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 高荆梅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模式,在商品经济影响下的人文类经典阅读本就处于低迷时期,新媒体的出现便成为人文经典阅读不可忽略的机遇抑或挑战。本文从人文经典阅读的重当代价值与新媒体环境下人文经典阅读的现状对比入手,探讨了人文经典如何从顺势而为、化弊为利,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创人文经典阅读的新途径。
关键词:人文经典阅读;新媒体;当代价值;影响现状;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81-01
新媒体的出现使文本阅读产生了变革,阅读模式、阅读选择、阅读时间受到了冲击,同时习主席提出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何种好书、如何读好书,以上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才培育问题的新领域。
一、阅读人文经典的当代价值
纵观世界各国历史发展,承载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为人文类经典作品。增强
人文类经典的阅读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学科与院校的长远建设。
(一)人文经典阅读是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技理性与经济增长的而盲目崇拜,使高校的人文学科处境尴尬。原本应以树立人文精神为主的大学教育由于实际的生存需要,逐渐将重心放在职业和技术教育上,学科设置紧随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紧盯就业率,实用主义逐渐占据核心。学生学习强调“有用”缺乏“关怀”,人才只重“才”,忽略“人”的主体价值。但是,可以想象的是,缺乏内在独立精神、缺乏终极价值认识的大学教育,如何称之大学。尤其是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使人文类学科更加边缘化,从经费投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各方面都缺乏重视,易使大学教育沦为职业训练。人文经典阅读能够有效缓解人文学科设置偏差引发的教育问题,平衡教育者针对“传道”与“授业、解惑”的关系。
(二)人文经典阅读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
习主席提出“文化自觉,就是指其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之明,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就是其在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①尽管每一个中国青年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熏陶,但是并不代表每一位青年都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面对多元化的观念与信息环境下,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理想境界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而这一切正是人文精神的涵盖对象。
人文经典所特有普适性、精英性、开放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大学生敞开胸怀,海纳百川,也可以在全球比较中促使学生充分认识美好人性、理想生活状态,实现个人价值塑造。
二、新媒体对人文经典阅读的影响现状
可见,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人文经典阅读都不失为一种精神传播和价值塑造的重要手段。然而,纸质文本的阅读体验和经历被新媒体所淡化,具象、直观的信息呈现方式,迅速、丰富的高效信息量相当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们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一)经典的认识缺失
人文类经典的印刷量、衍生量虽然很大,但是却一直不受重视,尤其是文学原典被日益边缘化,人们更愿意选择易读的网络小说,易观的娱乐视频,包括媒体广泛宣传的成功学、厚黑学。这场人文精神危机的背景和语境并不难理解,市场化与商业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围绕经济展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王国维指出的文学“无用之用”充分表现出了人们的认识缺失。人文经典皆是经过时间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理想。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却不一定符合时代潮流和实用功利价值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论语》通篇阐述知人论世的道理,指出君子之仁、德是我们理想的人性状态。《庄子》以其恢弘的气度、奇谲的想象,展示了另一种非凡的人生境界,而这些尽管对开拓我们性灵的深度和广度有“大用”,却对具体的生活“无用”。
(二)经典的理解迷惘
不仅如此,新媒体更从“质”上冲击了人们对人文经典的选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善用新媒体的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多元化的观念,必然会产生对人文经典的解读多元化思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作品爆发式产生,让人应接不暇;其二,文化潮流多样且复杂,悠久的传统文明和当代的经典作品被有意无意的消解改造,如后现代电影《大话西游》,不同的文化分析方法也提供了不同经典解读,以更易传播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等。如此,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经过消解的人文经典,却离开了人文经典本身。
(三)经典的学习障碍
新媒体同样改变了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与阅读状态。原本学生的学习必须要通过诵读、听讲、做笔记等多种方式,现在却只需要用手机拍照、网络搜索就可以完成人文类学科的学习甚至考核,因为仪式感的缺乏而产生的轻视与忽视。理工类学生对于人文类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低标准、低要求,不论是主观要求还是客观调节,都使得他们对学科的“完成”标准逐步下降,甚至将人文经典娱乐化。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新媒体上信息源远远超过计划的信息占有,比如,学生会通过娱乐杜甫的手段获得了信息但同时消解了杜甫的经典性。
三、运用新媒体提升人文经典阅读的途径
尽管新媒体对于人文经典阅读冲击极大,但是时代的发展角度不可阻挡,只有充分认识人文经典阅读与新媒体的关系,才能够顺势而为,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人文经典的价值与作用。
(一)人文经典文本媒体平台化
充分运用理工类高校的媒体技术资源,把文本放在网络上,把时间分配于日常中,将评价方式设置为阅读时间与阅读频率,帮助青年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选择、认知有效信息。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与媒体相结合,广泛运用网络资源,将人文经典阅读调节至学生个体生活,化解课时分配、课堂教学用地的困难。同时提供人文经典配套的解读文本,影视资料、相关评论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经典。再如,采取音频文本或者电子文本等新媒介平台,设置交流区域帮助学生在阅读后及时交流,可形成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促进阅读后的消化和吸收。也可以建设系列微课、慕课,专门进行文本导读或者文本解读,保证信息的有效获取。
(二)人文经典阅读去媒体传播化
无论新媒体传播力有多强,仍必须强调亲读文本的直接阅读,督促学生回归原典。在新媒体为主的阅读方式具有生动的特性,无论从画面、声音都超越了传统文本阅读。然而也具有具象化、定型化、丧失再创造性想象的缺点。叔本华曾言:“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②人文经典阅读也是如此,切身感受人文经典,才能完成知识向精神的转化,真正实现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注释:
①习近平的文化自觉与自信[Z].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
15.
②叔本华.作为意象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参考文献:
[1]程晶晶.大学人文教育与经典阅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07).
[2]代玉龙.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研究[J].新闻战线,2014(07).
[3]赖远妮,赵雯君.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实践路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
[4]曾一果.从人文精神到人文主义——全球化与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J].新闻爱好者,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