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国际《湿地公约》这样定义湿地,“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的地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在地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正是有了湿地的滋养和哺育,这个星球上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人类才从无到有,不断繁衍、进化,生生不息。
湿地是长江生态的命脉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的西南侧,在上海的崇明注入东海,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区、市),全长6300多公里。长江流域总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涉及19个省(区、市),干流沿途汇集了几百条大小支流,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流、湖泊、湿地网系。辽阔的湿地为蜿蜒的长江披上了绿色的薄纱,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亿万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长江流域分布有大面积不同类型的湿地。湿地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屏障,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长江流域湿地面积有2500多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有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的生态系统,其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湿地年均生产有机物质的能力仅次于热带雨林。
长江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既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生态带,是由山、水、林、田、湖构成的一个生命共同体。湿地是长江流域生态带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维系着流域内的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尤其对于维护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机构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1031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评估显示,我国的鄱阳湖湿地的地位排名第一,贡献总分达1056分;排名前10位中,有4个来自长江流域。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长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资本。”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如是说。
但是,目前,长江流域湿地正面临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湿地的保护和修复迎来强力的政策支持,针对长江流域的不同湿地类型,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切实地把湿地的“大保护”“大修复”工作做扎实。
上游湿地:退牧还湿,稳步扩大湿地面积
长江上游是指长江源头至湖北宜昌这一江段,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重庆、四川等地。长江上游主要湿地分布于青海、云南、重庆、四川等省市。重庆市湿地总面积有20.72万公顷,其中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湿地——三峡水库湿地,面积约为7.8万公顷。目前,重庆市建有国家湿地公园18处、湿地保护区12处。四川省的湿地总面积有174.78万公顷,其中的自然湿地面积为166.56万公顷。四川省建立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有5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今年4月新批建了3处省级湿地公园,四川省的湿地公园总数达到39处。云南省的湿地总面积有56.35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有39.25万公顷,全省建有湿地公园19处、国际重要湿地4处。青海省境内的三江源流域湿地资源丰富,境内的长江流域湿地面积有190多万公顷。
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超载过牧是重要的威胁因子。长江上游干流和重要支流的湿地,主要威胁因子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表示,长江源头的保护关乎整个流域的生存与发展。目前,长江源头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其中约10%的退化草地已沦为“黑土滩”。他建议加强源头湿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禁止一切用途的湿地占用。同时,对生态脆弱、生活条件恶劣的核心地带要实施生态移民。
在长江上游尤其是源头地区,退牧还湿是保护湿地的有效手段,稳步扩大湿地面积是该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对于一些人工湿地保护也要制定相应的办法,必须注意不能“过度”保护,从而使其丧失湿地的自然属性。
对于长江上游的湿地修复与保护,有专家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要加快湿地保护的专门立法,以法律条文明确湿地的基本界定,湿地保护、开发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重点举措,明确湿地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湿地保护区土地权属等基本问题,明确破坏湿地行为的惩处边界和执行标准;二是在政策上应进一步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如单独划定湿地的土地类型,从生态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上进行空间区分,对主要体现生态服务功能的湿地严格管护,并进行长期补偿;三是要健全湿地保护的运行机制,如完善湿地保护考核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机制、引入市场补偿机制等。
中下游湿地:退田还湖,实施江湖连通工程
长江中下游指湖北宜昌到入海口这一江段,干流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6省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湿地面积分别有140万多公顷、560万多公顷、91万多公顷、104万多公顷、390万多公顷。我国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就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拥有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库塘等类型湿地。由于人类长期垦殖,使这里成为中国农业的黄金地带,并具有灿烂的湿地文化景观,既有湖沼演替过程的自然湿地系统,也有人类活动形成的湿地农业系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但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的萎缩现状令人触目惊心。
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说,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近期,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洞庭湖水域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2650平方公里,枯水期水域面积已不足500平方公里。在洪湖国家湿地保护中心,由于水体污染,水面萎缩等原因,许多生物品种已消失。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工程建设阻隔了江河和湖泊的天然联系,使湖泊失去了自然涨落,破坏了水生植被生长条件,阻断了鱼类在江湖之间的洄游,还使得湿地水体污染持续加重;另一方面存在侵占湖泊湿地的行为,如大规模围湖造田、围湖养鱼等。因此,要开展退田还湖、扩大湖泊面积,并实施江湖连通工程,恢复江湖天然联系,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非常关注长江流域第一、第二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的生态状况。他认为,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减少了长江干流水量,改变了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和水沙条件。同时,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导致同流量水位降低,带来鄱阳湖、洞庭湖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他建议,根据两湖特点和受影响程度,实施水利枢纽工程,按照“调枯不调洪”的原则,汛期江湖连通,汛末拦洪蓄水,防止湖水被“拉空”,提高湖区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维护两湖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认为,作为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指示指标,濒危和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持续减少,说明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功能在快速退化,湿地健康正面临严重威胁。他建议,采用类似三江源保护的流域性整体保护做法,启动和实施“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工程”,范围涵盖从宜昌到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主要湿地。
对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的思索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生态安全的屏障面临严峻挑战。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既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刚性需求增加的客观原因,也有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湿地重开发轻保护的主观原因。在湿地保护治理上,存在立法和制度缺失、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薄弱、保护管理能力不强、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
2015年年底,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表示,国家林业局正在牵头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在“十三五”期间,要争取国家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继续开展湿地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湿地修复重大工程,做好中央财政湿地补贴工作,推进湿地的整体保护与修复,力争湿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减退,并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状况。
陈凤学认为,长江流域内各省之间、各市县之间要多协调、多沟通,使上下游、左右岸湿地保护的目标相一致。按区域同步实施湿地保护重点工程,对于流域内联系紧密的重要湿地,同步安排项目,同步开展建设,发挥重点工程对湿地保护和生态状况改善的示范倍增效应。
长江湿地保护不仅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而且引起社会各方人士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更是积极出谋划策,而建立全流域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大家的共识之一。
江西省副省长谢茹认为,应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多样化湿地补偿模式,推动长江下游与上游、开放地区与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区与生态保护区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河海大学教授王超、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等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建议要加强立法保护和制度保护、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建立严格的环评制度、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考评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宣传构建全民保护格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提出,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应积极预防重大水利工程、交通网络、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控制水环境污染。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建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第一要务,建立现代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通过法制建设、科学管理、可持续融资以及建立保护区、社区、企业、公众参与管理机制和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将长江湿地保护区建成国际一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绿色名录。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全流域共饮一江水。因此,长江湿地的修复、保护是全流域的共同责任与义务。全流域只有切实树立生态利益重于经济利益、全局利益重于局部利益的理念,齐抓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才能将“母亲河”真正建成生态之江、活力之江、幸福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