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激活语文课堂

2016-05-14 14:00朱仁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问题情境阅读教学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引领课堂,以“主问题”的形式,合理设置“支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努力创优对话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探究欲;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互动和交流,实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升师生的精神品质,是语文课堂活力之所在。

【关键词】 阅读教学;问题情境;互动对话;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28-02

【作者简介】朱仁标,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宜兴,214206)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教科研带头人。

语文课堂有效对话是以师生的人格平等为前提,以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以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个性张扬和精神交往为主要过程,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共享,完成精神相遇的活动过程。有效对话对激活课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导向,引领生本对话

文本是生本对话的主体。要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学生自我构建的良好场所,就要让文本更好地走向学生,与学生形成“我”“你”关系,开展平等对话。文本又与生活密不可分,无论什么样的文本,其根源始终是生活,其归宿也依然是生活。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之上,进而加深并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离开了生活,生本对话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肖邦故园》一文将肖邦的生平、肖邦的创作和肖邦故乡的描写有机穿插,既有肖邦自己的心声,也有作者对肖邦作品的阐释,内容丰富多彩。那么,透过这些表象,文本最终要表达什么呢?在教学时,我以这样的问题作为导向:肖邦已经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至今还在世界乐坛上被众多顶尖音乐家演奏,自1927年起,每隔5年在华沙举行一次的“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不少流行音乐尽管风靡一时,可不久就会被人遗忘,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否结合肖邦音乐的精神实质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体会肖邦家园四季之美的基础上深入“内核”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各个“点”和文本的核心精神之间建立起关联。

以“主问题”的形式,设置合理的支架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这种方法既简单可行又科学高效,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学,更乐于学。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更好的全局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泽厚先生认为:“拿到一本书,不必逐字逐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东西,获得整体印象。”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说:“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进不了文学世界的。”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本在“点”上不管如何精彩,最终总要落脚和服务于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上。从课堂效率看,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往往会使文本丧失活力和魅力。

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潘洗尘的诗歌《六月,我们看海去》时,我摒弃琐碎的讲解和条分缕析,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抓住“看海”这一重点来揣摩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看似简单的“放手”,却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学生针对文本通过由表及里的思考,比较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意味,体会到“看海”代表一种愿望、追求,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对未来的热烈憧憬,是满怀信心的积极争取。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进行诵读指导,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反因简单而彰显生机,因对话而平添活力。

二、创优情境,丰富师生交流

情境在这里指特定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师生对话场合。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被激活,进而成为能力培养的有效资源。好的情境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产生交往的强烈愿望。师生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传统的悲秋诗很不一样,全文洋溢着自由奋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凌云之气。对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教学时如果教师笼统地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就不免失之于疏浅。我在教学时,将青年毛泽东在深秋时独立在湘江橘子洲头的画面加以渲染,辅以自由朗读、录音导读、师生配音朗诵、学生自主体会等环节,然后让学生勾画人物的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通过优化特定情境激发起来的探究欲,自然地让学生将局部的理解与整体的把握勾连起来,起到了深化感悟的效果。

师生对话中,教师的高明之处往往在于从看似不疑处发现新疑,于豁然开朗处又现峰回路转,激起新的波澜,引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有时,教师通过展示、创设不和谐的情境、设置悬念等形式,以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奇性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更深与更高处。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贝尔曼“怎样画”常春藤叶,以此来感受其画技之高和人性之美。此举不是一般性地复原“画”技之高超,而是引导学生关注特定环境中的不和谐,以此丰富主人公的形象。当教师引导学生站在贝尔曼的角度,细细体会典型环境中人物特定的行为,体验贝尔曼用生命与风雨作殊死的搏斗,而不是着眼于贝尔曼一笔一画的细节,那么,这种惊奇性所引发的情感的震撼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同样,于漪老师在对该文本的解读中还曾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为什么不是苏艾,苏艾有完成这一片藤叶的可能吗?这是一个极富思辨色彩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以及对它的探究,源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它跨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与“美好人性”的赞语,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理性思辨的空间,对激发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多向互动,促进合作共享

对话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形式。学生之间由于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学生之间优势互补、促进学习和提升能力的重要资源。通过生生对话,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对话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生生对话更容易达到思维同步、认知共振、情感共鸣、精神交融的效果。学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和交流能真正促使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有利于增强探究欲望、培养创造能力。

碰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组织辩论,使教室成为辩论场;学习戏剧时,撷选一些片段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教室成为演出的舞台;学习诗歌时,让学生举行赛诗会,使教室成为赛诗的会场等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空和互动的机会,并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对话中进行生成,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有效对话最关注的是个体意义的生成,它的根本目的是在表达与理解中分享各自话语的意义并形成“共同意义”。阅读教学是充满灵性、渗透心灵的活动,它在建构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联系,共同促进。要以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为诱因,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状态、精神建构的思索,从而激发对社会、对生活的美好感情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问题情境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