.

[13](清)彭蕴章.归朴庵丛稿[Z].续编卷二,清同治刻彭文敬公全集本.

[14](清)钱泳.履园丛话[Z].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15](清)彭元瑞.恩余堂辑稿[Z].卷三古体诗,清道光七年刻本.

[1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Z].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补修本.

[17]郭盛炽.明代崇祯日晷、星晷结构讨论[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8(19):183-187.

[责任编辑黄祖宾]

[责任校对苏琴]

Research of the Sundial-fan

LI Yue-bai

(Departmentfor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

Abstract:Fan is the necessary thing of people in acient China. Since western-sundials have been introduced, the method of making sundials in China is greatly developed. The Sundial-fan which combines Chinese fan and western horizontal sundial is an interesting thing. It can be used to cool the air as well as measure time.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study about it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material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ree materials of Sundial-fan, studies its structure and type and deviser. Meanwhile, raise a question about the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Key Words:CHENG En-ze; horizontal sundial; Sundial-fan; Adam Schall

中图分类号:P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62(2016)01-0034-04

作者简介:李月白(1990-),吉林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方向:天文学史.

收稿日期:2015-03-19.

猜你喜欢
日晷恩泽团扇
纸盘日晷
巫婆找工作:尉恩泽
团扇
我的小手
简易日晷
扇面作画
论明末清初日晷设计的特点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四点的力量
日晷的原理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