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6-05-14 19:35杨红彬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5期
关键词:队员

杨红彬

采访牛书安,是从一个笑话开始的。

2004年12月1日,牛书安带领队员们奔赴四川省阿坝州俄日河流域勘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如期完成了勘察任务。临行前,当地老乡拉着他们喝庆功酒。那一次,酒量一向惊人的牛书安平生第一回喝了个烂醉如泥,被大伙抬进了帐篷……

如今,再聊起当年的那件“糗事”,早已滴酒不沾的牛书安仍然亢奋不已。他说:“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还要喝醉。”

光阴如梭,岁月如沙。对于从事水电地质事业30多年的牛书安来说,每一次野外勘察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胜利怎不值得庆贺呢?

“地质人就该行走在悬崖边上”

2002年8月,黄委设计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前身)与青海省海西州签订了蓄集峡水利枢纽勘察合同。时任地质勘测一队队长的牛书安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按说,自1981年踏入地质勘察门槛的牛书安早已对野外作业的条件艰苦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然而,这一次的艰苦程度仍然超乎了他的想象:

——海拔高:项目工作区海拔达3500米,队员们到达后,头晕、恶心、胸闷、流鼻血等高原反应接踵而至。无奈,大伙只好大把大把地吞服高原常用药,即便如此仍有多名队员病倒了。

——交通、通信难:项目工作区距最近的德令哈市还有60公里,其间几乎是无人区。从宿营地到工作现场是20多公里的河滩地,两次涉水过河。如果要去坝址,还必须从崖口攀过数百米高的陡坡后,再爬上六七公里的崎岖山路。通联也是个问题,一出德令哈市,手机就成了“哑巴”。到达目的地后,大伙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几乎与世隔绝了。

——工期不等人:根据经验,在西部高原搞地质勘察的“黄金季节”在5月到9月之间,太早太晚都不好。他们8月底到达现场,已错过了勘察的最佳时期。再者,勘察工期只有短短的两个半月。为了赶工期,牛书安决定,测绘、勘探、地质、试验等项目同时展开。

…… ……

“把困难举在头上,它就是灭顶石;把困难踩在脚下,它就是垫脚石。”令人欣慰的是,牛书安和队员们将困难踩到了脚下,最终完成勘察任务,并顺利提交了《青海省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三份勘察报告,其中一份还获得了河南省优秀成果咨询二等奖。

千万别以为,生与死的考验唯有在西部高原勘察时才会遇到,在内地作业时同样让他们经受历练。2003年冬天,牛书安和队员们在河南省南阳市天池崖抽水蓄能电站勘察。勘察区域位于南召县西部伏牛山区。一天早上,他和队员王登科沿沟而上追索断层,沟内荆棘密布,四处是悬崖峭壁,每行走一步都异常困难。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已是下午2点多钟。下山时,二人迷路了,一直转悠到天色昏暗也没能找到下山的路径。天黑透了,冰冷的山风呼啸着,气温也像过山车似的猛地降到了零下10多摄氏度,此时,他们才发现,衣服早已被荆棘“撕”成了条条片片,脸上也被树枝“割”出了道道血痕,再加上饥肠辘辘,体力难支,二人迈半步都困难。

可是,在山上蹲一宿是万万不可的,不丢性命也会被冻个半死。常年在野外奔走的牛书安拽上王登科一步一步往前挪。看不见路,就投石问路,靠石块发出的响声判断前面是坡还是崖;冻得狠了,你抱着我,我抱着你,暖和一下;困得厉害,两人就手扣着手,站着喘上几口气,生怕一蹲下就会睡着,骨碌进悬崖……就这样,他们硬是在天蒙蒙亮时顺着山腰爬到了山的另一面。回头凝望,他们才发现夜里几乎是在悬崖上攀附而行,身边的绝壁一个接着一个,稍不留神……二人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敢往下想了。

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二人才一瘸一拐地摸回驻地。此时,大伙已经分成八个小组,准备上山寻找他们了。

其实,在听牛书安和队员回忆那段往事的时候,记者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儿处了,不只是深受震撼,更多的则是仰望星空一般的钦佩。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低头“臣服”,依然一如既往地向前、向前、向前!面对随处潜伏的危险,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始终保持着豁达的性格、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呢?

是的,在牛书安他们这里,你听不到任何抱怨和委屈,你听到的多半儿都是一些“逸闻趣事”。比如有一天晚上,一名队员发现帐篷外站着一匹狼,便急中生智,招呼着队友们放声呐喊,“吓”得狼落荒而逃;比如在高原上煮方便面的时候,因为水“烧不开”,方便面凝成一坨一坨的,大伙戏称煮的是“方便粥”;比如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发明”了一套睡觉的“绝招”:先将被窝叠成直筒子,和衣缓缓钻进去,待被窝里有点热乎劲儿后,再脱掉裤子,最后才脱掉上衣;比如为了排解队员们的郁闷情绪,他们玩起了“翻跟头”比赛,败者即兴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苦亦乐,甜亦乐;安之乐之,心善志坚。”再苦再多的磨难都不能摧垮牛书安的意志和梦想。他说:“既然选择了地质勘察这一行,就该行走在悬崖边上。这是中国地质人应有的担当!”

多年来,牛书安一直默默地践行着这句誓言,先后负责和参与了100多项大中型水利枢纽、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堤防加固、除险加固等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2011年和2015年,他还先后奔赴几内亚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勘察水利工程地质,为当地水电开发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地质勘察就和医生看病一样”

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牛书安算得上是一个“老地质”了,再加上脾气特别随和,有些调皮的队员时常会和他开个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个“打赌”的故事。

1995年7月,牛书安带领队员们对山西省垣曲县李家河水库实施测绘。初到工作区时,队员阴国胜提议牛书安估算一下河底到悬崖顶部的高度。一旁的队员们也纷纷凑上前来,嚷嚷着要和牛书安打个赌。牛书安没有理会,耐心观看周围的林木高度、地形地貌,随后说出了一个数字。将信将疑的大伙赶紧找来工具进行测量,得出的结果竟然和牛书安估算的一样:120米。

队员们沸腾了,却招来了牛书安的一顿迎头呵斥。接着,他召集全体队员开会分解任务,还叮嘱大伙必须秉持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对待地质勘察工作。听着这些话,阴国胜偷偷做了一个鬼脸,和牛书安一起共事多年来,还是头一次见他发这么大的火。

“地质勘察是一门科学。”这是1978年牛书安考入郑州地质学校的第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再后来,无论是1983年脱产到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攻读本科,还是1996年在职主修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他都时刻铭记着这句话,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地质科学的营养,从来不知疲倦。

在牛书安所参与的地质勘察项目中,编制《绰斯甲河流域规划》算不上最苦最难,但绝对是一个最富有挑战性的项目。

绰斯甲河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达卡乡西北的倒而娘山北麓,规划河段122公里,多位于高山峡谷中,两岸陡峭,河床深切,水流湍急。且不说自然环境恶劣,关键是这里地层岩性极其复杂,还无任何资料可供参考。此时,牛书安才恍然大悟,当初何以有人私下议论说他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遇到困难就当缩头乌龟,这不是牛书安的性格!2004年年初,他带领队员们在项目工作区安营扎寨。白天,他和队员们一起带着“三大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爬坡进沟下河调查、测绘;晚上,待队员们歇息后,他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和研究,再提出次日的勘察方案。2007年年底,《绰斯甲河流域规划》终于编制完成,并获得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优秀成果奖。牛书安和队员们喜极而泣,是啊,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谁知道他们究竟爬了多少条沟,翻了多少架山,蹚了多少条河呢?

圈内人知道,地质勘察方案要么“保守”,要么“冒进”。所谓“冒进”,是为了节省投资将工程风险“缩”得小一点,如此会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而所谓“保守”,则是有意将工程风险“拔”得高一点,以求得明哲保身。在牛书安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他说:“地质勘察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对症施治才是王道!”

“本文通过对河南某引水工程的突泥突水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其处理措施进行介绍,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这是摘自牛书安公开发表的论文《河南某工程引水隧洞突泥突水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中的一段文字。文中所提的引水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由于渗水而导致工作面右侧顶部两次塌方,并伴有大量突泥突水现象,致使隧洞施工一度停工。

之后,牛书安临危受命,带领项目组进驻工地。他们推翻了原有勘察设计方的方案,重新测绘、勘探、试验,并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和突泥突水特征,提出了以排为主、局部封堵的治理方案。经过施工论证,效果较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痴迷地质勘察事业的牛书安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超越着自我,一步步走向巅峰。多年来,他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1篇,其中有2篇在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进行交流,累计编写勘察报告50多份,12项获得河南省优秀勘察奖、黄委科技进步奖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优秀成果奖,参与编纂的《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被作为国内水利行业标准,由水利部于2015年3月5日发布,自6月5日起实施。

“我是踩着教训走过来的”

1994年10月,牛书安带领队员们前往河南省南阳市回龙抽水蓄能电站勘察。这一次,他“栽”了一个跟头儿。

按照部署,牛书安和队员们早早赶制出了勘察方案,并根据勘察结果,推荐了一个混凝土骨料料场。孰料,工程刚一施工,这个料场的漏洞便暴露了。原来,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负责勘察试验的人员没有严格遵照操作规程,选定的料场“软弱颗粒”含量超标。牛书安没有推诿责任,带领队员们重新勘察料场,最终找到了合乎工程标准要求的天然建筑材料。

在牛书安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一本打印的小册子,名字叫《水利水电勘察过程中常用知识备忘备查》。小册子图文并茂,不少地方都留下了用圆珠笔标注的痕迹。

“这是我的‘教训簿。”牛书安解释说,每个知识点都“牵”着一个故事,“连”着一条教训。不管走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这本小册子,一方面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也为了记录更多的“教训”。慢慢地,小册子从开始的1页、2页增加到了现在的113页。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随着采访的深入,牛书安给记者留下的这个印象愈来愈深刻。在他看来,所从事的每一项工程似乎都能找到一两个“污点”、三四处“败笔”。他说:“多年来,我就是踩着教训走过来的。”

不妨来说说牛书安在中条山供水工程前期勘察中遇到的小插曲。小浪底库区输水线路总长13.359公里,主要由取水口、输水隧道、桥式倒虹吸渡槽等建筑物组成。1997年年初,牛书安和队员们一起进驻工地开始勘察。在提交勘察方案时,牛书安发现此前关于取水口边坡坡度的设计不够合理,有可能会影响到取水口的稳定性。于是,他带队再次进行攻关,最后采取二维及准三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和弹塑性有限之法,对边坡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最终为边坡的支护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据此,他与人合作撰写了论文《中条山供水工程取水口边坡稳定性研究》,发表在《人民黄河》杂志上,并作为一个条目记录在了他的那本小册子上。

在牛书安那里,小册子是个“教训簿”,而在队员们的心目中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宝贝”。队员王耀邦告诉记者,大伙都晓得牛书安随身装着这本小册子,需要时也不打招呼,直接从他身上掏,看完了再给他装回去。

2008年8月25日,48岁的牛书安被聘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地质工程院副总工程师。依照单位规定,他带上了自己的第一名徒弟。

徒弟叫周延国,今年36岁,2004年从吉林大学毕业之后应聘到单位工作。在和他结成师徒之后,牛书安将小册子作为“见面礼”送给他,并叮嘱他汲取自己的经验,不要犯下类似的错误。每逢小伙子遇到难题,不论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场合,牛书安都会热心地帮他解疑释惑。在牛书安的耐心帮教下,周延国进步很快,先后发表论文9篇,获奖6次,从2011年5月起开始担任项目经理,成了公司地质勘察的一名新秀。

因为牛书安的性子好,又乐于因材施教,所以不少年轻队员都争着做他的徒弟。因公司规定的名额有限,多名队员只能当牛书安的“编外徒弟”。阎思泉就是其中之一。

阎思泉告诉记者,虽然和牛书安没有师徒名分,却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多年来,他跟随牛书安走南闯北,不但学到了许多地质勘察知识,还学会了不少做人的道理。2004年12月,他随牛书安到四川省俄日河流域勘察。因为难以适应高原反应,他病倒了。牛书安主动承担了照顾他的工作。他说,很多时候,牛书安就像一名大哥,呵护着身边的年轻队员们。

几年来,牛书安陆续带过多名徒弟和“编外徒弟”。对于这些年轻的地质队员,他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悉数相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勘探人才。

“家那么近,又那么远”

“郑州—西宁”“成都—乌鲁木齐”“重庆—郑州”……这些是什么?这些是牛书安多年来收藏的登机牌,总计超过了300张。

或许是时间长的缘故,原本是蓝白相间的登机牌已经褪色了不少。牛书安小心翼翼地翻阅着,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述着每张登机牌背后的故事,说到动情处,还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起来。他说,很喜欢收藏自己出差的登机牌,好回忆那些逝去的往昔。而记者分明感觉到,这一张张小小的登机牌除了承载着一名地质工作者对祖国地质勘察事业的赤诚之外,还有对家的念想。

牛书安的老家在洛阳市孟津县。平时,因为时常出差,一向孝顺的他只好将年事已高的父母托付给农村的几个姊妹轮流照顾。2007年11月,82岁的父亲病危住院,弥留之际盼着能再看上儿子一眼。此时远在四川省阿坝州勘察工程的牛书安忧心如焚,手里攥着托人订好的车票,几次走出帐篷,又几次退了回去。当最终决定退票留下的时候,他才发现,那张车票早已被攥得稀巴烂了。数天后,父亲溘然长逝。出殡那天,牛书安正窝在帐篷里写勘察报告。他一边写,一边哭,豆大的泪珠扑簌而下,重重地砸在了纸上……

事后,单位领导“批评”他为何不请假回去一趟,不至于留下终身遗憾。牛书安对此选择了沉默。是啊,自己何尝不愿回去送父亲一程呢?可是,勘察工程当时正处在节骨眼儿上,身为项目负责人,自己怎能一拍屁股就走呢?

对于老人,牛书安因为不能在床前尽孝而惭愧;对于爱人和女儿,牛书安同样因为没有尽责而内疚。爱人常说,对他而言,家更像一个免费的旅社,常常上演着久别盼重逢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5月13日上午,牛书安接到了参加国家防总、水利部陕西工作组的通知,晚上11点便赶到了陕西省受灾最严重的汉中市,连夜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中。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牛书安和工作组成员一起走马灯似的察看了钟宝寨、石马湾、庆家寨等震损严重的水库,并及时形成报告,向上级汇报。5月23日,牛书安又奉命带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抗灾除险突击队开往四川灾区参加震损水库除险,成为全国水利系统所属设计单位中第一个整建制赶往灾区的突击队。5月25日,青川发生6.4级强余震时,牛书安和队员们正在一座水库大坝上查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坝顶、坝肩、坝坡匍匐前进,一丝不苟地检测和统计裂缝、查找和记录渗漏点,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经过连续多天的昼夜奋战,他们于5月底编制出了被水利部视为样板的应急除险方案。临行前,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特意给突击队送来了三面锦旗以示感谢。

可是,当牛书安美滋滋地回到家时,女儿在开门时第一眼竟没认出他来:“大叔,你找谁啊?”他鼻子一酸,将孩子一把揽进怀里,止不住落下泪来……

自古家国难两全。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牛书安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勘探事业,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直工委优秀党员、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获得第二届河南省直“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黄委劳模、全国水利系统劳模。

然而,牛书安历来都认为这些荣誉不属于自己,而应该属于那些为繁荣祖国地质勘探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战友。他说:“他们才是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脊梁!”

就在本文即将付梓时,牛书安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想利用近期去四川出差的机会,绕道阿坝州,祭拜一下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两名地质队员。牛书安告诉记者,当年在阿坝州勘察时,他们曾与自己并肩战斗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牛书安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期望着能去他们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向亲密战友表达一下自己的敬意和哀思……

猜你喜欢
队员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如何引领队员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