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2016-05-14 13:06常生龙
中小学校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化

常生龙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5—0008—03

2015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的11项重点行动领域,对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对接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学历教育在线课程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三五”期间的基础教育,必将迎来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而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梳理,以及对未来发展重点的把握,将决定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一、“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阶段

基础教育领域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同的学校,数字化校园的推进历程各不相同,但大都会由低到高依次走上三个台阶:硬件建设、系统集成、学习方式转变。从目前各地的实践状况看,有些学校尚处在第一个台阶上,有的学校已经在第三个台阶上探索了。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一)硬件建设阶段

建设数字化校园,硬件是基础。硬件由如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信息路网,包括和互联网相链接的校园光纤、无线网络、学校服务器等;二是各种设备终端,如电脑、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多媒体系统和教室等;三是支撑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数字化设施,如STEM课程中的信息化设备、机器人项目的各种组件、各种虚拟实验的设备和软件等;四是各种资源。如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的添置等。

很多学校都比较注重硬件建设,添置了各种设施和设备,但他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仅仅处于这样的硬件建设阶段,学校尚不能有效整合这些硬件,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校园的网络宽带不够也无法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各种信息化资源分散处置,管理的条线也不清晰。这些问题使得很多教师不太喜欢使用数字化设备,硬件闲置的状况比较普遍。

(二)系统集成阶段

数字的共享与集成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的整体架构上,包括:管理系统的集成,将学校的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园监控、学生学习管理、家校互动等各种系统整合在同一平台上;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如教师的备课系统、学生的学习系统、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教育科研系统等的统整,涵盖从备课到作业评价的教学全过程管理、网络课程建设、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平台等;教学资源的数据化处理系统,将各种有效的资源数据化、碎片化,再通过结构化处置,方便师生选择和使用。

与系统集成网络平台相匹配的,是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学习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元化、碎片化了,要求教师要跟上这种变化,明了这种变化背后所需要的教育新素养、新技能。如果教师自身对数字化是排斥的、心存恐惧的,就很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

(三)学习方式转变阶段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开展学习。判断数字化校园是否进入到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的建设阶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量:一看是否建设了包含各种应用软件和学习资源的云平台,支撑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二看是否架构起学生学习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处理等一体化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够随时随地收集学生的各种行为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置,帮助我们发现现象背后隐含的教育逻辑和思维规律,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三看是否有一支具有较深的教学造诣和精通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他们善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键因素,提出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学校的教育将迎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变革:一是学校管理的变革。整齐划一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管理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注重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化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常态。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将带来学校管理模式的颠覆和重建:二是学习流程的再造。当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之中时,就会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进度的不一致,就会在同一时间内给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同步前行。教师的教学模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流程也将因此而再造;二三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过去的学习,正如那一本本课本,要学了第一页才能接着学第二页,整个学习阶段教育环境给他们提供的都是线性思维。但是人的思维是多元的,我们平时很少在这方面予以重视。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信息不再是书本唯一的载体,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学习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只有真切体会学生学习方式和路径的巨大差异,才能给他们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拾级而上。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角度看,笔者非常希望所辖的各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都能尽快地进入第三发展阶段。但因为前期投入、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开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学校之间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尚处在第一发展阶段,能够进入第二发展阶段的学校并不是很多,而在第三发展阶段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将着力点放在何处,以确保用有限的资金来实现教育信息化更快捷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是要特别关注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三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在班级之间的传送与共享问题得到解决。但如果要让“数字化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学习的基本形态,目前的带宽是远远不够的。当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上网时,就会出现通道堵塞上不去的现象,更别谈一个年级、甚至全校师生同时上网的状况,这将极大地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升级“校校通”宽带上做文章,不断提升学校和区域教育城域网的带宽,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在校同之内的全覆盖,用高速、稳定的网络来保障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另外一个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那就是数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每所学校都不断产生着海量数据,但当我们想调取某些数据的时候却发现很难实现,学校是一个个数字“孤岛”,相互之间不兼容,不能进行数据交换,数据的价值无法体现,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大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规范、统一的认证服务来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为教育综合改革保驾护航。

要建设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管理平台、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一平台存放、提取、加工和分享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方便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各领域的监控和管理。平台不一定要包罗万象,但一定要灵活实用,便于操作。这样的平台还要能适用于不同的终端,无论是普通的电脑、智能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都能方便地进行阅读、学习和互动交流。

(二)解放教师

教师平时备课,做上课之前的准备,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的。信息技术在融入教师的教学之中时,如果教师在前期准备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过去多出很多,教师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太愿意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要解放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和共享。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师自己收集、自己创建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是该教师特有的资源:二是共享的教育资源,包括与教学内容对应和配套的相关资源、备课组或者教研组开发的组内共享的课程或者教学资源、通过购买的方式由第三方提供的共享资源,等等;三是由出版社、课改办等提供的专业教学资源,比如数字教材以及配套的教与学的资源等。个性化的资源主要由教师自己来建设。共享资源和专业资源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以引导,共同开发。

方便教师进行操作。无论是给教师教学所使用的平台,还是设备终端,都要凸显便捷特征,教师只要一两个动作就能完成相应的操作。各种终端和相应的平台能够实现无缝对接,无论是用普通的电脑、IPAD或者是智能手机,都能够很方便地发布相关指令,或者调用、调整相关的教学资源。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储存、分类、汇总、分析等功能,能够帮助教师便捷地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息,既能分析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也能及时反馈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给整个社会带来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教室将不再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纸质的教科书将会由电子书替代。今天的教育,面临着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型期,今天培养的学生,都将在未来的社会里用新的方式继续学习和生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

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人们常说要“在泳池中学会游泳”,这句话用在教师培训上也是非常贴切的。教师固然需要理念的提升、专业的引领,而要练就教育教学的新本领,最基本的阵地还是在课堂。学习流程的再造、关注联系的教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这些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新景象,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实践智慧,并进一步升华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教师培训有一个很好的趋向,由区域性培训转向校本培训,但这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将培训的主阵地从学校转向教室,转向每天正在进行的教学中,让教研训融为一体。

以项目为载体,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有很多困惑和问题,有相当多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共性。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其提炼成一个项目。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攻关,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让教师获得教育教学的新经验。项目的研究以短平快为主,通常一个学期、一学年就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自身对项目研究的边界要清晰、项目推进的思路要明晰、实施的策略要具体,这样对教师的培养才是多元化的。项目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为目的,不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另做的事情,会让教师有更多的亲近感,乐于参与其中。

以体验为抓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教师常有跟不上变化节奏的感慨。化解这一难题的方法,是组建一支在学科领域有特长、对信息技术特别敏感和喜爱的教师团队,为他们创设环境,让他们能够接触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软件,在使用这些设备和软件的过程中,探索那些可以用于课堂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并将实验成果与大家分享。通过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引领区域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校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