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频
摘 要: 《老妇人的炖肉》刻画了一位孤独的、充满焦虑感的老妇人的形象,老妇人由于做炖肉失败而最终选择跳楼自杀的悲剧故事。与其他叙事作品的显著差别在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式。本文从全知视角及内视角下的感官叙事和人物形象的间接塑造两个方面探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力图再现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方式,发掘这种人物塑造方式的艺术效果,阐释形式背后的作者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 《老妇人的炖肉》 感官叙事 人物形象塑造 人文关怀
一、引言
诺艾拉·夏特雷(N elleCh telet)集作家、学者、外交官于一身,也曾是位演员,现为巴黎第五大学大众传播系教授。她的短篇小说集《嘴的故事》于1997年获得法国龚古尔短篇小说奖。该小说集由18个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故事均取材于日常生活,都与“嘴”或者说“食物”有关,故事短小精炼,情节简单,却蕴含深刻内涵。《老妇人的炖肉》是小说集中的第一篇,讲述了老妇人雷蒙德由于做炖肉失败而最终选择跳楼自杀的悲剧故事。
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不仅与情节、事件有关,而且与作品主题密切相连,人物在小说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尤其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更是叙事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与其他叙事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女主人公雷蒙德的形象更多的是通过叙事者的全知视角下的感官叙事建立起来的,叙事者展现得更多的是人物心理感受,可是说这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鉴于以上特点,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哪些手段?为什么使用这些手段?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本思想?本文首先对主要的人物观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廓清我作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之处。之后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研究:全知视角及内视角下的感官叙事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间接塑造。
二、两种主要的“人物观”
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然而不同的理论家和作家却有不同的人物观,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些人认为人物在小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物塑造的成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史诗式的主人公,不仅能够真正地站起来、自如地行动,而且还同时是作家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情的一个人格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愿望的幻影,是我们希望的化身。他们使作者模拟的真实性格的真实性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更提高了这些性格的普遍性”。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作家莫言,他认为:“如果说汉语文学的核心问题,那么我觉得塑造典型人物是十分重要的,小说的核心是人物,是作家创造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核心又是他们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又是一种作家的不同流俗的思想的反映。”(谭君强,2008:156)另一些人如形式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物只是情节的产物,它们的地位是功能性的,将它们视为真实的人物是错误的。在她们看来,叙事理论对人物的探讨必须避开人物的精神——心理这一层面,而仅仅涉及人物的功能层面。持类似观点的代表人物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布莱希特,他主张把事件过程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人物在她看来只是一个符号,目的在于展示现实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并不一定要有鲜明个性。(朱立元,2005:204)以上两种人物观或者重视人物刻画与塑造,或者轻视人物塑造,转而重视行动或事件,而只把人物看成一个符号,然而这两种较为极端的人物观并不能囊括所有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取向,重事件轻人物的作品常见于侦探小说,这类小说重视情节的铁荡起伏、重视行动。在一些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或者说人物性格的描述则占了主导地位。此外,有一些小说既重视事件、情节,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有机联系的,二者的重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波动的,它们的重要性随着作者创作目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我们的作品究竟属于哪一类小说呢?它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是否可以对其进行归类呢?我们将通过接下来的分析回答上述问题。
三、全知视角及内视角下的感官叙事与人物形象塑造
短篇小说《老妇人的炖肉》以全知叙事者的第三人称叙事展开,采用零聚焦的视角,即所谓上帝之眼,叙事者看到了一切,知道一切。该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强的镜头感,好像读者也在看着这眼前发生的一切:早上,雷蒙德静静地躺在床上,心脏很奇怪地紧了一下,她醒了过来。她睁开双眼,却比平时要多花几分钟时间才能适应夏季柔和的光线:不好的兆头……像往常一样,她看着天花板上装饰的蔷薇花图案,目光渐渐移动到分枝吊灯的吊柱上,上面排列着昆虫的尸体,最后她完全苏醒过来,观看早上第一只苍蝇的临终,可这并没有让她害怕:不好的兆头……她把头转向窗户,看着百叶窗的影子戏着窗帘,可这也没让她露出微笑:不好的兆头……她挪动双腿,左胯是麻的,长久以来,雷蒙德确定自己健康地活着是因为她全身哪儿都不疼,可是今后她知道,年老体衰带来的疼痛将是她活着的唯一证据,“我活着是因为我能感觉到身体某处的疼痛”,今天左胯的疼痛提醒她她还活着。由叙事者的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叙事者聚焦的是老妇人雷蒙德的眼睛、她的视线,并且叙事者能感知到老妇人心脏紧缩了一下及她左胯的麻木和疼痛。老妇人的心理也是叙事者能够体验到的,例如观看早上第一只苍蝇的临终并没有让她害怕。至此,小说叙事转为内视角,即人物视角,叙事者顺着人物的视角看、听,这时叙事者的视野受到限制,它只能看到或感知到人物看到或感知到的,然而这种视角却能拉近叙事者与人物的距离,更利于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感觉(Frédéric Calas 2007:75):门开了,一阵走路时裙子发出的窸窣声,一只娴熟温柔的手将一杯茶和两块黄油饼干放到床头柜上。由此我们看到,老妇人雷蒙德听到了门打开的声音和裙子的窸窣声,看到了一只手将她的早餐放到了床头柜上,然而此刻却没有半句言语交流,只有老人的感知:听、看,甚至老妇人只看到一只手,而没看到整个人,女儿送来早餐看似变成了一个机械的动作,一切静静地发生,更加凸显了老人的孤独。接着小说又重拾全知叙事者的叙事:她缓慢地起床,如此不情愿登上生活的舞台,焦虑使其瘫痪,以至于不得不在床边坐了一会儿。她懂了自己为什么焦虑,今天是周六,是做炖羊肉的日子,奇怪的是这是多年来她第一次为做炖羊肉感到焦虑,想到炖肉甚至让她觉得有点恶心:不好的兆头……她开始吃饼干,一边嚼着,一边想着从前的事情,这时心脏又紧了一下,这次她害怕了,她立即找出一瓶药水,涂抹在太阳穴和手腕上,直到恢复平静。她走进厨房,系上围裙,开始做炖羊肉。不知在哪个环节出了错,炖羊肉失败了,全家人坐在桌边默不作声。外孙的目光躲着她,她的女儿将炖肉从餐桌上撤下,没有提议下顿再吃,她的女婿则长时间沉浸在报纸上的排字游戏中。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炖羊肉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终于大家都离开了餐桌。在厨房里,老妇人帮着女儿洗刷餐具,她多次被女儿安慰,甚至被温柔地“讽刺”:小小的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老妇人感到全身发冷,每句安慰的话直刺内心。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此刻,她还能闻到衣服褶皱里散发的炖羊肉的味道,她在大脑中急切搜索活下去的理由,说真的,她没找到。这段全知叙事依然聚焦在老妇人的内心感受上,“懂了”、“害怕”、“想”、“全身发冷”、“闻到散不去的炖羊肉的味道”、“在大脑中急切搜索”,这些词都直指人物的内心和感受,焦虑感占据了人物的内心。而“不好的兆头”这个名词句重复了四次,它既像叙事者的话语又像人物的内心独白,更加反映了老妇人焦虑的情绪。
四、人物形象的间接塑造
叙事学家雅各布·卢特区分了两种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即直接定义和间接呈现。直接定义就是用直接的、概括的方式塑造人物性格,例如依靠形容词或抽象名词。(徐强,2011:84)上文中叙事者对人物的感官叙事及心理叙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直接定义法,虽然叙事者没有直接使用形容词或名词修饰人物,却直击人物的感受和心理。间接呈现与直接形容相对,指的是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采用各种手法展示并以具体的表现反映出这些特点。间接表现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较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及对环境的描绘等间接地表现人物性格。(谭均强,2008:170)在我们的作品中,除了使用直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官叙事外,间接呈现也是作者采用的重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其中语言和环境两种方式对塑造老妇人的形象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老妇人的炖肉》这部作品中,叙事者对老妇人的外貌没有任何描述,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故事中唯一的行动就是老妇人做炖羊肉,这与老妇人的性格或形象没有太多关联。接下来我们看看叙事者是如何利用人物语言和环境的描绘两种方式塑造人物的。人物话语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无论是从人物话语内容上看,还是从人物的说话方式上看。然而事实上,从叙事话语上来看,整篇小说都是叙事者一个人在叙述,没有小说中常见的人物话语,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老妇人雷蒙德大部分时间在看、在想、在感觉,想从前的事情,想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想炖羊肉失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可以说人物话语缺失是这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反而更凸显了老妇人的孤独、寂寞,可以说人物话语的缺失产生了一种“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对叙事空间或环境的描绘是塑造人物的另一种间接方式。在我们的作品中,老妇人的房间与女儿女婿的房间形成鲜明对比,老妇人的房间安静得能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女儿女婿的房间却十分热闹,不时传来体育解说员解说比赛的声音,还有她的孙子吹哨的声音,这种叙事空间上的安排对老妇人的孤独起到了极强的烘托作用。
五、结语
由上述分析阐释我们发现,《老妇人的炖肉》这部作品借助感官叙事及心理叙事,与人物话语缺失及环境烘托等方式相互配合,重在展现老妇人这一天当中心理变化的过程。首先,早上醒来,老妇人心脏的不适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叙事者对这种心理反应连续四次重复“不好的兆头”这句话,这种叙事重复产生的累积效果,一方面能够直接映射老妇人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为后来老妇人跳楼自杀做了恰当铺垫。而后,做炖肉失败将老妇人的焦虑情绪推到了极点,成了小说的核心事件。最后,餐桌上女儿女婿及外孙的态度则成了催化要素,更是加剧了老妇人的焦虑情绪。把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突出老妇人孤独焦虑的生存状态,而忽视她的外部特征及行动或事件,叙事者的这种选择使得人物符号化。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上的选择可以说是上文提到的两种极端的人物塑造方式的杂交,即轻事件,重人物心理刻画,然而人物又是符号性的。小说的题目定为《老妇人的炖肉》,而不是《雷蒙德的炖肉》,更加强了人物的符号性质,老妇人雷蒙德的生存状态集中体现了老年人的普遍生存状态,至此,叙事者的存在主义动机变得更加明显,作者欲以此唤起人们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在作者笔下,食物变成了语言。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到后经典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6.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4.
[3]雅各布·卢特,著.徐强,译.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4.
[4]N?觟elle Ch telet: Histoires de bouches[M].Paris: Folio,1997.
[5]Frédéric Calas: Méthodes du commentaire stylistique[M].Paris: Armand Colin,2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