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晓丹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好课堂这一大舞台呢?现结合我所任教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激起欲望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年龄较小,他们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多在无意识下完成,因此兴趣和好奇就成了他们认知活动的载体。作为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迎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些情境,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环境。同时,情境中所包含的一些数学问题,也容易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比较数的大小”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你们都到商店里买过东西吧!每逢学校开学之际,复读机便成了许多同学需要购买的学习用品之一。下面是第一人民商场和商业大厦金正815型复读机的价格,如果你想买一台这样的复读机,你会选择在哪家商场购买呢?为什么?
通过这一现实情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氛围营造,让学生增强自信
人生的积极态度是“贵在参与”,学习更不例外。在教学中,我经常会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始终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即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的——“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了”“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的,教师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要委婉地说明——“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则应调动全体学生为之喝彩。
三、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新知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多媒体演示能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时与分的关系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针和分针的动态过程: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时针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时),分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分)后同时停下。这样,学生很快理解并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掌握了要点。
四、实践参与,让学生发展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这一要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让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1人用学具操作,1人把分的过程记录填表,2人写出除法算式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操作活动后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学生判断得出:前5个分法不合理,因为没有分完,还能继续分下去;而第7个分法,要分的总数是20根,却分去了21根,显然不合情理;所以只有第6个分法是对的,这一次剩下2根确实不能再分成一份了。也就是说,这些算式中,只有20÷3=6……2是正确的。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使学生明白了“余数不能比除数大”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怀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五、竞赛提供,让学生享受成功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竞赛,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完“乘和除”这部分内容后,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算24点”的竞赛活动。让每位学生准备A~9九张扑克牌(把A看作1),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次拿出3~4张牌,用加、减、乘或除计算牌上的数,先算出得数24的可以拿到一颗星。比一比谁拿到的星最多!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思考。在紧张的竞赛活动中,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的有关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有效的策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既掌握了本领又活跃了思维,课堂教学因此而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