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6-05-14 11:35冯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业化教师

摘 要 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阶段,容易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的情形。影响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入职支持不足、角色转换困难、多重外部压力、教育经验缺乏和心理调适不良。解决对策有构建支持体系的外部策略和提升自我动力的内部策略。其中,构建支持体系的策略包括:建立教师入职支持制度、形成多元联动的支持体系、研制全面个性化的支持内容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支持形式;提升自我动力的策略包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和学会反思教育生活。

关键词 教师 入职适应 专业化 外部策略 内部策略

教师职业生涯的初期,是专业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美国教育学者布什称:“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1]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书《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称:“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如何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职业角色,促进其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影响新教师入职适应的因素

1.入职支持不足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新教师的培养计划,也没有专门的政策指导文件,更没有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新教师入职后,直接被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受到的要求和对待与其他教师几乎相同。这虽利于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却忽略了新教师处在职业发展的特殊期——适应期。他们具有职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却无法获得外部的更多支持。

其次,在学校层面上,缺乏对于新教师职业成长的总体规划,大多数学校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决定新教师的培养方案,传统的做法是老教师帮助和带动新教师。而学校对于指导新教师的老教师,既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进行专门的培训,整个指导过程缺乏计划、监督、考核与评价。新教师主要是在个人摸索中“自然成熟”。

2.角色转换困难

首先,从“校门”到“师门”,标志着新教师正式进入社会生产的劳动行业,成为独立的教育工作者,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根本性转折。这一社会角色的转换任务,对于新教师而言是很艰难的。

其次,现代社会对教师有着较高的期望,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加严格,而新教师由于职业定位尚不成熟,职业信念亦不坚定,在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相互比较,或遇到更好发展机会和利益诱惑时,容易对教师职业产生失望心理,甚至发生动摇。

再次,教师群体内部亦存在角色地位的差异,主要源于个人资历、经验、教育教学能力等因素。由于经验少,教育能力有限,自身潜能未完全显现,加之我国长期的资历意识,新教师往往处于整个教师群体的较低地位,心理上产生落差在所难免。

最后,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教师在与学生、学生家长及教师同行等的交往中,必然需要扮演好各种不同角色,且需要在不同角色之间做到自如转换。这样的要求,会令初入职场的教师感觉疲于应付,力不从心。

3.多重外部压力

首先是工作压力。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促使教师在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必须进行适时改变和调整,给新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其次经济压力。当前,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虽有了大幅提高,但与社会其他各行业的收入水平相比,教师职业依然属于偏低收入的一类。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其收入水平一般处于整个教师群体的最底层,无法满足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更高需求。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实际的经济压力成为困扰新教师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后是人际压力。一方面教师之间的竞争是新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各种各样的竞争。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对新教师的教学水平表示怀疑,甚至比较苛责,造成新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紧张,成为不小的压力来源。

4.教育经验缺乏

一方面,新教师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不断丰富自身教育工作经验是一个必经的入职适应过程。目前,师范生接受的职前教育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环节薄弱,生源的基础和个人综合素质整体偏低;非师范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可能较高,适应能力较强,但对教育教学运行程序和规范是陌生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熟悉才能融入教师职业。

另一方面,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对教师实际的工作情形不甚了解,主要凭借个人原有的感性体验,模仿熟知的教师进行教育工作,极易出现备课无法把握重点、不能合理掌握教学进度、知识讲解不清楚、课堂管理不到位、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和困惑。

5.心理调适不良

新教师在入职后,需要完成适应学校这一组织生活的社会化过程,在学会如何教学的同时,模仿并认同学校内教师群体的行为和规范,从而表现出合适的角色行为。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没有任何的捷径,新教师容易产生害怕、孤独和焦虑等心理困扰。

首先,新教师在入职前,没有经过充分的职业训练和就业指导,心理上尚未做好接受现实的足够准备,导致入职后出现心理的落差和失衡,这是新教师在进入职场后初期阶段势必出现的现实结果。

其次,作为职场新人,现实社会中的唯命是从、相互间的利益冲突、人人自危的实际处境,致使教师在新环境里,心理上受到冲击,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最后,新教师大都有自我理想和职业追求,但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中容易眼高手低。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新教师往往不能用平常心去积极面对,不良的心理状态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叶澜先生所言:“初任教师感到自己并未做好担任教师的专业准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职业焦虑和无助感。”[3]多种心理矛盾的冲突与化解,是新教师融入学校组织必然经过的磨合阶段。

二、新教师入职的适应策略

1.外部策略是构建支持体系

(1)建立教师入职支持制度

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新教师有接受入职培训的义务,有关机构需要提供相应的入职帮助。如日本1988年出台“新任教师研修制度”,以法律形式要求新教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研修,具有国家的强制性。美国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新教师的入职引导计划是一种由各州政府参与的新任教师支持体系,它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的政策,有力保障新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鉴于世界多国的有益经验,我国应建立新教师的入职支持制度,制定专门的支持计划和政策法规,进一步推动我国对新教师的入职支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形成多元联动的支持主体

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必须立足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全社会要广泛关注和参与其中。世界许多国家的新任教师入职支持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任职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等。我国也应建立多元的支持主体,发挥多方培养新教师的强大合力作用。国家和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制定制度、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多种方式,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新教师的良好氛围。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任职学校等主体,真正履行各自的支持责任,并注重加强各方力量之间的协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和规范新教师的职业资格养成,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制定本地区新教师入职支持的具体计划,并提供有关的条件和指导,保证支持计划的贯彻实施;高等学校主要做好新教师的职前就业教育及指导,引导其做好个人职业的发展规划;任职学校负责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并融入学校文化,研发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支持模式,不断探究具有实效的支持方式,满足新教师个性化的适应需求。

(3)研制全面个性化的支持内容

目前,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工作业务的知识讲授,忽视了新教师的其他支持需求,如角色的转变、压力的疏导、文化的融入等。所有新教师接受统一的入职培训内容,个人的特殊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因此,必须研究和制订全面的、富有个性化的支持内容,尽可能满足新教师的多种发展需求。比如,学校可以实施“顾问计划”[4],为新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和心理帮助。“顾问计划”就是为新教师安排一个专门“导师”,经过双方的自主匹配选择,以情感联结为导向,对新教师进行生活、工作和心理上的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孤独和无助感。为保证“顾问计划”有效实施,学校应对导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建立导师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其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奖惩。

(4)采用灵活多样的支持形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入职支持。比如日本,对初任教师的入职支持采用校内和校外两种研修形式。校内研修主要有听课、示范课、咨询等方式;校外研修主要包括讲演、讨论和野外活动等形式。[5]我国也应根据新教师的需求,采取灵活的、多样的方式方法,对新教师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支持。

另外,应充分重视新教师的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引导服务,帮助其缓解各种压力。比如,可以依托学校的医务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对新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通过知识讲座、调研访谈、心理测验等形式,拓展新教师情绪疏解和心理减压的途径,提高其自我调适的能力,对新教师做好心理“扶助”。

2.内部策略是提升自我动力

在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的同时,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完成入职适应的根本途径。现实中,不少教师正是凭借自身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克服了入职初期的种种困难,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

(1)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每一位专家型教师都是从新手教师慢慢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成长就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现代社会中,新教师面临各种发展的挑战,只有始终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发展过程,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工作情境、社会和生活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展个人的学习内容,才能有效建立教师职业成长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2)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由于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新教师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或处于逆境时,更容易不自信、紧张和焦虑,这些都给新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新教师必须通过专业素养的提高,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从而增强抗打压的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激发和改进教师的心理弹性,勇敢直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促进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

(3)学会反思教育生活

教师对个人教育经验的科学反思,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新教师在入职后,将个人理解带入教育教学活动,这些理解源于自己学生时代的体验,或是个人对教育的自主观察,从而初步形成对教育工作的惯性认知。但是,当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实,尤其当教育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产生种种矛盾和问题时,新教师往往感到困惑和焦虑。这时,新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现实,而这些问题成为了新教师进行反思、自我成长的强大推动力。“主动的、积极的带着自身追求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在独特、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一种对教育机会的敏感和自觉。”[6]新教师必须学会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积极主动地认知个人教育生活,深入分析自身行为及问题成因,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总结及反思中自我学习,积极促进自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明,黄雪娜.从入职培训看美国新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2002(1).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侯芬.新进大学生员工在职业适应期的心理危机管理——基于组织社会化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5] 蒋攀.日美初任教师入职引导措施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5).

[6] 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J].教育研究,2010(1).

[作者:冯莎(1980-),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专业化教师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教师赞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圆我教师梦
十九世纪美军专业化和正规化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