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衍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5—0062—03
郓城高级中学的前身是郓城第二中学,1956年始建于距县城10公里的郓城县潘渡镇。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虽然其间有过辉煌,但到20世纪初,教师缺自信、想进城、谋转行;学生学习差、习惯差,学校可谓面临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办学现实,学校果断引资向城区搬迁。经市教育局批准、市民政局注册、市发改委立项,由济南鸿德有限公司注资1,6亿元,在2005年3月动工,以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动工兴建占地18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层次、全寄宿的高级中学——郓城高级中学。近十年来,学校秉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行动标杆,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以课程建设为内涵支撑,以回归本真为行动导向,坚持“志在弘毅,气有浩然,融通文理,能于创新”的育人目标,弘扬“和谐、敬业、博雅、创新”的学校精神,初步实现“学生向往、百姓满意、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优质学校”的发展愿景。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坚持实施推进学校发展的“四大工程”:
一、实施“文化孵化工程”,根植生态学园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实现“以文化人”。继续抓好校园基础建设,完善学校布局规划和局部整修,盘活校内闲置资源;狠抓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在市级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学校的基础上,力争三年内实现山东省绿色学校和山东省花园式学校的创建成功。深入挖掘郓城二中老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厚重文化内涵,锻铸“和谐、敬业、博雅、创新”的郓高精神。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践行“厚德、励志、笃学、达才”的校训。让“求真、崇美、尚善”在校内蔚然成风。加强师生文化引领,教师“循道悟毫微镜鉴古今。保墒筑宏愿憧憬未来”,学生“穷真理善思辨集大成,通人文蕴情感得大盈”。
丰富校园生活,师生在育人故事的编织中共成长。学校坚持以“德育生活化”为核心,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进师生行为的改变。利用“两个基地”开展“感恩促心,励志促学”系列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诵读会、师生趣味运动会、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规范国旗下讲话、校会、班会、晨会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完善以塑造“郓高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载体。完善学校档案室,整理校史,发掘校友资源,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与联谊;建设校史馆和人文科技馆:恢复出版《郓城高级中学报》,创办校内期刊《生命成长》;规范校内“微群”管理,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互动,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大力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弘扬“家”文化,树立家国意识,凝聚学校精神。从一个小组是个家,到一个宿舍是个家:从一个班级是个家,到一个级部是个家,再到学校是个家,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继而培养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寒暑假统一组织“探寻家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等社会调查活动;将“欢迎回家”作为开学第一课;在每届学生中相继开展“树木认养”活动;以及“有温度的教室”、“温馨宿舍”和“文明餐厅”等创建活动。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规范人。学校突出“增量提升”评价,引领师生关注提升自我“相对高度”,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以干部竞争上岗为抓手,优化干部队伍,注重年轻干部培养,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优秀处室组评比,提高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抓手,推动学校的师风、教风建设。本着看起点、比进步的原则,修订教学成果奖励方案;本着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论奖惩的原则,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年终考核办法、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教师教学常规月考核办法等,修订优秀处室组评比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案等。以层级管理为抓手,推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网络化和科学化建设。
二、实施“双轮驱动工程”。提升教育品质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智慧课程。提升教学品质的“课堂创新”,推进以“六环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题组检测旧知一自学成果展示一点评小结一尝试解题一质疑解疑一题组训练)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率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改革”:致力“基于问题设计的活动课堂”的主题探索,突出“学科价值”的校本研训;以“项目驱动”等方式,促进特色学科组建设:建立健全学校评价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方案。
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形成郓高课程特色。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以“志在弘毅、气有浩然”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达成“激发学生潜能、促进自主学习”的效能目标;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促使“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基于教材的校本教研,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加强社团教学,催生课程的拓展;深化将“德育生活化”上升到“课程”。
三、实施“名师工程”。筑牢发展根基
确立教师价值追求。继续深化“六观”教育活动,即教师应确立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团队观、名师观和幸福观”,引导教师建立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观,形成职业信仰、职业人格。
明确教师内涵结构。从职责、能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推进:在课程建设能力上,鼓励人人参与,实现理想课程向现实课程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能力上,以“一师一课”为抓手,促进教学能力、课堂质量的提升;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学风格,凝练教学主张和思想。
优化成长生态。创设认同文化:将包含学校的核心理念、办学宗旨和使命、师生发展的目标、学校中长期发展等学校愿景,进行规划、提炼,并成为学校的价值共识与行为引领;创设教研文化: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动力,总结、改善和提升校本教研的制度、形式与内容等。形成适合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教研文化。
树立差异性发展的目标意识。教师个体之间存在心理因素、能力素质、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为此,在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评定上,把握好“增量提升”的评价标准,对各年龄段、技术职称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做到差异性的评价与激励。
专业发展走向自觉,规范引领: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工作小组,全面统筹、指导、安排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落实;学校依据年龄、学历和现有的专业化能力及发展趋势等,制定引领专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每位教师从“见习教师一合格教师一骨干教师一领军教师一专家教师”为梯次,规划自己的愿景目标: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档案,逐步探索、完善并管理好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训一体化:围绕“学习一备课一上课一交流一反思一科研”校本研修主流程,建立学科指导小组、教学研讨小组,着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落实好“教学基本技能大赛”、“课改先进个人评选”和“课改先进教研组长的评选”;开展学习沙龙、专题论坛活动,实行学术论坛制度,为一线教师搭建交流经验、展示教研成果的平台;为了借助外力、强化引领,学校设立“教师专业成长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并实施好“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研修”等梯次培养,每学期选派三至五名教师到外地跟岗研修,每学期聘请三至五名名师、专家来校上示范课,做学术报告。全面启动“全员阅读工程”:当前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应成为创意设计者、信息整合者、知识批判分析者、终身学习者,为此,学校为教师创设环境幽雅、书香氛围浓厚的书吧,支持教师在课余时间拓展教育视野;组织阅读社团,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以主持访谈和读书报告等多样的形式,为老师的阅读与交流提供方便;每学期举办二至三次由学科组轮流负责承办的教师论坛,每期选择一个与教师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包括理论阐述、精彩案例、教学故事等,让教师共同经历思维的碰撞和激荡:每学年组织一次学术节,引导教师走向学术,把目光投送更远的天地,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
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当前学校教育面临高考制度的时代变革,由此带来学科教师出现“潮汐现象”,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应对,比如做好适应新高考的师资储备,以及“选择性”教学的充分准备。
四、实施“生命成长工程”,演绎教育奇迹
规范“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引领学生职业志趣,点亮学生心灯。在目标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世界走向认识自我;在内容上包括心理疏导、人生指导;在目的上体现激发志趣、适应新高考;在措施上确保教材、师资资源;在实施中保证学段目标的达成和全员育人的落实。
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工程”。搞好阳光体育活动,强化体质健康监测,丰富心理健康内涵。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健康起来: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让学生高雅、高尚起来;拓展素质教育途径,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活泼起来、自立起来;开发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能力,认识价值,让学生丰富起来、完善起来。
因材施教,确保各类学生充分发展。依据学生基础薄的生源现实,因材施教、量身订制,建立起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与个性需求的完备课程体系;开展“生师互找学教运动”,落实“陪伴式教育”,让“学生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行走于学生中间”成为不变的校园风景,形成“生找师、师找生、生找生”的学习常态:更新学生观、人才观,开拓国际视野,启动“国际班”的开设。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零管理”。在学生中设立校长助理,成立学生民主评议团、自律委员会、自治会等组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自创社团,把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动权和机会交给学生;自主研究,以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学习,积极探索和推进研究性学习,利用节假日到高校实验室、企业、政府机构、矿区、牡丹种植基地、黄河滩区,开展调查研究和实验,并以课题的确立、举办报告会、论文征集等形式予以强化、推动。
强化“特色教育工程”。以“项目建设一学科建设一文化建设”为核心策略,加强核心项目管理,在篮球、艺术体操、传统文化诵读等传统项目有新突破的基础上,引进优势项目,拓展特色空间。
深化“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在新生入校的前两周,完成家庭信息的整理分类工作;将家长委员会设在级部、班级,增强合作的有效性;开设“家长讲堂”,将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挖掘家长资源,为学校所用、为班级所用、为课堂所用、为课程所用。
[责任编辑:严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