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语言之美的课堂习得

2016-05-14 04:31马治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过秦论贾谊篇文章

马治和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用一支雄健有力的笔,将秦朝之过描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成就了千载不朽之名文——《过秦论》,这篇文章一直以来都为当政者及文人学士所重视,不仅因其内容的深刻博大,更因其语言的雄壮有力。若是深究《过秦论》文本,再比照传统文章创作理论,可以发现,《过秦论》的有些语言运用是不符合通常的行文规范的,甚至有故意对抗理论的痕迹,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对抗,让《过秦论》的语言显得不流时俗甚至奇谲异常。教师如果能够使学生发现其中的妙处,学生定能深得文章创作三味,利于其后续的古文学习与作文。

为了帮助学生明了《过秦论》一文的语言特色,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朗读的办法整体感受此文在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具体做法是,选择《过秦论》里面的某一段落,把这个段落翻译为现代汉语,使学生能够两相对比,初步了解现代汉语同文言文之间存在的区别,从而直观感受到文言文魅力所在。同时,让学生大胆提出基于自身领悟的独特看法。朗读与对比可以分成三次进行:

一、初次朗读感受重复美

重复美是《过秦论》最突出的特色。历来文章均讲究简练干脆,把重复视为作文创作的禁忌。但是贾谊却在这里反其道而从之,偏偏反复用笔,一意多写,却达到了简练笔法所不易产生的震撼效果。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其三: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在上面的几个例子里面,“宇内”“四海”“八荒”“山河”“二周”“六合”等等词汇,全部都和“天下”意义相同,每句话里面,只要一次说明,便能够使读者明白其意,而作者反复用之。同样,例一里面的“席卷”“包举”“囊括”几词,例二里面的“宰割”“分裂”几词,例三里面的“振”“吞”“履”“执”等几个词语在意义上也接近,均有“暴虐统治”的含义。若是用传统理论的简练标准加以描述,一句话就能说完的事情,作者却反复渲染,恣意重复,这种重复竟然不使人产生累赘繁杂之感,而是产生了语气上的江河奔流之效,音节铿锵、意境幽深,使读者在这种“重而不复”的语言境界之中领悟到作者那种关怀国事的思想,领悟到秦孝公的雄心壮志、惠文、武、昭襄几代荡尽群雄的宏大气势,更能切身体会出千古一帝始皇帝统一天下以后睥睨四海、唯我独尊的倨傲,特别是其焚百家言、隳毁名城、遍杀豪杰的残酷。行文到这里,已经不用作者再做过多的说明,读者已经可以直接明白:“仁义不施”所带来的恶劣后果。

二、再次朗读感受繁密美

这篇文章的繁密之美也是特别值得称道之处。通常来讲,我们说某篇文章成功,常常因为其文字洗练,同理就将繁密和琐碎看作是拖沓之病。但是周先慎先生讲过:在艺术上,利用繁笔,其实是和通常意义上的啰嗦是有区别的。贾谊在其所著《过秦论》里面,所应用的“繁笔”功夫,很明确地说明了“繁”并非全是一种“病”,而有时也可以成为一种美。比如下面这段描述: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在这一大段文字描写里面,作者贾谊借助了汉赋的铺排张扬形式,使得繁密的写法成为吸引读者进入文章境界的一种良好手段。“论”这种文体本义在于“借古喻今,借史讥时”,如果依照一般理论来讲,只要把上面一大段里面的首句和尾句相联,结为一体,就完全可以使九国之师合纵攻秦的历史得到展现。而在文章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却使简笔化为繁笔,并且竭尽重复渲染之能事,分别详细说明了贤君、谋臣、武将以及外交使臣的具体姓名,还有其各自所具有的特殊才能等。这种写法,一方面明确了史实,使文章的可信度大幅度增强,同时也是一种气势上的渲染,让读者明白天下诸侯共同对抗暴秦的强大阵容。读者阅至此处,已经能够感受到秦国的无比强大,可谓成功的反面烘托策略。

三、三次朗读感受瘦劲美

学生经过两次朗读,能够体会到《过秦论》在重复与繁密上的特点,而再继续深读,则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若讲到“重复”和“繁密”,则可以称其是肥硕和丰腴,但是本文在肥硕和丰腴之外,还有用语造句的简约之处,简约与瘦劲到何种程度呢?作为一篇成功的文章,当然绝非干瘪寡淡,而是呈现出瘦中显劲、瘦中显力的特色。按照刘勰《文心雕龙》里面的话来讲,即“句无可削”且“字无可减”,比如下面这些句子:其一——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其二——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等等。在第一个例子里面,指出秦孝公能够扼守重关、拥据沃土,显着墨不多,但是明白显现出其有窥伺天下之意,志不在小。而作者只用了简单的一“据”字、一“拥”字,轻描淡写的两个字,使得境界完全呈现,可谓用笔极为老到。而在第二个例子里面,“俯”字和“委”字的应用,则极恰当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境,即九国之师与六国之士虽然家国灭亡,却没有恢复办法,只能委曲求全。可是,全文的主旨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施暴政,最后导致民心丧失,陈涉首先发难于大泽乡,天下云集附应,例三里面只用了“斩”和“揭”简单两个字,却能够将众多深受秦政之苦的百姓描绘得有声有色,其忍无可忍可态、奋起反抗之形维妙维肖地现于纸上。由对这些例子的关注,学生可以发现,将“瘦笔”用好,使之同重笔、繁笔相结合,不仅起到了良好的意境传达效果,同时也让物象神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为主要的是,读者利用这些简洁有力的文字,产生了足够多的空间想象。

在古典文学阅读与引导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所谓的“教”字实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可学习的内容;其二是使学生成功地发现可学之处。这里有四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即“努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提供”——强调课堂环节的顺畅;“可学习”——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相衔接;“成功”——强调学生由知识接受到能力习得的转变。对于《过秦论》这篇文章来说,其语言的特色,在这四个关键词中都能有所体现,可谓是一篇经典的指导性文章。

[作者通联: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过秦论贾谊篇文章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漫画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怀才不遇的贾谊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另一只眼睛看“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