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技术解构下的还原与透视

2016-05-14 02:06蔡钦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课

【摘 要】微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而是在其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新样态。它通常只讲授一两个重点知识,一课时间为七八分钟。在制作和分析微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短、小、精的特点,在准备、磨课、录制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教学框架,填充应用,激发互动热情,做好音频同步。

【关键词】 微课;技术解构;“鱼的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55-02

【作者简介】蔡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江苏南通,226300)教师,一级教师。

“微课”是大家近年来开始接触的新名词,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我国广大中小学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课”热潮。微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而是在其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新样态。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学生一般要学完教材一个小节的内容,而微课通常只讲授一两个重点知识,时间约七八分钟。虽然时间很短,知识点很少,但一节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其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所以,做一节微课实际上比上一堂课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准备时间。笔者于2015年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布置的8个微课任务,在制作和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其短、小、精的特点,当然,在准备、磨课、录制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生物课“鱼的主要特征”为例,从具体操作层面谈谈微课的制作经验。

一、确定微课主题,构建微课框架

一般而言,微课的主题都是某个知识点。在确定主题之后,最关键的就是结构化设计,也就是形成一节微课的逻辑框架。不管微课主题所对应的教材内容是翔实的还是贫乏的,构建微课的框架都尤为重要。框架建好了,条理才可能清晰,进而有效缩短制作时间。反之,如果框架都没有,直接收集材料去一页页地做,就有点“盲人摸象”,摸到哪里算哪里,知识点就很容易混淆不清,最后还要回头花大力气去梳理,得不偿失。有的知识点在教材上内容翔实,比如笔者这次录制的课题“鱼的主要特征”,教材的内容就很丰富,以鱼的生活环境、鱼的外形、鱼的运动、鱼的呼吸这些知识点为条块,微课框架很快就构建好了,而且清晰明朗。稍难一些的是,一些教材上内容只有一两句话的,而也要做成8分钟,怎么办?其实,这也不用怕,教师可以围绕所选内容,上“学科资源库”或者其他网站查找相关知识加以填补,当然,所填补的知识必须与课题紧紧相扣。

框架产生之后,还可以构建“二次框架”,就是在某个知识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地呈现知识。比如,我们建立“鱼的外形”这一框架时,先建一级标题,然后再建二级标题,如体色、体形、侧线、鳞片等,并用不同的字体和不同颜色来区分。

二、收集辅助资料,精心填充素材

收集资料要有针对性,根据需要,寻找一些能切实说明问题的视频、动画或者图片加以裁剪,留下最能说明知识内容的片段。这些片段,通常具有新颖性、科学性、权威性和示范性。资料的重要价值在于活化抽象的知识或结论,在贴合学生心理的前提下,给他们的学习多找到一个参照或比对。很多教师以为可以拿着现成的微课上课,仅仅将之视作一种“视频”而已,其实不然。微课还具有一定的“在地性”,即所搜集、呈现的资料最好与当地的生活实际相符合,学生一见,易产生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学习兴趣也会被点燃。如“鱼的生活环境”,用到的视频就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鲫鱼为例来说明的,这样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认知去学习,能举一反三,进而更为深刻地了解各种鱼类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切不可把一段现成的视频整体照搬,这样不仅会使一些无关的画面占用大量时间,还会因为同一视频的长时间“滞留”使学生走神。选视频、图片很关键,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如“鱼的运动”这一视频,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但是简明扼要地说明知识的比较少,需要我们精选。选到合适的视频后,还要对视频进行剪切,将无关的剪掉,再将有用的进行合成,最后恰当地用在微课中。

当收集、处理完辅佐资料后,就要填充到相应的位置。摆放的位置,出现的方式,占用的时长……这些要素都很重要。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好PPT中“自定义动画”这一功能,画面不能长时间静止在一张图或者一段文字上,要不断有些动态的变化。在画面的排列次序上要注意逻辑,选择最容易让人理解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素材之间多穿插交织。例如,在解决“鲫鱼为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时,通过多张图片轮流出现,配以恰当的气泡文字辅助,再加以生动的解说,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充分吸引,也能更为容易地了解并说出鲫鱼为适应水中生活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总之,素材的展示要摆脱机械、死板的僵化思维,而应更为科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人性(符合人的实际需要)和灵活(符合人的审美特征)。

三、美化讲述语言,激发互动热情

微课的“微”不仅仅表现在时长和内容上,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必有三个“精”:一是精确,内容科学准确,数据翔实,让人一听即懂;二是精练,字字珠玑,句句“干货”,绝不拖泥带水,混沌随意;三是精彩,要让人听明白后,有学习的欲望,达到“坐而论,不如起而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效果。并且,也要适度兼顾艺术性,让学生爱听,不仅仅有知识上的收获,还觉得有趣、有味,不会产生枯燥感和精神疲劳。尤其忌讳教师从头讲到尾,相反,应当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等环节。

比如,在本节微课中,笔者在呈现完“鱼鳍的协调作用”的时候说:“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设计实验来探究每个鳍的功能,你愿意探究一下吗?”这样的表达,会让学生觉得比较亲切,更容易激起探究的热情。另外,在讲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可以提出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或是冷静思考,或是小组讨论,或是查找资料,再去小结,这会让学生对微课视频看得更仔细,同时肯动脑筋,更加乐意自主探索。

四、充分熟悉内容,注意音频同步

录微课是个完整的过程,讲究一气呵成,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熟悉。在录前,教师要多试讲几遍,这样才不至于在真正录的时候出差错。有的教师错一个地方就重新录,这样来来回回要录好多遍,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热情。有的教师选择将视频出差错的地方进行后期处理,此种方法对一两处的差错还行,但如果多了,就会影响视频的连贯性,所以,在录前充分准备好也是关键。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讲的内容要和视频呈现的内容同步。如在讲“鱼儿离开水能生活吗”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单靠播放一个视频就结束,视频中的原声有些并不合适,所以笔者关掉了视频中的原声,在录前充分熟悉了视频的内容,并设计好了语言,录的时候精确地把控,注意节奏感,确保音频同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微课虽以“微”著称,但其中的千变万化,却是要用手去感知,用脑去学习,用心去感悟的。微课虽属于一种教育技术,但其足以改变甚至颠覆一个旧有的教育教学的生态。它不是简单的“视频录制”,或是升级版的“课件制作”,而是一种全新的师生交流信息的渠道和平台。这种独立性和交互性,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如“微信”在2015年重新定义了“新媒体”一样,“微课”也在重新定义着“新课堂”。当我们在抱残守缺地对旧课堂念兹在兹的时候,微课却悄悄地来到了身边,它用新技术的理念和方式告诉我们:一个崭新的教学时代已经到来。

猜你喜欢
微课
数学习题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微课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基于微课的构建与应用的初中数学教学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