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素质测评视角对大学生教学的反思

2016-05-14 12:32张雪花
文教资料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大学生

张雪花

摘 要: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对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测评,全面反映大学的教学目标,但是评价过程中反映出大学生教学的诸多问题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等值得深思。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测评 教学反思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教育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在校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素质的表征信息,综合评定做出量值或价值的活动。作为一种学生评价制度,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不到不可估量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检验和测试,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战略任务的有力保证。但是目前测评实施过程中反映出一些大学的教学问题值得深思。

一、综合素质测评与教学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为基本素质测评和发展素质测评两个方面。基本素质测评由品德测评与课程学习成绩测评两部分组成,各占总评成绩的30%、70%;发展素质测评由能力测评与创新测评两部分组成,直接计入总成绩。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各项评测分别由很多指标构成,各项指标分值又设置标度细则。如例图:

测评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思想,同时采用量性结合的方法解决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定性问题,把学生素质按不同模块进行比较,在不同模块分别设立奖励机制,对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测评,这与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大学教学主要有专业教育、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能力教育等,最终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测评系统从学生全面素质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条主线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和选优,这是对教学结果和教学功效的综合评价,涵盖了学生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基本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的修养情况,测评结果结合学校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能力素养的锻炼,并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正能量满满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评价目标,让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起到“导航”作用,使每个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素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实践中扬长补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二、综合素质测评反映出的教学问题

1.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现有的综合测评体制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因为大环境的影响及多年来的教育定势,学生基本形成了学分至上的思维定式,高校教学教育继续强调课业成绩的比重偏大,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等所占比重偏小,大部分学生在参与综合素质测评时基本只有品德测试分和课业成绩分,综合测评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许多学生仍然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学生心目中课程成绩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忽略了在大学期间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缺乏育人观念。

思想品德的教育实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于素质测评情况非常复杂,如思想、情绪、情感、鉴赏力、态度等要实现量化困难很大。因此,素质测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需要,存在机械化现象。例如思想品德的20分基本每个学生都是满分,没有犯错不代表思想素质高,个别学生可能只做利己不做利他之事,自我主义意识强,分分必争,从而单从分值多少无法量定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过于依赖分值机械计算,少了师长的感知和判断,有时过于片面和机械。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参与,但是目前高校教师总体只停留在授课层面的知识授予和技能传输,过分追求工具理性而弱化价值理念,缺乏思想上育人观念的强化,缺乏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关怀。

3.教学方式僵化。

综合工作实际情况,综合素质测评的学生参与情况并不全面,只有部分积极活跃的学生或者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主动参与,很大一部分学生获得发展素质分值较低,存在“被参与”现象,这不仅是思想观念不重视发展素质,还因能力有限无法获得发展分值,更有教师生活中引导欠佳、科研创新竞赛中指导力度不够,教学方式采取传统的灌输式和单向性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从而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不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四、大学教学的反思构想

1.加强教学改革,拓宽素质教育平台。

要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和微观化,教学方式的民主化和生活化,使课程生动形象,改变学生的上课的“三低现象”,即学生上课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低,改变教学“走过场”现象,即教师成为课件“播放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合理设计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将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拓宽素质教育平台。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多方面的教育,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不同培养规格和模式,提出相应素质要求。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

使教师深入参与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教师建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教师师德上身体力行,思想上影响学生,言行上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中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在科研创新中加强指导和引导。避免教师一头扎进实验室搞研究,忘了教书育人的根本,多引导学生进导师实验室,增加科研助理岗,以及安排班级班主任代理的管理制度,方便老师与学生课后的交流与指导。把教学不仅看做一种谋生手段,更要关怀学生,真正关注学生诉求,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

3.切实强化社会实践,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暑期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好实践顶层设计,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优化培养方案,整合资源,搭建实践训练平台,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和环境,实践教育安排有理有序,首先做好研究设计实践主题,接着做好宣传、动员、培训工作,然后做好实践筹划准备,督导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和寒假社会实践,最后总结交流评比并进行成果转化,全年实践组织井然有序,工作流程始终贯穿。大力开展科技文化等校园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胆创新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精心设计和开展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科技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节”等综合性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把开展科技文化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性的专题研讨、课外发明创造、兴趣小组提升其创新水平,与学校“创新学分”相结合。鼓励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思维,锻炼自己从经验、事实和材料中提炼出自己思想的能力,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加强教学教育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坚持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好三个统一,即德育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统一,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边东海,蔡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8).

[2]洪盛志.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9):129-130.

[3]孟庆伟.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的建立[J].中国教育理论,2003(5).

[4]诸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