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才权
[摘 要]研究认为,对学习高度紧张的高中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要以体育学科的学业考核为强制,以采取趣味性的教法为引导。通过体育兴趣培养与良好体育习惯培养,使学生形成稳定、发展与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体育 体育意识 有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5
高中生作为身心成年或接近成年的特殊成长群体,其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与培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职业学习与职业成长。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高中体育处于相对弱化甚至影子化的学科地位,不仅不利于高中生健康体质的保持和提升,更阻碍了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本文以新课标的实施为契机,研究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路径、实效性与方法。
一、新课标下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路径
1.体育兴趣培养
体育兴趣作为终身体育意识中最为积极与活跃的主观因素,是首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娱乐与日常活动实际,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路径有两种。第一,运用体育课契机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性体育项目活动。教师在适当的课堂环节,组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能使学生在兴趣的施展与娱乐中释放身心压力,并深化对兴趣体育项目的认知。例如在篮球课或足球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十分钟或五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NBA或世界杯的精彩进球等,以竞技和赛场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第二,运用高中生追星的心理强化培养他们对相关体育项目的兴趣。科学地运用高中生追星的心理,或直接以他们所崇拜的某个体育明星为榜样,或以他们喜欢的某个演艺明星或歌手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学习相关的体育项目。例如针对喜欢歌手孙楠的学生,可以孙楠所喜欢的足球项目为切入口,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喜欢足球或开展足球运动等。
2.体育习惯培养
造成各学段学生整体体质下滑的关键成因之一,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甚至没有体育习惯。结合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亟待加强两类体育习惯。一是正常体育课堂时段的体育习惯。尽管高中学生在体育课上课时,也能按照课程表的安排走出教室或参加相关的活动,但出于对高考与未来人生的考虑,他们依然存在着较强的被动甚至逆反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和课堂活动中。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培养他们“既来之则安之”的投入态度,与“我运动我快乐”的身心互动的理性认知,对他们课堂上专注体育学习和运动具有积极的驱动作用。二是常规活动的体育习惯。以早操、课间操与下午的课外活动为主的体育习惯,使高中生能从提升精神、优化机能与恢复激情的视角,切实地体验与认知到体育习惯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其中,早操和课间操可以全面地活动筋骨,课外活动可以自由地发挥兴趣和体育才华,使学生在对体育积极的情感积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持续的体育习惯。
二、新课标下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
1.制度强制性方法
正在实施且具有操作性的培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学业考核强制办法。通过体育学科的期中、期末与结业考试,让高中生为了适应学科毕业与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加强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进而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从现行的考核制度看,不仅要求体育教师严格执行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补考制,针对那些不喜欢运动或体质、技能不达标的学生,坚决予以毕业资格一票否决,使全体学生都认识到体育对其未来的刚性影响。二是学校纪律强制办法。主要从学生上课的考勤、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来考查,对于那些逃课、旷课、经常迟到或早退、上课期间偷懒耍滑的学生,采取计入个人档案的纪律处分或团组织纪律处分等,让他们从个人未来的各方面发展考虑,认识到认真开展体育学习和切实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2.趣味引导性方法
提高高中体育课的趣味性,是激发高中生内在认知度与创造性的基础心理动因。值得参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开展学生兴趣较高的内容教学。学校或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的创造性,在确保基本教学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或创新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学生比较喜欢各种综艺节目的实际,教师可以选择某些节目中的体能游戏,使学生在快乐、投入中得到体能锻炼、机能优化与精神压力释放。二是运用学生喜欢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教师要把室外课与室内课、体能课与艺术课、技能课与游戏课、特长课与常识课等形式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打造立体、交互的课堂,既开拓学生体育视野,也让他们在课堂中尽情释放自己。
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关系到他们未来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础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细致工作,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与不断进步的积极体验中,逐渐形成个人的良好体育习惯。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