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红
摘 要: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教育中的美育文化,主要是通过观念、制度、物质等层面的保障,组织辅导群众艺术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规范人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具有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完整而和谐的人。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实力;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205-01
一、进行社会审美教育,增强群众文化发展
发展群众文化生活,实施社会审美教育,就是要传播群众文化所主张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之外,还要传播自身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传播过程就是对社会实施审美化的过程,是国民教育的有益延伸。
一是审美的形象实践性。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鉴赏、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它是靠形象思维,通过饱含情感的形象来显示真理、展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审美实践的非专业性。群众文化不同于专业艺术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的教育以“作品”为中心,通过作品发现“人的本质”,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则以“人”为中心,通过活动来实践对“人”的培养;三是审美实践的全民性。群众文化审美教育的实施对象有别于其他行业性的文化机构,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厂矿俱乐部等实施针对性文化教育。群众文化“群众”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一切人,其对象是全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具有文化实践的全民性。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也,圣人之乐者也,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也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想,以渐消沮者也。”这些关于社会美育的思想理论,道出了社会美育的社会学意义,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对于社会审美教育的本质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类的重大贡献。马克思认为: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使人片面化或从属性,而社会文化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意义。这是马克思美育观对人的主体价值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实现的真理揭示。进行社会审美教育,发展群众文化,增强群众文化生活发展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过:“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要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二、争做“德艺双馨”群众文化工作者
做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做为组成成员更要做到德艺兼备,争做“德艺双馨”工作者。胡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德”为立身之本,“艺”为成事之技,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勤奋敬业、深入生活、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精益求精、不断锤炼艺术品格、勇攀艺术高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反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做一名“德艺双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在磨砺中成长,“学而不断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工作生活中不断进行磨砺、反思。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让我们吐故纳新,时刻准备做“德艺双馨”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个人技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更加出色的完成好工作任务,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爱岗敬业的事业之心,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坚持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立身之本,要自觉地去追求“德艺双馨”这个让文化工作者一生追求的崇高目标,努力争做一名“德艺双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
群众文化尽管在当代文化建设中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十分强大的力量,但它在社会终身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领域所发挥出来的“对人的塑造”功能,已经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显现出来。努力打造优质群众文化生活,发展群众文化增强实力,是做为一名“德艺双馨”群众文化工作者不可忽略和必要坚持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