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和“五秀”模型下的职教师资课程体系构建

2016-05-14 00:34王龙卢红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

王龙 卢红

摘要:传统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职教师资专业首先要处理好公共课、教师教育课和专业课在学时及学分上的“摩擦”与“冲突”问题。借助“三螺旋”理论和“五秀”能力模型,可以巧妙地将公共课、教师教育课和专业课在总学分及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脑秀”、“手秀”、“字秀”、“口秀”、“人秀”为能力训练与评价模型的课程新体系,加强课程间的协同与合作,有效地改变课堂形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能力模型;三螺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68-05

职教师资(简称职师)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职业学校培养既有教育教学技能,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公共课程(含学生课外活动)、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成为职师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三大支柱。公共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发展一般素质,培养一般的通用能力,着重于公民素质的培养;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教师素质的培养,在技能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专业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发展专业技术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但在具体实践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我校于2005年开始招收职师本科,在上述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上也走过不少的弯路,甚至一度在三类课程学时、学分安排上相关教师观点分歧极大。因为职师本科专业由传统本科、应用本科发展而来,为了培养职业教育教师,自然会按照教师培养的要求加入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由于学生的学制、总学分不变,自然要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取舍或缩减部分课程。公共课是全校统一的没法改,所以只能调整专业课程。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在学时、学分安排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和“摩擦”促进了对课程体系的探索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类课程并非完全独立的竞争关系(如图1所示),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的关系(如图2所示)。我们借助“三螺旋”理论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自觉整合与重构,建立了以“五秀”能力训练模型为纽带的“三螺旋”式课程体系与推进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学时、学分紧张与冲突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程体系的融合度、有机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益。

一、体系解读

隐喻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因果,始终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为此,美国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列万廷引入了“三螺旋”模型概念。1995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orff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创新模型,认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三大主体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交叉和重叠正是构成新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动力源泉。从1996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三螺旋”国际会议进一步推动了“三螺旋”理论的发展。

在职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公共课、教师教育课和专业课作为职师培养的三大课程主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性也符合“三螺旋”的表述环境,借助“三螺旋”理论建立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和发展性。

(一)体系目标

依据“三螺旋”理论,以能力训练为纽带,整合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环节,在不增加学习时数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职师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套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课程体系。

(二)中职教师能力结构分析

教师能力,又称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能力不仅是教师技能的表现,也是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集中展现。对教师能力进行研究,了解教师能力结构构成要素,探索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教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明确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许多教师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研究者从教师能力标准、教师能力评价、教师能力发展等多个角度对各类教师能力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教师能力结构模型。如宁虹教授提出了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该模型由教师“教”的理论、“教”的意识和“教”的行为三方面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教师能力构成的基本机制,教师的“教”就是教师的专业。心理学者李孝忠提出的教师能力模型认为,教师能力由一般能力和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即教育能力组成。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能力学》一书中将教师能力归纳为教师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三部分。北师大心理研究所林崇德等人则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并认为“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的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

随着我国近年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结构分析与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张金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能力结构探讨》一文中就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教师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三方面。李斌宁在《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能力的开发》一文中对各种能力的关系进行梳理后建立了教师能力关系图,如图3所示。

(三)“五秀”能力训练与评价模型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是教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也应借助一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因此,我们在职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试图寻求以职业教育的方法和技术解决中职教师教育与中职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而职业分析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我们依据职业分析结果,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职教师能力结构进行了模型化归纳与处理,提出了中职教师“五秀”能力训练与评价的结构模型,如下页图4所示。

该模型分内隐与外显两部分,内隐部分是脑秀与人秀。两者不能独立存在,只能通过“口秀”、“字秀”和“手秀”等方式加以表现。模型中的“秀”有英语“show”之义,有展示、呈现、表现之义,可以是动词;有希望表达优秀程度之义,也可以是形容词,代表一种价值和期望。

“脑秀”是指人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提出新思想,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的能力。

“人秀”则是为人处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在态度、情感、品格基础上形成的理解、合作、信任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手秀”是指人的执行力,即能根据方案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达成组织目标或生产出指定产品的能力。“字秀”和“口秀”分别指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字秀”和“口秀”既是专业技术沟通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词不达意就不会有正确的交流和沟通。俗语说,想得好还要做得好,做得好还要说得好,这也说明了言语表达的重要。想得好是“脑秀”,做得好是“手秀”,写得好是“字秀”,说得好是“口秀”。

在所有能力表现中,“脑秀”、“人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表现,是其他“三秀”的参与者、调控者,同时也需要通过其他“三秀”表现出来。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其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教育、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递进与螺旋式上升的。

基于“五秀”模型的教学结构如图5所示。“五秀”模型下的教学结构以学生表现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重点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阅,即分别从“脑秀”、“人秀”、“手秀”、 “字秀”、“口秀”五个方面进行展示与评价。因此,这样的教学,评价成为课堂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评价是否及时、是否公平公正、是否科学有效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子。

教师教育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能力发展相互缠绕相互合作,犹如三螺旋体,为职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职师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体系特点

“五秀”模型告诉我们,中职教师能力不仅主要表现在这五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也可通过“五秀”的展示过程,达到能力训练与评价的目的,具有比较好的可操作性。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都有自身知识、能力、方法等不同的目标,但表现形式仍然不会脱离“五秀”框架。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等环节上均可依据模型进行。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能力目标

职师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中职教学服务,为中职学校培养既能教、又能做、还能与企业良好沟通合作的多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必须以中职教师的“能”,引领学生的“能”,从而推动学生成为社会的“能”人,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因此,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征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显出来。我们依据“五秀”模型分别从教师、技师和人师三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五秀”目标。在教师方面,“脑秀”主要体现的是研究教学问题,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决策方面的能力要求;“手秀”主要体现的是安排教学进程、执行教学方案的能力要求;“字秀”主要是撰写教学方案、教研论文、报告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口秀”体现的是灵活运用教学语言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求;“人秀”则是诚实守信、友爱学生,以专业能力与学生形成良好沟通合作,成为学生信赖的人生引路人的能力要求。在技师方面,“脑秀”是专业的策划、咨询、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与要求;“手秀”是根据设计实现产品化的能力与要求;“字秀”是专业技术文档写作的能力与要求;“口秀”是专业技术术语口头表达的能力与要求;“人秀”是专业沟通与专业工作中职业品质表现的能力和要求。在人师方面,主要表现的是德育思想、情感、态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与要求。

“五秀”不仅可作为教师培养的具体标准,也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考核标准。

(二)将“五秀”蕴藏于课程大纲、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照“五秀”模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评价学生的“五秀”表现。根据“五秀”模型改造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统一到课堂活动中来。由于课堂教学是活的,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团体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内容和学习参照,因此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充足,可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三)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解放了教师和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传授知识上,目标单一,教学枯燥,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五秀”模型建立的螺旋体系课程,改变了教学中的师生角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演讲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观众(听众)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者和主持人,学生则更多的是活动参与者与体验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地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学生在做中学,说中演,体验着,学习着,教师不再是活动的中心,很多时候成为观察者,有效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改变,教师的主要精力可用于思考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思想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展示与评价上,抓住了教学的两头,中间的大头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生也由于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体验、锻炼和展示,其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四)实现了能力发展不断线

由于“五秀”模型贯穿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职师本科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可全程接受“五秀”能力训练。学生的“五秀”水平也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犹如螺旋体不断成长壮大,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职师本科的培养目标。

三、体系依据

基于“五秀”模型的“三螺旋”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符合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已有经验与环境(包括教育等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应为学生提供情境、体验、活动、对话和交往的机会,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往的、对话的。以“五秀”模型建立的螺旋型课程体系正符合建构主义的主张和课堂要求。

(二)符合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教师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依据职业教育的原理构建的能力模型体系符合职业教育的原理,同时也满足了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要求,特别是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企业沟通技能的要求。“五秀”模型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实践上也是对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的落实,将中职教师能力发展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中。

(三)符合职师本科教育实践的需要

基于“五秀“模型建立的课程体系,以能力训练为纽带,贯穿于职师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解决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矛盾,满足了学时、学分不变的要求,而且有了“五秀”作为所有课程的共同元素,加强了课程体系的有机联系,提高了各类教师间的教学教研合作水平,改善了课堂结构,教学质量大为提高,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多益局面。学生毕业后由于具备较好的“五秀”能力特征,在择业、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样的毕业生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实施该课程体系后,我校职师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提升。

四、体系运行要求

为发挥课程体系的功能,不至于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根据我们的经验,须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统一教师思想。按照“三螺旋”理论,交叉与重叠是系统关系的重要特征,协同则是系统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机制。“五秀”模型思想贯穿于所有课程,是各类课程之间的交叉点和重叠点,也是不同课程之间联系的纽带。该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所有的任课教师,即公共课、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教师的有效合作和协同。由于高校的管理体系,这些教师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这就要求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职师教学联动机制,以职教学院牵头,相关教学单位协助,做好任课教师的培训与教学交流工作,让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都统一到“五秀”模型上,将“五秀”模型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其次,要加强基于“五秀”模型的隐性课程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明隐结合的课程体系。仅依靠教学计划中的显性课程,不足以完成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训练,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项目设计,以科研、教研、比赛等形式开展学生“五秀”方面的训练,形成全方位的“五秀”展示制度与文化,充分发挥学生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生能力方面的实践与训练,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再次,要加强“五秀”模型下的教研支持,鼓励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基于“五秀”模型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有敢于改革和探索的勇气,需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研经费支持,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成长,满足教师的职业期望,让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下拥有持久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匡维.三螺旋视角下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靖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45-50.

[2]苏竣,姚志峰.“孵化器”的孵化——三螺旋理论的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7-9.

[3]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69-78.

[4]宁虹.教师能力标准理论模型[J].教育研究,2010(11):77-94.

[5]李斌.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4-56.

[6]李斌宁.浅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能力的开发[J].教育探索,2007(8):21-22.

[7]刘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王恒)

Th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riple Helix Theory and Five-Show Mode

WANG Long,LU Ho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China)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colleges, the prior problem is the conflicts of credits and teaching hours among public courses,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With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and Five-Show Mode, public courses,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can be reorganized without any change of the total credits and teaching hours. A new course system will be formed with a capability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mode of "Brain-Show, Hand-Show, Writing-Show, Oral-Show and Person-Show". It leads to a good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courses, better classroom situation and better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course system;capability mode;Triple Helix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