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荣++林凯莉
摘 要:中国的日晷设计流传千年,一直发展缓慢。直到明朝末期,由于西方日晷的传入、国内学者的推动和民间研究的普及,中国的日晷设计得到极大发展。明清时期的日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功能创新、并融合了西方科学技术和中国的生活使用习惯,中国古代的日晷设计在这一时期进入到鼎盛阶段。
关键词:日晷设计;明清日晷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47-02
在古代中国,计时工具中应用时间最长,发展较为全面,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日晷。秦汉时期,日晷就已被创制和使用,并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千百年来,日晷设计一直发展缓慢,直至明清时期才进入到发展的鼎盛阶段。明清时期的日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在西方日晷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合中国习惯的新型日晷,并出现了新的功能形式,丰富了日晷家族,使中国日晷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一、明末清初日晷类型丰富
我国古代日晷的设计发展缓慢,至明清之前,日晷家族仅有秦汉地平日晷、唐代赤道式日晷和元代的半球形仰仪(仰釜日晷前身)三种类型。而到明清时期,由于西方日晷经传教士流入我国,使明清时期的日晷获得了较大发展。西方日晷分类更为细致,种类更多,与中国日晷的设计原理结合,也出现了更新颖的形式。
如果将日晷按晷盘的摆放角度进行分类,则晷盘与地平面的角度为0度的日晷是始于秦汉的地平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纬度将晷盘平行于赤道面的是始于唐的赤道式日晷。明清时期出现了晷盘与水平面角度为90度的垂直式日晷;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当地的纬度相同的极地晷。垂直式日晷多放置于墙上,按不同的朝向又细分设计出“垂直向南日晷”、“垂直向北日晷”和“垂直向东和向西日晷”三种,不同朝向的垂直式晷、晷面线图略有不同。极地晷晷针与晷盘平行,且晷盘朝北,投影的时间线是平行的线条,可以在不同的纬度使用。
除了以上按摆放角度形成的日晷类型,新出现的日晷类型按其设计特点又可分为悬晷、空晷、仰晷、四正向晷(即葵心晷)、轮晷、十字晷、百游晷等等。其中百游是指可以随不同地方的纬度调节,所以这几种类型包括赤道式日晷又可以制作成百游式,被称作百游赤道晷、百游方晷、百游空晷、百游四正向晷等。
只能测算白天的时间是日晷一直以来的一个缺点。而在清朝时期受西方日月星三位一体计时器的影响,清宫造办处研究制造了与日晷原理类似星晷的和月晷。星晷又称勾陈晷,利用星晷测时,转动天盘将盘上三角形的直表两端对准北天极中的“帝星”和“勾陈”两星,视坠线上所指的节气,对应地盘上的更时线,即为所处节气与时刻。月晷又称太阴晷,与日晷原理相似,都是通过测影求得时间,只是测影的对象是月球。月晷与日晷的形态相近而经常合并制作在一起,被称作日月晷仪。星晷和月晷弥补了日晷不能夜晚测时的缺憾,使测时系统更加完善。
明清时期的日晷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成为这一时期日晷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明末清初日晷造型多样
从秦汉至元朝,日晷的类型少有变化,造型设计也无太大发展。据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图像或实物的日晷,如秦汉洛阳金村日晷、隋唐小雁塔日晷,元代仰仪等,可以看出明朝之前的日晷造型简单、形式单一,不太注重审美功能。
明清时期日晷类型发展迅速,为满足不同类型的日晷而设计了许多不同的日晷造型。日晷的造型形式也丰富起来,出现了提环式、折叠式、加底座式和盒装等多种不同种类的造型。
而造型风格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做摆件的携带方便的小型日晷借鉴了西方巴洛克风格;加底座式的大型日晷偏向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矗立在庭院里的石质赤道式日晷多使用纹饰来增加美感。小型日晷的代表是清朝广州进呈的贡品嵌珐琅镀金地平式日晷,此晷周身金属镀金、镶嵌三色珐琅、使用花叶纹缠绕,整体华贵、细节精致,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大型日晷的底座多被设计为明清时期的小家具,如新法地平日晷的底座是木质方桌、乾隆戊戌款圆形镀金月晷仪的底座是木质三脚支撑架。这些大型日晷晷盘与底座契合,整体造型优雅,具有东方审美。庭院日晷一般矗立在高处,长柱型的底座,通常都会设计成多层,并雕刻不同样式的花纹,在紫禁城的几座日晷都雕刻有龙纹,象征皇家威严。与明朝之前的日晷相比,明清时期的日晷造型形式更加丰富,风格多样,注重细节纹饰的雕刻,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三、明末清初日晷设计中西合璧
明末清初,西方日晷随传教士流入中国。西方的日晷与中国传统的日晷互不相同,各有千秋。西方日晷在助力中国日晷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日晷的影响。中国日晷学习了西方几何作图方法、日晷设计原理,西方日晷融入了中国日晷的使用习惯和审美观念。西方日晷与中国日晷结合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日晷的晷面图上加入二十四节气线。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在其著作《理法器撮要》中专门绘制了西方平晷上加入中国节气线的晷面图,被称为“平晷加节气线法图”。清初,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向清廷进呈了一座“新法地平日晷”。其外观为一长方形红木桌,晷盘银质镀金,晷面居中处附有三角形表架(可折叠)作晷针之用,表架下方还增添了测定方位的指南针。晷盘背面刻有双龙纹和花卉纹,中间题字。整个造型有着明朝时期家具的典型风格,融合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而且晷盘刻线融入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汤若望进贡给顺治帝的这一座新法地平日晷可谓是中西合璧,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成果。
四、明末清初日晷赏玩功能的出现
日晷设计成熟以来,日晷的功能都是测算时刻和节气。而在清朝时期,受西方日晷影响,日晷开始衍生出新的功能。
清朝中期,大量西方日晷传入中国、进呈宫中。清宫造办处结合中国特色模仿西洋设计制作出了一批金属材质的日晷,这些日晷以铜或银镀金,镶嵌珐琅,整体精致而华贵。这些日晷的性质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一些日晷开始成为王宫大臣家中的奢华摆件。日晷作为赏玩之物曾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甚为流行。最为有名的是一款袖珍式的象牙日晷,这种日晷长7厘米,寬2厘米,厚不到半厘米,平时折叠起来,放在上衣兜里,或袖口里,携带十分方便。这种日晷既可以当作计时器来使用,又可以推算节气,在当时是一件很时髦的物件。
对于西方先进科技的运用在康熙朝形成高峰,制晷术也得到创新。直至雍正、乾隆时期,尽管朝中有不少擅长制作各类日晷的中国工匠和西方传教士,但是由于当时对外观的过分推崇,使得对于小型日晷实用性的研究几乎成为空白,而带有礼器陈设意味的赏玩性、赏赐性的小日晷占据了主流地位。清中期宫廷造办处曾制作过一个晷盘长仅4.8厘米的嵌珐琅孔雀尾式日晷,造型小巧,材质奢华,极为精美,但双面高低错落的纹饰,无法保证晷体的水平状态,晷线、标志也不完整,所以这个日晷并不能精准的测时,只能作为以观赏、佩戴为主的日晷式珍玩。
五、结语
日晷是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天文计时器,给古代人们测算时间和节气起到了极大帮助。明清时期是日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晷的普及和中西方日晷技术的交流成为日晷发展极大的推动力,日晷类型增多,造型形式丰富,与西方日晷结合并衍生出赏玩收藏的新功能。明清时期是中国日晷设计研究的重要阶段,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古代天文测时系统,将中国日晷的设计带上了新的高度。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虽然日晷早已被新的计时器所取代,更多的作为庭院雕塑和天文学教具模型来使用,但是它在中国古代起到的作用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