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
摘 要: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向日葵》是梵高的成名作,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也是造就梵高悲剧一生的开端。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关键词:印象派;梵高;《向日葵》;黄色
中图分类号:K83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36-01
梵·高一生共绘制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这个从27岁才开始接触画画的荷兰青年,在他那个作品并不被认可的时代里,在他穷困潦倒不被理解甚至被当成精神病患者来看待的周遭环境里,无疑他的艺术造诣却是超前的。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被印象派中那种奇妙的光色效果所吸引,并开始改变原有的画法,以极大的狂热投身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表现和其它形式方面的实验中去。梵高早期的油画作品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乡村景色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在色彩的表现上是以传统的暗调子为主。
作为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和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并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他更强调的是对事物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 他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其实,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此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梵高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他围绕着周围的环境来把握所描绘的对象,他想要重新改变生活的现状,以达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真实,表现主义便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得以诞生。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是远远走在时代前端的,因此这也正是让他无法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的症候所在。在他被人们误解最深甚至嘲弄讥讽的时候,然恰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充满激情和信心的时候,画家用他的热血和思想的锋芒激活着它,作品更是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堪称梵·高化身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耀眼的法国南部阿尔所绘,在阿尔居住期间,他强烈的爱上了那遍地生长着的千姿百态的金黄色向日葵,在他的内心深处,向日葵仿佛成了那圣洁的天使。1888年梵高开始构思他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在给埃米尔·伯納德的信中他写到:“我在用半打向日葵装饰我的工作室时想到,这未经粉饰的铬黄燃烧在蓝色的背景之上,从孔雀绿到品蓝……”画家开始在每天日出前工作,在花儿打蔫凋零前记录下它们在不同光照下的变化。而这些简单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的是令人心荡神炫的震撼和感动,画面中呈现的 是一种对生命不屈的抗争,那向上勃发的姿态,灿烂的黄,仿佛是摊开在阳光之下,永远向着光明走去,展现的是对生活如此之热爱。他画它那紧闭的苞蕾,更画它那盛开的花盘,美丽金灿的黄色花朵折射出丰富多彩的色调,从橙色到深橙色,进而再过继到近乎绿色的都有。
这些令人叫绝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原作还是后来的复作中,梵·高的用意都是利用色彩来表现自我,如有一天我越是年老色衰,变得丑陋不堪,令人心生厌恶,贫病交加,越是要用美丽鲜亮或夺目的、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洗刷雪耻……梵高的向日葵里,没有他自画像中短促而紧凑的笔触,在他的向日葵中,笔触坚实而满含力量,大胆而肆意,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的淋漓尽致。
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坚贞圣洁的爱情,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的形态姿势来表达自我,表达心中所向,最后甚至以向日葵来自我比拟。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现的是画家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痛快的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不屈不挠、强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团团炽热的金黄,不仅代表着自然之色,更是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渴望之美,想要尽情的去燃烧自己,更是对爱富有的满满情动。
梵·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状态,即使生活的穷困潦倒,也从未促使他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梵高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但却收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欧文·斯通(美),常涛(译).渴望生活·梵高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迈克尔·基默尔曼(美),李灵(译).碰巧的杰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