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地方文化语文课程具有文化价值构建、文化生态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促进等功能,地方文化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应该具有系统性的文化理念、鲜明的语文性选文原则与开放性的编排思路。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教材开发 文化性 开放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以沧州为例,自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三级课程管理”至今,大多数中学开设了地方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这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近年来课程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许多学校课程设置越来越随意,课程理论价值与实际效果出现了偏差。据笔者调查,教材质量的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深入开展。成功的教材是成功课程的基础,以下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谈谈地方文化语文教材的开发原则与策略。
一、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地方文化语文课程的功能
明确地方文化语文课程的功能是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文化生态学是把生态学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近年在人文社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其资源观、生态观及系统观为我们深入认识地方文化语文课程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文化价值构建功能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于1955年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亚特提出,70年代逐步成熟。它认为区域文化资源形成于独特的区域环境,主张从人、自然、社会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寻求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1]。文化生态学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即主体、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社会体制、科技教育、自然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人文状况,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影响文化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核心是经济与社会体制,而关键因素则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于宗教信仰、道德伦理与民风民俗中,在文化生态层级分布图中离主体最近,是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影响最大、对经济政治反作用力最大的文化因素[2]。所以处于文化生态系统中教育环节的地方文化语文课程,基本功能应该是文化价值的传递与建构,它要梳理区域文化特质及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通过审美化、人文化的语文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达到“以文化人,文以化之”的育人目标。
2.文化生态建设功能
文化生态学秉持多元文化观,同自然生态学强调保护物种多样性一样,提出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可以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它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通过吐故纳新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类似生物界食物链的文化链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趋同性构成了文化的危机,地方文化课程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就成了“无根的人”,地方文化可以保存民族记忆,激发民族思维活力,它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地方文化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在传承文化,它还参与了文化创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态建设。
3.促进语文教学功能
按照文化生态学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它参与了文化生态构建,也只有在与自然、政治、经济的互动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所以语文课程应该与地方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从而为语文课注入活力,拓展语文课程的教学空间,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地方文化教材的开发原则与策略
1.文化性的基本理念
教材是实现课程功能的基本载体,一部教材一定要有系统的文化理念做支撑,要把握区域文化特征,提炼区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展示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的思考、体认,实现课程的文化建构功能。
古城沧州历史悠久,它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京畿重地,历代兵家必争,漕运重镇,南北运输枢纽,独特的地理政治环境孕育了沧州独特的传统文化。沧州武术,威震神州;吴桥杂技,奇绝天下;毛苌传诗经,纪昀修四库,武健泱泱,文采焕焕。名相名医,文豪武杰,沧州历代名人辈出;大洼文学,沧州书画,区域艺术质朴而奇丽。教材可以分为诗经专题、纪晓岚专题、民俗民风、历代名人、历史名胜、文学艺术六部分,对沧州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做多维的展示。同时教材可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分析文化产生原由。以武术为例,沧州战国时为齐燕赵地,燕文化的刚烈峭拔与赵文化的勇武尚战影响了沧州好强任侠的民风,加之历年战乱,地处苦寒之地,沧州人从习武自保渐渐演变为以武谋生,明清时期的流放之地又让沧州接纳了众多江湖豪杰,逐渐形成了武术的繁盛。地方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包含着民族的智慧,介绍其来龙去脉,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如冯骥才先生所说,认识这些民族文化就是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DNA。
同时教材要彰显区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古往今来沧州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刚健豪迈、坚忍厚重、积极进取构成了“沧州性格”,它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内蕴在沧州人性格中,这是沧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地方文化教材的精神根底。地方文化课程应该成为一种文化上自我认知的过程,有自知才能有传承。教材也应该引导学生对地方精神中诸如保守因循、现代契约精神缺乏等弊端进行反思,有自省才能有创新。
教材还要体现文化多元性。沧州在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津门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内陆文化、海洋文化交互性特征,它也是汉、回、满、蒙、苗等多民族融合区域,佛教、伊斯兰教与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共生,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并存。重传统,不轻现代,重主流,不轻边缘,地方文化教材应有意识地以文化的多元性达成与国家教材的有效互补,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对文化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权利”[5]。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中反思,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辨析,以形成包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建立起现代文化主体意识。
2.语文性的选文原则
地方文化是一座宝库,教材课文文本编订是一个撷珍采玉的过程,其核心原则是语文性,教材的文化理念一定要落实到具有语文性的文本上,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感受文化,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理解文化。
文本的语文性首先体现为审美性,审美性是指以优美动人的形象使读者生发感性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陶冶。教材应以高品质的作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精神的故乡,那蕴藉深永的真醇美感绵延在中国千年文脉之中。沧州是《诗经》的传承之乡,汉代四家传诗韩、毛两家均出自沧州,教材中《诗经》专题除国风名篇、沧州人(一说十堰人)尹吉辅创作的诗篇外,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入毛诗序与李山先生《诗经的文化精神》《风诗的情韵》选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特质。“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沧州文坛历代名家辈出,刘长卿、张继、张仲素、马致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当代王蒙、蒋子龙、刘小放等优秀作家更以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年轻的网络作家也用她们灵动的文字展现着别样的审美情趣。“圆照之象,务须博观”,地方文化语文教材应该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审美中提高审美修养,达到身心的和谐与人格的养成。
语文性还表现在人文性,人文性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的肯定与人生意义的追寻,是文字背后的生命厚度与思想深度。纪晓岚专题中《阅微草堂笔记》是选文重点,不仅因为《阅微草堂笔记》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更因为不同于《四库全书》总撰者的渊博,不同于诗赋酬对时皇帝近臣的文采出众。《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纪昀在乾隆法纪最严的时代,“托狐鬼以抒已见”,“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6],体现出了一代通儒的忠勇磊落。何香久先生的小说《吴桥杂技——万家江湖》选段通过杂技艺人的生命悲欢折射杂技文化;刘小放等“大洼”作家都以对生命对土地的挚爱体现了大洼文学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冰心散文奖获奖者张华北的大洼生态散文以深沉的诗情、细腻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抒写大洼土地与人民,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世界,其中体现的“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美成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定要以具有人文精神的选篇为依托。
教材选篇应体现知识性,体裁上要力求丰富,除文学文本外,谚语、对联、书表序跋、家训、广告等富含知识性的应用文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比如沧州武谚生动凝练,韵律优美。说拂尘剑剑法优美“如蛟龙戏水,似闪电掠云”,讲八极拳刚猛暴烈“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讲武德修为,也是修辞使用的绝佳例证。
3.开放性的编排思路
地方文化语文校本教材应该充分体现教师开发教材的主体性,力求以开放性的编排思路打破课内与课外、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教材从体例上按专题分若干单元,每单元都按卷首语、课文(包括必选课文与自选课文)、课后练习、知识链接、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五部分进行编排,从总体结构布局上呈现“三三制”,即必选课文占三分之一,自选课文占三分之一,综合性学习部分占三分之一。
通过自选课文部分实现教材内容上的开放性。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与封闭性,校本课程教材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自主性教学要求,减少必选篇目的数量,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自选材料。以文学艺术专题为例,教材首先提供丰富的资源索引,比如《历代名人咏沧州》《河间遗韵》《王蒙全集》等相关书目,大洼文学网等文学网站,同时也要在海量的资源中选择出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推荐篇目以备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这样就把教学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师生,不但便于学生自主性探索式学习的开展,也便于教师多样化教学的组织和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
通过教材的辅助系统(卷首语、插图、注释等)与练习系统实现教材范围上的开放性。教材必选课文与自选课文资源部分局限于富含语文性的文字文本。而地方文化资源广博繁复,种类众多,尤其是竞技、表演、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练习与综合性学习系统把它们纳入教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音像资源让学生感受沧州武术与杂技的迷人魅力,八极拳彪悍迅猛,劈挂拳刚劲凌厉,青萍剑高雅洒脱,无论变化莫测的内家拳脚,还是暴烈刚劲的外家功夫,沧州武术都让人叹为观止。“上刀山”、“吞宝剑”的奇技美,驯鼠驯兽趣味盎然的诙谐美,硬气功匪夷所思的阳刚美,沧州杂技无不给人强烈的审美震撼,观后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解说词、宣传词,模拟电视台做节目等各种形式进行语文训练。其次丰富教材的插图系统是有效整合知识的方式,精品教材中每一幅插图都可以成为地方文化的展示,比如黄骅渔村剪纸稚拙工巧,地域风情浓郁,题材丰富多彩,与相关课文相得益彰,情趣盎然。
通过教材的练习系统(课后练习、综合性学习)实现教学上的开放性。加大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比例,首先根据学生的层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综合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开放。“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眼中的沧州人”;唱诗经,讲诗经,演诗经;给家乡的名胜写导游词;评选沧州十大历史名人,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组织策划、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其次是关注社会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让综合性活动向社会开放。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为杂技节、武术节设计广告词,为诗经园建设出谋划策等,会对学生“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与“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教材不仅仅是佳文荟萃,它以文化性为经,以语文性为纬,是一个体现着鲜明的教育思想、文化理念的系统,是一个让师生在历史与现实中达到生命对话的开放性平台,好的教材可以有效促成地方文化课程目标的达成,可以让学生拥有文化之根,具备发展之翼,让民族文化久远传承。
参考文献
[1]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 涂同明.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简明读本[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2001(3).
[4] 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作者:王洪志(1972-),女,河北衡水人,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