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荣
摘 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蕴涵了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呢?
关键词:构建;生活化;有效连接;策略探究
一、情境创设,关注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情境创设中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如笔者在对“圆的认识”内容实施教学时,就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如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展示一个漂亮但轮子是正方形的自行车,向学生提问对这辆自行车的感觉。大家议论纷纷,因为这辆自行车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到,有的说很漂亮,有的则称不好使用;接着自行车轮子被换成了一个椭圆,则有同学主动指出虽然轮子发生了变化,但这样的自行车骑起来还是很不方便;教师则提问学生轮子应该为什么形状才能使得这辆自行车既漂亮又使用?在换成圆形后学生们对于本课所学内容中的圆形与其他形状的区别及圆形的应用价值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极具生活化的情境导人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学生很好地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生活有效连接。
又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笔者使用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寻入:小林的妈妈带143元钱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97元的精装书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妈妈如何付费?买完书还剩多少钱?很多同学就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解决该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若妈妈先付100元,再将43元加找回的3元就可以得到答案,凑整简算的方法若简单给出显然难以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使用此问题情境则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将该技巧与生活经验主动构建。学生会觉得学习了该方法,对生活是有帮助且很有成就感,这其实也是数学学科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策略探究,紧扣生活化
新课程着眼于对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善于动手、主动发现、敢于质疑、学以致用等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若教学能够关注对学生的操作体验的训练,一定会更好地体观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如在学习“认物体”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废旧的盒子作积木,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作品。要求各小组以组长为核心确定搭建作品的主体,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各种形状的盒子,对制作出的作品加以说明,介绍所使用的形状类型及这些物体的具体名称,并对物品进行合理归类。由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学生们憋着一股劲,在课堂展示时也是集思广益,兴高采烈,他们对课堂学习充满向往,成功和分享的喜悦让孩子们激情澎湃,课堂也显得更为灵动。由此可见,自主参与和合作的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们更为具体地感受到生活是数学之源,学好数学对他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学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更为亲密的关系,课堂成了欢乐的知识海洋。
又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内容时,建议学生利用学校所开展的“跳蚤小市场”活动或班级内“模拟小集市”活动,在真实的交易活动或虚拟的购物活动中知晓小数的应用价值,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学好了服务生活。
三、知识应用,体现生活化
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深刻的领会到学科的价值,更加乐意地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年、月、日”内容时,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对于本课学习内容的初步了解,在教学时笔者依此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观察分发下去的年历卡片,先自主思考再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很多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不仅仅减少了,教学效果还会特别的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昀发挥,他们也对数学学科的魅力有更深的感悟。
又如学习“小小商店”时,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从家中带一些小物品和不同面值的零钱到课堂中来,表演小小顾客和营业员,向同伴介绍自己所带的物品并开出价格。小伙伴们在交易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关于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这些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场景被带进课堂,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得以清晰知晓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学科中的知识源于生活,学好数学能够帮助更好地生活,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生活和学科教学生更好的连接在一起,应该更多地寻求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让数学教学生活化,便于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