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2016-05-14 11:35王清杨澜张克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社区

王清 杨澜 张克松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并得到各方关注。技术给协同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将技术应用到协同教育中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只有深入了解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创造良好的协同教育环境,进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教育功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同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改进家长的家庭教育效果。在将技术应用到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需要积极利用新型协同方式,同时不断更新协同教育理念。

关键词 协同教育 需求分析

南国农先生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不是一般的协同教育,而是指联合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三位一体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1]然而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是否得到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认同,如何实现三位一体合作利用技术来优化协同教育环境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同时学校、家庭和社区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使得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的发展受到束缚,影响了协同教学的效果。通过深入探究进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的功能。

一、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1.协同态度分析

教师作为协同教育的主体之一,他们的协同教育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协同教育的效果。因此首先确定教师对协同教育的态度对协同教育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协同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认为三方协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协同教育普遍得到了小学教师们的认同,这将为协同教育的推动带来巨大的便利。虽然协同教育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认同,但教师对当前协同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并没有与认同度形成正比,其中30%以上的教师表示对于当前的协同教育现状不太满意,由此可见协同教育的发展水平依然有待提高。

2.协同方式分析

联合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其协同方式包括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协同,而本文以教师为中心,分析了学校与社区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方式。

(1)学校与社区协同教育的方式

在分析学生参加过哪些社区教育活动时,社区文化活动、参观科技馆、组织观看教育电影和参加少年宫所占比例最大,但去敬老院和福利院的比例相对较小,而没有参加的比例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虽然各种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存在差异,但是依然表明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协同教育互动良好。通过这些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社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主要偏向于智育方面,而在德育、劳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

(2)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的方式

协同教育的概念虽然在1996年提出,但在此之前家访、家长会、纸质通知、面谈等形式都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协同教育范畴,本文将其划为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式。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近年开发出来的家校通,利用移动电话与短信系统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以及利用互联网更大范围地沟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将其划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协同方式。

①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式。在调查中,将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家校联络簿、纸质通知、学生传话、面谈等形式做为传统家校协同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家长会和面谈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

但是家长会的召开受到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每学期并不能召开多次家长会。一般情况下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的次数在一次和两次左右。每个学校基本上将其安排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之后,集中对学生某一段时间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所以家长会存在一些局限性。而随着手机的兴起,它也逐渐成为家长与教师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手机虽然属于科学技术,但由于基本上人手一部,将其划为传统协同方式之列。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利用手机与家长进行交流的协同方式所占比例最高,主要通过电话和短信进行联系,这主要取决于电话和短信的方便快捷性,由此可见电话和短信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通过分析知道,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通过电话或短信与家长联系过,而其他学科的教师均存在未和家长电话或短信联系的情况,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科教师主要通过将情况反映到班主任那里,通过班主任来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这样虽然也达到了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加重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②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协同教育方式。在上述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式中,有些协同方式利用率不高,比如纸质通知和家校联络簿等,笔者认为这主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比如校讯通、QQ等凭借其快捷迅速的传播特点已经逐步取代这些传统方式,这也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将技术应用到家校协同教育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建立班级博客或者班级主页、建立班级QQ群方便家长、学生、教师的交流,也有一些利用移动公司的服务,使用飞信群和校讯通。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进行交流,教师都认为对开展协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表示出强烈的认同感。

通过调查,其中78.59%的班级使用到QQ交流,36.06%使用到班级博客/主页,90.42%使用到校讯通,9.58%的班级使用到飞信群。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校讯通和QQ群是班级的主要沟通方式。而就在校讯通得到普及的同时,其使用率却很低。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协同方式的普及率与其使用率并不成正比。

3.协同内容分析

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说,家长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与教师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以及思想状况,紧随其后是学生身心健康。这也与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有关,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然后顺利步入大学殿堂继续学习,所以对孩子的成绩关注度较高也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家长已经不再片面地追求学生成绩,现在也逐步转为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的需求和了解班级和学校活动安排情况也有所增加,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改变,逐渐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4.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同教育平台的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搭建起来的家校信息互联平台能非常方便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社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教育网络资源,既能为社区人员提供终生教育的服务,也能为学校教师与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相互补充,提高教育效果。[4]

(1)对平台的态度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的期望占到了70.7%,同时期望加入平台占到了81.41%,通过这些数据说明,基于网络平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互动协同的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教师的认同,通过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也为今后的协同教育平台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2)对平台的设计分析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同教育平台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协同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平台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协同教育为主题。

在进行平台设计时,首先需要设计一个良好的界面。人机界面设计需要以了解并遵循用户的认知心理为基础,尽量使设计适合人的自然属性,满足用户的要求。教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平台需要具有导航清晰,操作简单的特点,同时在内容上必须做到内容全面、更新及时,平台界面要美化。而这些方面的设计都需要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

平台界面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完善平台的功能。在教师心中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发布相关通知、家庭作业和学生近期在校的表现,方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其次教师们还希望平台能够具有很好的后台管理模块,相互之间能够通过论坛或者留言评论进行互动,最好还具有上传下载等功能。而一些教师也希望能够有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案例,以此来帮助家长学会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

(3)对平台的优势分析

在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中,最常用到的协同教育方式是:家长会、面谈、电话和短信。但是家长会存在条件和时间的限制、面谈虽然针对性强但是效率低、而电话和短信也会产生额外的费用,部分家长和教师不愿意接受。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同教育平台可以将这些传统协同方式的优点集中在一起,摈弃它们的缺点。比如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实现电话、短信、面谈的功能,但不会产生额外的费用。通过我们的调查,教师认为协同教育平台的最大优势是它共享的内容更丰富和交流形式更多样。同时它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为群发通知而给家长带来不便。

二、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建议

1.力争教师对协同教育的满意度与认同度成正比

虽然有65%以上的人对当前协同教育的现状表示满意,但是我们仍然不可盲目乐观。首先是国家对于出台的规定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提出的意见都是宏观的、倡导性的,缺乏具体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规定,在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显得力度不够。[4]其次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树立协同教育意识,认真研究协同教育理论和注重协同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对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协同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提高和推广。[5]

2.努力完善协同方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

(1)协同方式层次应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上文分析学校与社区协同教育方式时提到,社区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主要侧重于德育方面,这不利于塑造全面性人才。建议社区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与博物馆、少年宫、敬老院等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形成定点基地。在组织活动时,结合学生意愿,积极引导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而不是流于形式。另外政府也应对各社区的教育活动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或开辟相关绿色通道,使得社区开展活动更加便捷。而对于社区本身,需要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及其机构建设、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培养和提高。[6]

(2)提高协同方式普及率的同时,也应提高其利用率

在上文的分析中知道,校讯通是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家校协同方式,但是在高普及率的背后却是低利用率,通过这种现象反映出虽然部分学校使用了很多协同方式来推动本校协同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些协同方式利用率较低,由此造成资源浪费。好的协同教育并不代表需要有过多的协同方式支撑,而在于真正地将协同方式应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各种协同方式的功能。而针对解决“校讯通炒着热吃着凉”的类似现象,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及技术对教育的作用,避免盲从,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一个更好的协同教育平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需要加强研究,不断对协同方式进行完善。[7]

(3)对于新兴协同方式应积极利用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这不仅需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同时还需要具有高尚的信息道德。[8]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所使用的软件也在不断变更,从最早流行的QQ,到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和微信。对于这些新兴软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使用到微博的仅达到1.13%,微信仅1.41%。因此新兴的协同方式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推广。

3.更新各科教师和家长协同教育的理念

从调查中发现,在与家长联系的任课教师中,班主任基本上占据了主要部分,这不仅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也会使得一些学生和家长无视一些课程的重要性,比如信息技术课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仅需要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同时各科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与学生和家长沟通联系;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种丰富的家校合作活动,让家长真正参与其中。而教师认为影响协同教育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家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家长工作时间的安排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协同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也是协同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首先需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充分发挥三者协同与配合中应有的职能。[9]

4.让家长参与协同教育平台的建设

希望通过平台可以改变以往家庭、学校、社区三大教育系统分离的现象,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自由交流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使班级建设得到和谐发展,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10]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协同教育平台的建立,虽然有利于协同教育开展,但是这无疑会加重教师的负担,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为此,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平台的管理中,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不仅限于传统方式或者QQ群,通过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进行沟通。而平台不仅仅吸收了本校的师生,同时可以将其他学校纳入其中,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共享,家长之间相互沟通了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从而达到各方受益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到其中,可以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协同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真正让家长走进学校。

传统的协同教育方式——家长会、面谈、电话等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协同方式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也反映了我们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将多种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中,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急需我们进行探究和解决。改善当前协同教育的现状,避免“研究热”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的状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培养孩子成长的第一环节,所以家长也应该积极主动与教师联系。社区教育也需要重视起来,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时,应该多方面考虑活动的主题,不仅仅重视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取,更需要注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

南国农先生说过“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由此可见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教育系统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教育的效果,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2] 李云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3] 刘繁华.基于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络)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

[4] 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20).

[5] 王宝祥,刘宏博.我国协同教育发展概况和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协同教育的初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9(6).

[6] 郜岭,阴志红.国外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4).

[7] 汪晓东,焦建利.“家校通”为何炒着热吃着凉[J].中国教育网络,2006(5).

[8] 霍雅琼.让网络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J].山西电教,2011(1).

[9] 小学生家长观念、行为倾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思考——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2(4).

[0] 郑传东.班级博客促进家校协同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4).

[作者:王清(1968-),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杨澜(1993-),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克松(1966-),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社区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