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仪美
[摘要]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想之一。分工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分工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存在形式,分工决定并且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分工的基础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社会分工既促进了人的发展,也制约了人的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应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实现分工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分工现象早在古代就引起思想家们的注意,在2400多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当中就有独到的见解:“劳动分工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而是一种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实际上表现为劳动的交换”。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并未作出科学的阐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研究社会分工的思想,指出“考察分工与交换是很有意思的”,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异化劳动理论,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一部划时代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标志,其中分工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这部著作中,不仅解决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理论难题,而且还阐述了分工的产生与历史演进、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思想、分工与阶级、国家的思想以及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二、《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从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历程,对于社会分工理论的论述较为全面深刻,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分工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形态》中分工理论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在《形态》中,首先他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产入手,他指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马克思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民族的分工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为止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这句话表明了分工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形态》中还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也就是说这时候所谓的真正的分工还是比较低级形式的分工,是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开始的,有些人从事精神劳动却可以同时从事物质劳动,而从事物质劳动的却无法同时从事精神劳动,这样的分工也就促使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是从分工的发展阶段性来看的,由此可见,生产力对分工起着决定的作用,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分工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在《形态》中,分工理论对于分工与生产关系的论述也是十分详尽的,分工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存在的形式,马克思认为分工决定并且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从所有制来看,分工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个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分工导致的所有制的变化,由于分工的不同将历史阶段划分为五种所有制形态,即社会形态的演进,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它与不发达的生产阶段相对应篇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它与分工比较发达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篇三种是封建所有制,它与不太发达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篇四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重点论述了这一阶段,它与普遍发达的生产阶段相适应,这一阶段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对分工的影响尤为明显,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将消灭,随即会走向最后一种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所有制,它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发展水平,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生产关系结构来看,分工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上,它制约着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分工产生了私有制,造成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有权对另一部分人进行支配和剥削,便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分工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由此可见,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着分工的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分工又决定了生产关系,分工既具有生产力的属性,也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它是连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和纽带。
(二)《形态》中分工理论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首次提出阶级、国家的形成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阶级和国家产出的根源以及消灭阶级的途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共同享受劳动成果,不会有私有观念的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导致阶级内部私人矛盾之争便产生了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分工范围内,私人关系必然地、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阶级关系,并作为这样的关系固定下来④。也就是说,分工使生产活动由不同的人来承担,单个人的利益和共同利益发生冲突,社会就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的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会出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一个局面,所以,阶级是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分工理论与国家的产生来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提到,“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与实际利益(无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来对特殊利益进行干涉和约束,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共同体的形式”。“虚幻共同体”就是指国家的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尤其在各阶级利益基础上发生的矛盾,国家用统治阶级的特权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镇压和干涉,另一方面,把本阶级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它不能从根本上代表普遍人的利益,所以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是不真实的。
总的来说,阶级和国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想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务必要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形态》中分工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社会分工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既促进了人的发展,也制约了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分工.另一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发展分工”目。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消灭分工和发展分工是相互矛盾的。首先,社会分工促进了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篇一,从某一领域来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为凭个体的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是无法涉及到很宽泛的领域的,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划分出个体的专业范围,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不仅能使个体能学到专业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劳动效率篇二,从整个社会来说,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数的个体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整合为一个社会整体,社会分工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调整了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整个人类的发展。
其次,社会分工也制约了人的发展,如上所述,分工促进人们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畸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片面发展为代价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分工的缺点,在分工的情况下,工人只是附属物”目。他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的。第一,社会分工造成人的劳动片面化、单一性和固定化,在《形态》中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以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也就是说,因为劳动者是处于狭小的领域范围,每个人的劳动都是受限制和固定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劳动就是谋生的手段,到了资本主义阶段,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劳动还是局限于简单的重复的机械活动当中,这样的后果是造成劳动者身体和智力的畸形,即使人类发展到今天,劳动也还是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职业划分的越来越细,分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然后它把劳动者的需要仅仅降低为生存的需要;第二,分工不仅使人类劳动异化,而且导致人们之间关系的异化,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必然产生私有制,人们就进入对抗的社会关系中,社会不可避免地划分为阶级,国家随即出现,在这种对抗性和强制性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只有消灭旧式分工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只有采取消灭旧式强制性的分工方式,因为旧式的分工使劳动者局限于某种劳动形式而不能自由去职业,不能发挥自己的爱好和天赋,人们的个性和能力也得不到发展,私有制和异化劳动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有消灭旧式的社会分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上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形态》中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分工与阶级、国家的关系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这三大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给当代带来的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了其主要思想,也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现实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和对共产主义的深入理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分工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和分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致,反过来说,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之前说的分工是旧式的分工,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所以会产生劳动异化、社会矛盾激化等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发展水平,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形态》中是这样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生产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就是说消灭旧式分工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我国现在还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分工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在资源配置上呈现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和体力的差别,我们现在的初级阶段虽然说消除了对抗性的社会关系,但仍然保留着旧式分工的痕迹,因为职业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们无法根据自己的职业爱好去自由选择职业,还带有强迫性的特征,生产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很多发展的契机,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分工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拥有更多的财富,才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社会分工的全面发展。
(二)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实现分工的和谐发展
社会分工是人和人之间的结合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异化为人必须服从的关系,体现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产品的占有和支配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制约着社会关系,各个行业不同的个体都通过社会分工纳入到社会体系当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分工较简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非公经济得到肯定,随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我国基本实现了“全体人民各尽所能”的社会分工状态,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对抗性,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还是比较低的,而且由于非公经济的存在,社会劳动还是具有谋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各个阶层存在收入的差距,特别是体脑、工农、城乡等社会分工之间的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分工仍然保留着旧式分工的痕迹,马克思说过,“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痕迹”。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而调整、改善生产关系是分工和谐发展的重要实现条件。
(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提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在旧式分工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束缚,在未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现阶段是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工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工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而且社会分工只存在于人民内部之间,不会产生阶级的冲突,所以只有以社会分工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社会的各类矛盾,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改善各种社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最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目标和宗旨。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来看,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构建与分工理论不可分离;从现实方面来看,对于我国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改善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寓于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