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研究——基于南京某小学的个案分析
杨巧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前人的研究中,学者们利用语料库对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错别字情况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却很少专门对低年级错别字现象进行探究。本文是对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南京市N小学一、二年级试卷、作业本上出现的错别字,运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法,用具体的数据对错别字的个数和类型进行了较科学的分析。同时,笔者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剖析了低年级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错别字;小学低年级;认知心理学;纠正方法
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小学一、二年级错别字现象十分的普遍,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和关注。本次研究收集了南京市N小学一、二年级8个班共326名学生的试卷、作业本上的错别字(为1-10单元的内容),并将搜集的错别字按照个数和类型进行定量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南京市N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试卷、作业本上错别字个数统计表
表2 南京市N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错别字统计分类表
从表一、表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相关的信息:
1.在5430个错别字中,错字有2605个,约占总数的47.98%。别字有2825个,约占总数的52.02%。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别字的数量略高于错字的数量,宋华在2007年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别字大大高于错字的比例。”[1]因此我们在错别字中更加关注别字的数量。
2.在所有错别字类型中,别字中的同音字错误率最高,约占总数的25.41%,错字类中的笔画变形错误率最低,仅仅占总数的2.28%。在错字类中,写错笔画(笔画增加和笔画减少)约占总数的24.68%,其中笔画减少的情况最多,占到12.60%。从统计结果所得,学生对字的部件掌握比较扎实,部件错误约占总数的21.01%。其中少写部件的比率相对较大,约占总数的10.31%。在别字类中,除了同音字错误率最高,形近字所占比率相对较高,约占总数的15.28%。
3.别字中以同音字、形近字最多,如作业本上易出错的同音字,蓝和篮,学生在组词过程中,将蓝和篮易弄混淆。形近字次之,如今和令,候和侯等。
4.除同音字、形近字问题,记忆笔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笔画较多和类型复杂的字学生易出错,笔画少而复杂的字易添笔。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后输出结果,即信息加工理论,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的重点是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错别字的产生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策略、思考和推理的模式等都会引起错别字的产生,笔者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剖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错别字频繁出现的现状。
(一)学习者相似的已知信息会影响到新信息的加工
学生已知的信息对新信息的加工起着负迁移的作用,负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当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时,已知的信息会不断地激活,“先入为主”的汉字、部件、笔画等对信息的加工起到干扰作用,特别是当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十分相似时,学习者的已知信息会影响到信息的学习,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学生在一年级学了“运”,后学习了“远”。这两个字在结构或者笔画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从作业而是是本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易将远处写成运处,同样的别字还有“外”和“处”等。
(二)感知粗略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特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知觉先于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在汉字识别的过程中,汉字整体和轮廓的学习具有优先性。在2000年,空间航空医学研究所的郭晓朝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在汉字识别的过程中存在着整体的优先效应。他在《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中说:“被试者对整体目标的辨别绩效明显优于对部件的辨别绩效。这充分说明了汉字图像的识别过程主要表现为先整字后部件、由整体到局部的知觉加工过程,知觉过程由整体加工水平向局部加工水平的转换,使得部件加工辨别加工的总体加工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从根本上造成了汉字识别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2]这说明,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方式是整体的认知,学生往往能够发现整体上的一种联系,而忽略了部件之间的深入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汉字时,首先记忆的是汉字的整体轮廓,而往往忽略了汉字的细节部分,如笔画、部件等。在之前的统计中,小学一、二年级的错别字中,笔画错误大约是占总数的24.68%,这
也与该结论是十分吻合的。
(三)思维水平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过度到以抽象为主要形式。表现在识字方面就是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普遍的汉字构字理据。汉字是是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字,有的汉字是表音字,有的汉字是表意字,然而学生往往能够发现整体上的一种联系,而忽略了部件之间的深入联系,从而导致了错别字的产生。
(一)教师备课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确认识字形
因受认知心理学中感知粗略的影响,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认识和记忆汉字的过程中有整体优先性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对汉字感知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力,只能识记汉字的基本轮廓,忽略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易造成添笔、少笔、别字现象较多。因此,一年级汉字识记是基础,教师在教学每个新汉字前都要做好充分备课,站在低年级学生的角度设想他们可能在哪些字上犯错,可能在哪个部件犯错,提前预设每个汉字需要注意的部分,课堂上集合学生的智慧想出易出现词,在黑板上将易错词写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字与字之间的差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笔画、笔顺、部件的教学
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汉字,但是笔画和笔顺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错误的笔画或者笔顺会影响低年级学生汉字的学习,诱发极高的错别字现象。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仍然会发现高年级学生出现笔画上错误。因此,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严格训练汉字的基本笔画,同时还要加强笔画的顺序教学。除此,对汉字的部件进行拆分,充分利用部件教学。只有严格的要求笔画、笔顺和部件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避免错别字的现象。
(三)课下联系生活,语境识字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3]如学习“鸣”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听到的鸟叫声,让学生观察字的左边是“口”,右边是“鸟”,鸟在歌唱就组成了“鸣”字。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字,教师可以把它们放在生活中,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字的意思,这就是语境识字,也是随文识字。
[参考文献]
[1]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D].鲁东大学,2007.
[2]郭小朝.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J].心理科学,2003 (05) :96-1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杨巧洋(1991-),女,安徽宣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5-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