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2016-05-14 17:48李仁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万山红

李仁甫

授课时间:2014年9月4日下午第四节

【启动模式:朗读与议论】

师:拿到教材,大家有没有发现书薄薄的,但很好看?先看封面,左上角是什么?

生(齐):编钟。

师:对,战国编钟。音乐,穿过几千年悠悠传来,涤荡我们的心灵。再看封面下面部分,是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的是以后要学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再打开课本的目录,我们以后的大概十个星期时间要学习这样的几个专题——“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看到了么?

生(齐):看到了。

师:我们先来看“向青春举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就跟“青春”话题有关。题目大致是这样的——有人说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这是自欺欺人,没有什么是不朽的。高考作文命题并不神秘,原来考的就是我们高一入学时候学的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所以,课本可要学好了,是吧?

生(齐):是的。

师:这个专题的学习方式,编者也做了提示。看到了吧?是什么?

生(齐):活动体验。

师:什么活动?大家猜一猜?

(众沉默)

师:把课本打开到第三页看一看,看看什么方式?

生(齐):吟诵青春。

师:诵,就是朗诵,那什么是吟?“吟”跟“诵”那个境界更高啊?

生(齐):吟。

师:吟!啊,多好听啊!吟是有节奏地读出来,吟诵,就是我们不仅仅是有声音地朗读,还要有节奏地朗读。下面我们就一起吟诵青春。课前,大家对《沁园春·长沙》已经预习过两次了,我们也进行了检查。到现在为止,大家已经都会默写了,尽管个别字还不准确,但是都已经背得了。不过背诵和吟诵还不是一回事,吟诵要求有节奏、有声音地朗读出来。那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人准备挑一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吟诵。

(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既然是活动体验,大家就要充分地去体验。刚刚大家朗读得不是很热烈,不是很有激情。再给大家半分钟时间准备。

(生放声朗读)

师:好,时间到,谁先来吟诵青春,吟诵自己喜欢的句子?谁先来?

(一男生首先举手)

生1:是后面的,下阕的。

师:嗯,下阕的,开始读。

生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生齐鼓掌)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评价一下。

生2:慷慨激昂。

师:慷慨激昂,评价蛮高的,所以大家都鼓掌了。(面向男1)你读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慷慨豪迈之情洋溢在胸腔之内。

师:好,请坐!谁再来?(等待了一会儿)嗯,有请!

生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嗯,怎么样?自己觉得怎么啊?

(生鼓掌)

师:朗读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生3:就是觉得眼前浮现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

师:这个画面,你愿意表演出来吗?

生3:好的。

(生齐鼓掌)

师:可以到讲台这儿来吗?

(生3跑到讲台,生再鼓掌)

师:你现在就是青年毛泽东,你就站在湘江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你能不能通过眼神、动作把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

(生齐鼓掌。生3沉默)

师:眼神,还有这个头动,头怎么动?

生3:朝上和往下

师:好,你来试试。

(生3表演后,生齐鼓掌)

师:嗯,你刚刚说,朝上看、朝下看,其实就是“仰视”和“俯视”。一仰一俯,一上一下。好,你既然已经表演了,而且大家很肯定。那不妨再奖励你机会,让你多表演一些。

(生笑)

师:作者现在站在湘江边上,你看到了哪些图画?刚才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还有什么画面?

众: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能看到“万类”吗?这是总体概括。他能看到的画面还有哪些?在什么地方?

众:前面。

师:对,就是前面的几句。前面还写了哪些具体的画面?

男2:湘江北去。

师:湘江北去,嗯,这个是可以看到的。

男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师:嗯。你提到“看”这个字,我想提一个问题——“看”到的具体画面有哪些?当这个“看”字正式出现的时候,它实际上应该不应该包含上面的内容?

众:不应该。

师:那么这个“看”包含哪些画面?能不能一个一个地把它说出来?

众:万山红遍。

师:然后?

众:层林尽染。

师:还有么?

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还有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看”的内容进行总体概括,是不是?一个“看”字引起了下面的一系列的画面。那么“看”这个字,在诗词当中,我们称它是什么字?

(无人回答,都小声嘀咕)

师:叫“领字”或“领起字”。它领起了下面几个句子?

(有人说六句,有人说七句)

师:应该是“六加一”句,七句。(面对生3)这七句的画面,我能不能请你把它整个演示出来?你有表演的天赋,刚刚的仰视、俯视很不错!我来读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你可以“看”了。

生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边吟诵,边表演)

师:嗯,他扮演得最像的还是最初的那个“仰视、俯视”,那个头动得很准确。前面的那个“万山红遍”应该怎么看?还是停留在刚刚“鹰击长空”的视角上吗?“鹰”是小的,所以眼睛去看它的时候,应该是聚焦的。然后再看到水里的“鱼”,眼睛还是聚焦的。所以,在“鹰击长空”之前,眼睛要不要聚焦啊?

生(齐):不要。

师:前面“看万山红遍”,应该怎么看啊?

生(齐):到处看。

师:应该放开眼光,扫视吧。“万山”不是“一座山”啊,是无数的山。“看万山红遍”,视野开阔,好像万物都能看到,是吧?“万山红遍”,这个“红”是一大片吧,“红遍”,哪一个字很传神啊?

生(齐):“遍”。

师:一片红,江山一片红,“万山红遍”,所以目光要放开来。然后“层林尽染”,目光依然是要散开来的,山上的树林是一层一层的。“尽染”,哪一个字很传神?

(有人说“尽”,有人说“染”)

师:“染”好,“尽”也很好,说明染的程度怎么样啊?

生(齐):深,广。

师:“染”的程度怎么样?很深吧,到处像是染过了一样,什么颜色啊?

生(齐):红色。

师:秋天,霜打后,有一种树,容易变红,那是什么树?

生(齐):枫树。

师:枫树,枫林。停车坐爱——

生(齐):枫林晚。

师:霜叶红于——

生(齐):二月花。

师:“枫林”,“红于二月花”,是红色的。那你(面对生3)能不能再表演一下,面对“万山”,把这七个句子再表现一下,包括眼神、手势、头的转动,大家来看看他有没有进入角色。

(生3表演后回到座位上,生齐鼓掌)

师:刚才,他的视角调整非常好。“看万山红遍”的时候,他的头扬了一下,然后“漫江碧透”的时候,他的头呢,又低了一下,那么他为什么要调整这样的视角呢?你说,为什么?

生4:因为江在地上。

师:江在地上,在什么地上?“万山”,高于江面的那个群山。“层林”,也是在山上吧,所以这个时候他调整了一下,视角就有了层次,上、下。另外,这个山上的水,从距离的来讲,哪个近,哪个远?山远……

生:水近。

师:所以,江是近的吧,江就在眼前,江的远处就是山,对不对?

生4:嗯。

师:好,请坐。那么,大家有没有看到这幅画面的一个构图?“漫江碧透”,是水面,所以要平视,所以头要从看高处边城看低处,但是也不能低的太过,俯视,仰视。然后“漫江碧透”,这里哪一个字用的好啊?

生(齐):透。

师:透。“碧”是什么颜色啊?

生(齐):绿色。

师:哦,绿色。“碧透”,“透”,是如此的碧绿。大家发现,如果要把这个图画出来的话,色彩怎么样?

生(齐):鲜艳。

师:很鲜艳,怎么看到它鲜艳的啊?

生(齐):“红遍”“碧透”。

师:哦,红的和绿的,进行了对比。刚才是“层林尽染”,现在是“漫江碧透”,红绿相映,相映成趣。“百舸争流”,“百舸”,船多不多啊?

生(齐):多。

师:这里哪一个字用的好啊?

生(齐):争。

师:争,竞争。我请同学们综合起来把这个句子来欣赏一下。刚才这位同学(面对生3),已经向我们表演了一下,大家现在看看,画面很美,那么“美”在何处?来,请你把刚才分析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5:先看远处的山,万山,然后到山上的树,层林。然后呢,看到江中的船,争先恐后的行驶,然后一转眼看到了天上的鹰,然后呢,低下头来看到了水里的鱼。

师:还可以更概括一点。

(又请一位同学)

生6:由远及近。

师:哦,由远及近。还有呢?

女4:由高到低。

师:由高到低,由上到下。还有没有啦?

女6:没有了。

师:好,请坐。谁来补充?也用四个字,有节奏,好听一点,谁来说一说。

(举手)

生7:红绿相衬。

师:嗯。还有没有啦?你请坐,谁再来说一说?

(举手)

生8:动静结合。

师:动静结合,怎么看出来的啊?

生8:“百舸争流”是动态,“万山”“层林”是静态的。

师:说的对不对?对的呀。你看红遍群山、层林是不动的,静态的。然后呢,“百舸争流”,一下子动起来,那么下面的画面是什么?

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刚才有一个动词“争”,这里的动词是什么?

众:击。

师:击,还有呢?

众:翔。

师:你看这个“击”,肯定有力量。“翔”这个词通常用于什么对象?

众:鸟。

师:现在是写“鱼翔”,词人把这个特点移到鱼的身上,说明鱼怎么样?

众:游得快。

师:鱼自由自在,毫无阻碍,是不是?所以作者最后来了一个总结,万类霜天竞——

众:自由。

师:那么这所有的画面组成起来,具有什么特征?你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写山,写水,写江水上的船,写天空中的雄鹰,写水里的鱼,概括起来,都有什么特点?来,你说。

生9:生机勃勃。

师:怎么看出来的啊?作者有没有点出来?

生(齐):竞自由。

师:很好,请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读一下,体味画面之美。

生(齐):“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师:下面,我们继续吟诵青春。好,谁再来?

生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师:你为什么选这一句来吟诵?

生10:这一句是作者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因为当时的他们,大好的青春还在,诗人心中想着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平凡的大事。

师:这首诗是写的什么时候?

生10:1925年。

师:嗯,写于1925年。那么诗中的这些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写的是什么内容?写的是他在湘江边上回忆过去的生活,过去读书时的场景,也就是跟你们这个年龄一样大时的场景。这个场景,其实也有一个字,把它领起,哪个字啊?

生(齐):“忆”。

师:跟上文的哪个字一样?

生(齐):“看”。

师:那么“忆”这个字引起了下文的多少句?

生(齐):十一句。

师:十一句,就到管最后了。想一想,到底多少句?那么最后一句,好像有另一个词来领起,哪一个字啊?

生(齐):“记”。

师:既然有了一个“记”了,说明前面的“忆”的内容和它一样不一样?

生(齐):不一样。

师:“忆”引起了多少句?

生(齐):八句。

师:这就准确了。这八句你很喜欢,你能不能跟同学们解释一下,当年的这些同学们,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10:具有爱国情怀。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10:“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嗯,这是第一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

生10:“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就是淡泊名利,就是蔑视达官贵族。

师:嗯。你能不能再说说,他们这班人还有什么特点?

(生10思索、沉默)

师:好,你先坐下去,再想一想。有没有人来补充?好,你来。

生1:“指点江山”,用自己写的文章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然后对天下负责。

师: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用笔,用文章,用言论来号召天下——你有补充吗?其他人有补充的吗?他们这些人,这班同学还有什么特点?抱负有了,责任有了,还有什么特点,要抓住一些句子来看一看。

生10:“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说明这帮年轻人比较有才华。

师:嗯,报国要有才。前面还有一句话,点得更清楚。

生(齐):“风华正茂”。

师:“风华”是什么意思?风采和才华。这表明当年的那帮同学有才华,有担当,有抱负,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生(齐):是。

师:你再来朗读一下,把你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10朗读“恰同学少年……万户侯”后,众鼓掌)

师:请大家继续吟诵青春。

生11:我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每读一遍,我的心胸就开阔一次。

师:你能顺便说说“谁主沉浮?”

生11:毛泽东。

师:大家看看对不对。

生12:除了毛泽东,还有“同学少年”。

师:哦,原来是当时的一帮同学、一代有才华、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年人立志以后“主沉浮”。从上下阕的内在关系来看,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给出了答案。下面,请继续吟诵青春。

生13:我特别喜欢词的最后句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吟诵后,生鼓掌)

师:为什么特别喜欢?

生13:“击”字用得好,显示出与风浪搏击的力量,如果是“游”,就失去了力度。还有,击水时激起的波浪,竟然使飞舟停滞着,这种夸张更突出“击水”的气势。

师:欣赏得太到位了!我也很喜欢最后的三句。设想一下,没有最后三句,下阕就会是什么结果?

生13:整个下阕就显得直白,而安排了这三句,就显得形象、含蓄。

师:是的,形象、含蓄。对上阕提出的问题“谁主沉浮”的回答,既有直白的回答,也有含蓄的回答。特别是在文本的最后,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我们写文章也要讲究结尾含蓄。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实际生活,也选取一个典型的画面或镜头,来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众议)

师: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做21世纪的主人”“做时代的弄潮儿”吗?这实际上就是“主沉浮”的问题。为了使大家有一个写作的标准,我们定位为仿写。写三句,也以“曾记否”开头,然后仿写两句,总字数不变。

(生仿写)

师:写好了吧。下面我任意抽取两位同学的仿写答案来交流交流。

(两个同学分别抄在黑板上后)

师:先看第一位同学写的:“曾记否,到岱宗攀岩,气势磅礴?”岱宗指什么?

生(齐):泰山。

师:“攀岩”如同“击水”,这个镜头很生动,很典型,写出了青年人的时尚和活力。惟一的遗憾是,不押韵。谁帮他修改一下?

生14:精神抖擞。

师:反应很快,这就押韵了,也写出了攀岩时的气势。再看第二位同学写的:“曾记否,登山顶眺望,手拨浮云。”写登顶眺望,特别是“手拨浮云”,反应了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不过也不押韵。怎么修改?(见大家没有反应后)能否这样修改:“曾记否,张手拨浮云,眺望山头?”

(生齐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仿写,从内容上来看,都很不错。其实,能够体现当代青年人朝气和活力的典型镜头,还有很多,比如“曾记否,高歌一曲,放声在层楼?”“曾记否,到操场赛跑,拔得头筹?”“曾记否,诗歌朗诵赛,独占鳌头?”怎么样?

生(齐):好(鼓掌)。

师:献丑了!刚才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场景或镜头,这些场景或镜头也能够形象、含蓄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最后,请单学号的同学吟诵上阕的最后三句,请双学号的同学吟诵下阕的最后三句。

(吟诵后下课)

(记录整理:季通宙 南京师大实习生)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万山红
鹰击长空
徐境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看万山红遍》汉字艺术
鹰击长空
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拍一叶知秋 摄万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