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16-05-14 03:32盛忠谊孙丽花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环境艺术教学改革

盛忠谊 孙丽花

摘 要: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设计教育中艺术、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意识和综合创新素养。推行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已成为诸多设计院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思路。本研究对“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及创新价值进行了分析,结合环境艺术专业的特点对工作室教学的运作模式进行了阐释,并对工作室的支持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设计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环境艺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217-03

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客观的说,尽管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标准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大多数院校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设计教育本身起步较晚,且由于深受传统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影响,仍普遍存在着偏离市场、重道轻器的认识偏差;另一方面,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高教扩招浪潮中,“短平快”式的盲目扩张也遗留下师资力量紧缺、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致使专业教学囿于“纸上谈兵”。实际上,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样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来说,教育更是应当贴近实务。只有对材料、工艺具有深刻理解,并能洞察市场的变化趋势,才有可能设计出具有创意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方案。而目前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现状显然难以保证走出校门的准设计师们具备必要的就业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不少院校已开始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专业办学进行改革,以求得更好的解决艺术、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意识和综合创新素养。与之相关的分析探讨也由此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教育实践意义。

一、“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与创新价值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制,其核心理念是倡导艺术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受其影响,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当中,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均展开过类似的教学试验,其中取得卓越成效的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建筑系的“德州骑警”设计实验室等等。这些院校的“工作室制”办学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强调围绕具体的设计项目来整合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使学生在专兼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历体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并最终达到发展综合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室制”教学的革新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课程壁垒,通过综合性更强、复杂程度更高的设计课题能帮助学生串联整合起原本孤立片段的知识理论。

2.基于情境化的示范指导和团队化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内化吸收和隐性知识的传播分享;再次,以更具开放性的工作室平台对接社会、延伸课堂,强化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市场意识,缩短从校园走向职场的适应期。

3.工作室平台的搭建同样有利于引领“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进而拓展专业教师的自我发展空间,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而对于设计院校而言,工作室的建设还能对内形成对科研教改的支撑,对外则能提升院校的辐射影响力,树立办学声誉和专业品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运作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组织要素

工作室是校园对接社会的窗口,校企共建则是其主要的运作模式。设计院校、工作室平台、学生、指导教师、校外设计公司、独立的商业工作室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了实施“工作室制”教学的组织要素(图1)。

Fig.1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mode of environment art design studio

一般来说,每个工作室须由一家以上的校外企业作为依托。就环艺设计专业而言,室内装饰设计公司、建筑设计院、独立设计事务所等校外企业的参与既是项目来源的有力保障,也能为工作室教学提供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团队得到优化补充,确保项目教学落到实处。设计院校则为工作室的搭建提供师资、设备、资金或场地,同时也以项目成果为主要依据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监督,对工作室的组织运作进行协调管控。

而在所有的组织要素中,学生组建的工作团队无疑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主体要素。通常情况下,项目团队的搭建以10人左右为宜,且要求在年级结构方面形成以高带新的成长性梯队。具体操作上,第一、第二学年的本科生主要进行材料与构造、空间形态与模型、设计史等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可以以观察员身份进入工作室进行交流观摩;进入第三学年后,学习重点转向专业课程,这时,可以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入工作室,并联系专业课程参与虚拟课题实训;第四学年的本科生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则主要在实际的市场化项目驱动下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指导教师以设计总监或甲方代表的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角色完成任务,并定期轮岗,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组建形式

诚然,“工作室制”教学并不是一种固定单一的模式,其组建成型可结合不同办学目标和资源分配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在初级阶段,可以基于传统的专业实验室衍生出教学工作室。该模式介于课堂教学与校企合作项目教学之间,但比一般的课程实训更具职业针对性。教学工作室不直接承接实际项目,学生主要在专职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对接课程的虚拟课题,但工作室也会聘请企业设计师、行业技能大师、工艺导师进行讲学指导,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双规化。

发展相对成熟的教学工作室则可由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导师或行业专家牵头组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以半市场化的模式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专项实习基地。学生主要以“实题虚作”的方式接触项目,但较教学工作室更突出名师指导的深入性和实际参与工作的情境模拟性。

最后,具有一定师资力量和资金支持的院校可以以校企共建的方式设立项目工作室。项目工作室具有独立经营权,并通过“实题实做”的形式承接校内外设计业务。工作室完成的设计项目可作为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师生的科研成果也能通过工作室平台向社会输出,使学术研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真正实现“产、学、研”互动。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设计院校而言,工作室的搭建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规划不同的发展路径,使“工作室制”教学分阶段、分步骤的逐级推进落实。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支持体系构建

(一)梳理课程体系,推行以专业课程模块为导向的学分制

课程体系建设是推行“工作室制”教学的重要环节。工作室的方向设置有必要事先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共同商讨,然后按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能力培养目标,将已有的专业课程梳理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模块。工作室与课程模块对接,这样能使其涵盖一组完整的系列课程,从而结合不同的功能定位承担相应的教学职能。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组建的工作室包括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园林设计工作室、建筑设计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等。其中,室内设计工作室能涵盖的课程体系涉及家具设计、陈设艺术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

具体教学实施中,每门专业课程在完成必要的理论学时外,还应要求学生进入工作室完成实践课时学习。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除要求修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学分之外,还可加设综合性更强的设计专题课。设计专题课的核心内容即进入工作室承担实训项目,并同样推行学分制管理。工作室中的项目选配应从教学目的出发,遵循教学规律,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成绩评定则可通过设计展示的方式进行,并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突出过程性和市场导向性。同时,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应可结合兴趣专长在各工作室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工作室学分之间应做到能互相置换。

(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项目为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强调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和高水平的实践能力,这就对施教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专业教师通常只需要负责一到两门课程的讲学。而在工作室项目教学中,教师既是专业导师,同时也是设计师、项目负责人,乃至甲方的设计顾问。胜任这一岗位不仅要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以及在项目运作、人事管理、设计沟通方面的协调把控能力。因此,只有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工作室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双师型”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工作室教学团队的组建应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原则。所谓“引进来”就是从业内知名的装饰设计公司、建筑设计院、施工团队聘请资深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导师。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工艺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融入社会能力,也能为工作室教学带来最前沿的行业资讯。“走出去”则是指鼓励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赴企业考察、进修或挂职锻炼,以期学习并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始终保持与市场发展同步。

此外,工作室还应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互动,使工作室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

(三)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专业教学引入实训项目

基于校企合作导入课题,以完成项目带动专业教学是“工作室制”的核心内容。对于设计院校而言,一方面需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应谨慎合理的选择项目,以保证项目工作能为教学科研服务。

一般来说,低年级本科生应避免过多参与纯商业目的的实战项目。原因在于,实战项目来源的随机偶然性决定了其具有非重复、周期不固定的特点,因而难以与学生的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匹配,生硬植入课堂容易对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为了保证项目开发的质量与进度,项目资源难免会向极少数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集中,这无形中也容易造成学生素质的两极分化。对此,工作室教师有必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企业筛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建立设计训练库,以虚拟项目为主,辅之以一定比例的设计竞赛,以“赛训结合”的形式指导低年级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而针对高年级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导入实战项目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回避短期项目,并注重项目本身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确保其富有一定的深度、丰度和教学科研价值。有些设计公司只希望工作室提交几张平面施工图或3D效果图,这就容易致使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也有一些企业希望院校全面介入用户调研、材料研究、方案讨论、成本核算、后期施工等整体流程,那么对于支撑教学科研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总之,项目导入环节有必要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论,更灵活的运用理论,乃至在实践中发现理论、验证理论,进而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四)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对“工作室制”教学的长效监督与激励

“工作室制”教学应实行院系领导下相对开放自主的管理方式。开放自主主要指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允许自由灵活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人员,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但为了保障工作室的良性运转,院系管理部门仍有必要制定系统严谨的规章制度对工作室进行科学管理。

实际上,在工作室设立之初,就有必要组建专项小组就如何开展工作室教学进行总体规划,并通过考察兄弟院校、邀请专家座谈、征集教职工、企业及学生意见等渠道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以此为基础起草系列章程确保工作室管理能准确到位。管理制度的范围一般包括设备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指导教师遴选制度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工作室的绩效考核制度。通常情况下,院系部应以年度为周期对工作室进行考核评定, 考核内容可涵盖人才培养情况、横向课题完成绩效、参赛获奖数量、工作室成员科研成果以及学生评教满意度等等。只有制定出细化、完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加以定期评估,才能及时反映出工作室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工作室之间导入良性竞争机制。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工作室,有必要追查原因并加以整改重建。对于成果优异的工作室,则应出台奖励办法进行表彰奖励。

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对工作室的建设质量形成长效的监督与激励。

四、结语

在“工作室制”教学成为国内诸多设计院校教改主导思路的大背景下,笔者所在的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也拟积极导入该模式,并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务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实践证明,推行“工作室制”能有效促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与实干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工作室作为校园与社会接轨的窗口,也有利于推动教学、科研、实践的一体化发展,并能成为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科研团队与时俱进的重要平台。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环境设计“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管控研究》(项目序号:315)。

参考文献:

[1]邸晓松.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2).

[2]彭艳,王波.工作室制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艺术教育,2010(02).

[3]卢纯福,朱意灏.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装饰,2012(10).

[4]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08).

[5]陈江.“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J].装饰,2013(03).

[6]柴剑峰,陈井安.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7]李玉.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6).

[8]李钢.现代设计工作室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02).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环境艺术教学改革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