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建设高品质学校

2016-05-14 13:06封留才
中小学校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品质公平高质量

封留才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5—0003—03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核心任务,即: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这为我们广大基层学校校长和教育工作者,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学校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强劲了动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对学校品质作这样阐述,“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五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笔者认为“更高质量”是高品质学校的标志性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持续发展的学生,“教”和“学”的行为需力求轻负担、高效益。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才可得到全面彰显,内在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唤醒与激发。学生人格完善,心智健全,社会责任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全面增强,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更加公平”是高品质学校应有的根本价值取向。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以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不是停留在实现低水平的、初级阶段的“起点的公平”,而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享受到有质量、有内涵、有水准的公平。并且,这种公平会惠及每一位学生,包括特殊的群体(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障学生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会被重视、被关爱、被关注,都不会被遗忘。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经济发展正渐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正步入加速期。与之相应的,全社会也更加关注人的幸福感受、生命体验以及终身发展,更加呼唤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目标,也正是顺应了广大老百姓长期以来“学有优教”、建设高品质学校的热切期盼。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令人十分担忧。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化教育”、“分数化教育”倾向根深蒂固,“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是学校及老师的法宝”,热衷于掐尖抢生源,挤压音体美课程,推行“军事化”学习管理,学校异化为高考、中考的“加工厂”、“训练营”,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解题的工具。如此种种,可谓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学校教育似乎成了“为了分数的教育”和“为了少数学生的教育”,教师为了分数而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搞得校长很累、教师很苦、学生不堪重负,社会及家长抱怨很多。这种教育完全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背离了教育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没有“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同绕着“升学”而展开的,违背了教育公平,其质量是“灰色的”,充满着“泪水”甚至是“悲愤”的,广大人民群众呼唤教育转型、学校转型的呼声不断高涨。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完成好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两大”根本任务,我们必须要下定决心根治上述应试教育的顽症,打造质量与公平“增长极”、“升级版”,使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地。

正如,我们不能孤立地分析和看待应试教育的顽疾一样,我们要想彻底根治它,也绝非“单兵突击”所能解决的,也绝不是像有人抨击的那样:只要改革高考、中考制度就能“万事大吉”、“一了百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需要完善体制机制、打“组合拳”、综合施策,才能发展更高质量与更加公平的教育。

可喜的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校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摒弃短视的“教育功利”,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大胆探索学校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等改革,率先启动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全国各地涌现了像北京十一学校、清华附小等创新育人模式的高品质学校,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这种探索,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建设高品质学校最根本、最关键的必须要端正办学思想、转变育人理念,解决“思想总开关”这个源头问题,牢牢把握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将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将公平与质量作为建设高品质学校的目标追求,深入推进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由“分数教育”、“应试教育”向“品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由关注“冷冰冰的分数”到关注“活生生的学生”的跨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

思想认识解决了,行动就不会偏离航向。我们就会回归教育本真,就会将更高质量与更加公平作为高品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目标追求,不断加快改革和探索的节奏与步伐。为此,笔者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要始终坚持有教无类,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基石。高质量首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上。学校要坚决杜绝选择性培养学生,不仅要种好盆景。还要种好大花园。学校不是为了“少数精英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要坚信。每棵草都会有风景,每个孩子都会有开花的心,只是开花的时间、花季到来的早晚罢了。所以说高品质学校应该在坚持全体性原则上体现公平性,做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成长平台,把真诚的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绝不偏爱“学优生”,绝不歧视“学困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

二是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它包括人的素质、人的能力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充分突出了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而不是“智育”单方面发展的育人导向。也就是说,在建设高品质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多方面教育,引领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音乐天赋、美术特长、体育爱好等得到全面发展。

三是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关键。学校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要牢固确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为学生“量身定做”成长规划,根据学生的自然心智水平、天资接受能力以及心智成长节奏的快慢。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分类个性辅导、分流适性培养,做到“一生一案”,始终用等待的心态、期待的眼光、发展的观点,看待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微变化、微成长、微进步,鼓励和引导他们坚定成长的决心、集聚成长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学习、成长和成才的快乐,共同获得成长进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是要始终坚持多元质量观,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根本。教育要办“奥运会”、“全运会”,不要办“世界杯”;要力争让学生百花齐放,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坚信“另起一行,我是第一”。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所讲的“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潜质”,我们的学校老师要积极发掘、甄别和尊重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着“相对优秀的方面”、“相对闪光的地方”,努力为他们开发有针对性、丰富性和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让他们实现一个个自我赶超、自我超越,获得自我充分展现,从而最终实现“不一样的最好,一样的精彩”。

当然,建设高品质的学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有意义的教育历程,更高质量与更加公平也只是相对的,需要一批批有教育理想追求的“校长群体”、“教育工作者群体”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也坚信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化,一批批党和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学校会不断涌现,一个“绿色教育”的春天不久将会到来,总理为我们绘就的蓝图将会实现。

[责任编辑:孙燕兰]

猜你喜欢
高品质公平高质量
春晖十年,鸣响新时代的高品质教育之声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人生若只如初见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必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