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韶斌
[摘 要] 小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切入点,适合一线教师,能规范教师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与交流,对于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研工作者应把握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课题申报指引策略、实践过程指导策略、评价验收策略,帮助教师实现“实践性知识”建构的优化,进而构建一种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促进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小课题研究;实践性知识;指导策略;教师培训
一、小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通过阅读、讲座、培训等途径获得,具体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中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也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不仅包括行业知识、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习者的知识等,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这些知识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由此可见,“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实践性知识”比“理论性知识”更为重要。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组织和管理方面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受制于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事务,中小学教师难以“静下心来”搞一些“高、大、上”的课题研究。那些周期长、立项级别高、研究任务重的宏观和中观课题,在普通教师群体中推行起来阻碍重重,难以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二是由于一些不正确的导向,中小学开展的课题研究往往与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脱节,造成“教学归教学、研究归研究”的“两张皮”,课题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以外的额外负担,此类研究往往缺乏生命力。
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指导意义较弱。中小学教育科研除了要实现课题本身的预期目标外,还具有转变教师观念、促进专业发展的工作要求。在研究中获得的理论性知识,能够让教师获得认识上的提升、态度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熏陶,甚至能激发起不少教师改进自身教学行为的愿望和热情。然而根据后续的跟踪观察发现,大多数教师并未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应用经培训学来的“新知识”,实际上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培训前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要想破解以上难题,发挥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必须使教育科研过程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基层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结合教师“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普及并利用好小课题研究方式,构建一种适合教师开展的研究与工作方式。
(三)小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课题研究是伴随着教学反思、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兴起而被广大中小学校一线教师采用的研究方式,也有人称之为“微课题研究”“草根研究”等。其定义是: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和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学习借鉴,不断追问反思,并积极进行实践改进的研究行为。通俗地说,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若干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并能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教育科学研究。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等特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有助于促进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中小学小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应以改进实践为着眼点,让教师在学习和借鉴中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获得实践性知识,如此才能让小课题这一研究方式持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小课题研究用于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的优势
(一)适合一线教师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非常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的选题是教师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设定的目标是教师应该达到且能够达到的;研究成果的表达上除了书面报告,更重视教学的实际效益,采用教师熟悉的课例展示、沙龙、汇报分享会等表达方式。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小课题强调“草根性”,与日常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合而为一。通过各种活动,促使教师积极吸收、消化同行的教学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独具个性化的、有效益的课堂教学。另外,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周期就是一个教学周期(如单元、章节、季度、学期、学年等),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小课题研究的进展基本同步。
(二)能规范教师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程序和方法。这些规则能够帮助教师采用一种相对严谨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观点和行为进行反思、判断和选择,减少教师的低效或错误行为,进而引导教师走向正确而高效的行动方向。其优势具体表现在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超越仅依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或偶发的实践感悟层次,引导教师主动将认知层面的理性知识系统、快速地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提升到更高水平。
(三)有利于促进学习与交流
在以同伴为单位(如级组、科组、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组合作研究中,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训效果自然更佳(主要体现在学生更愿意学习,并注重学以致用)。例如在校本培训、学科教研、课例展示等活动中,教师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活动与小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所探讨的话题和内容也充满了研究的“味道”。多个小课题同时进行,互相借鉴,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关系,既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也能够以学校为依托,使小课题结题工作能够有序有效进行。此外,各学科教研员、各学校名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也能很好地激发和调动其他教师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选题申报、开展实施、评价验收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应以便捷、高效为原则,并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过程和特点结合起来进行组织管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从选题申报、开展实施到评价验收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制定方案、落实行动到提炼升华等操作要点。具体来说:开展专题式教研活动,对理论性知识进行梳理、充实、检验和修正;将理论性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为实践性知识,完成实践性知识的优化、升华与表达;落实行动,总结提炼,进入新一轮研究。这也是教师在从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推动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构建教师研究、学习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一)课题申报指引策略
在小课题研究的申报阶段,注意引导教师找准教学中的“真问题”,并辅之以一定的理论性知识培训,以作为前期铺垫。具体操作步骤是:编制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的小课题选题指南,引导教师科学选题;学校结合本校发展需要,帮助教师选定课题;引导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观察、反思、尝试和探索。有效的小课题选题指导,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条将研究从“内隐”走向“外显”、从“随意”走向“规范”、从“无序”走向“高效”的途径,从而使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得到释放、检验和修正的机会。
组织开展配套的专题式教研活动,如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联教研讨、卓越课堂、特色建设等。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如跟岗培训、远程培训、师徒结对、教师流动等。这些培训,一方面帮助教师充实与梳理了“理论性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将“理论性知识”应用于实践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在这个阶段,教师关于课题研究的一些“实践性知识”已初步成型,但还未达到熟练应用的水平。
(二)实践过程指导策略
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是教师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以及实践性知识建构和优化的重要过程。通过建立活动展示平台,把小课题研究工作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设计与批改、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等)结合起来,督促教师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开展教学实践,在行动中不断地应用、内化之前的理论储备,使之成为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具体操作是:将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工作无缝对接,关注学生,聚焦课堂,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建立以本土教研员、名师、督学为主体的科研指导专家库,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和督促作用,在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层面引领教师展开教育科研。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氛围,开展区级层次的论文评比、赛课、说课,让小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及时、充分的表达,让教师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走出研究误区,优化研究策略,使小课题研究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小课题评价验收策略
对小课题研究评价验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对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优化、升华和表达,并以外显的方式呈现出来。具体策略是:以教学实际成效、教师能力提升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文字、报告类成果(如书面的结题报告、案例集、作品集等)与实践、操作类活动展示(如展示课、座谈会、沙龙和研讨会)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榜样作用,注重积累,鼓励开展后续的深化研究。
在小课题研究的评价验收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倾向于运用展示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善于写书面的成果报告,即“能说、能做而不会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所掌握的实践性知识仍以比较隐性、零散的状态存在。这既不利于使研究成果指导教师以后的教学行为,也不利于研究成果本身的推广应用。因此,在小课题研究的评价验收中需要注重成果的提炼、升华,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实践性知识,让教师的工作更理性、更严谨,这也正是科研与日常教学以及一般培训所不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姚江峰,欧益生.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投入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2007,(9).
[3]徐洁.谈“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量化管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9).
[4]姜美玲.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0,(3).
[5]陈柏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回溯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6]刘胡权,张旭.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批判—生成”[J].当代教师教育,2014,(3):18-21.
[7]胡永红.小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4-5.
[8]陈欣,郭春芳,林颖韬.促进实践性知识创生的教师研修方式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92-97.
[9]巴春蕾,孔凡哲.实践性知识:教师知识研究中的夸张与限制——兼论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4,(1):51-55.
[10]郭淑岚,杨爱明.做实小课题研究促教师专业成长[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4,(11).
[11]程凤农.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2]余宏亮,陆芳芳.论说课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4-128.
[13]李华.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机制及建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17.
[14]赵晓伟.小课题搭建教师成长大舞台[N].中国教师报,2015-01-28(15).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