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荒原与《原野》中原野的意象分析

2016-05-14 13:29张晓妮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呼啸山庄荒原原野

张晓妮

摘 要: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是以约克郡的荒原为原型,并以此荒原为小说背景,展开情节的。“荒原”这一意象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独有偶,曹禺先生的《原野》也是以“原野”这一大的自然环境为背景构成该戏剧的。在这方面,二者存在相同之处,即都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进行写作的。但二者毕竟在创作背景、时间及作家个人气质方面存在差异,故也有相异之处。本文以荒原和原野的意象为主要内容,从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呼啸山庄》 荒原 《原野》 家园 他者与异己

本文借鉴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理论相关内容,以荒原和原野为研究对象对《呼啸山庄》和《原野》作研究分析。

20世纪末,随着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和英国学者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的发表及研究,空间理论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认识。学者们开始重新探究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到空间上。空间反思的成果是最终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益呈相互交叉渗透趋势,并且深刻影响了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解读。本文就以该理论为支点,分析《呼啸山庄》中的荒原及《原野》中的原野这两种空间结构。

一、《呼啸山庄》中的荒原

打开《呼啸山庄》,一股狂暴的气息扑面而来,读者感受到的是荒原上古野朴实的粗鲁与野蛮,环境、气候、景色都是粗犷恶劣的。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荒野的约克郡沼泽地带一所遥远的教区牧师住所。在那郊区牧师的住宅里,在那荒野的沼泽地带,艾米莉·勃朗特不幸而又孤独,永远处于贫困和精神奋发的状态之中。

《呼啸山庄》中的荒原就是以此为原型的。它是原始的、自然的、狂暴力量的体现。“在这荒凉的山顶上,地面给一层黑色的冰霜冻得硬硬的,寒气袭人,我的四肢都冻得直打哆嗦。我打不开栅栏门的铁链条,便跳进栅栏,沿着两旁醋栗树丛蔓生的石径跑到屋子门口”。荒凉、冷漠、酷寒是这片荒原所展现的空间气质。依附于其上的呼啸山庄也与其形成相似的空间。文中借外来者洛克伍德的视角这样描写它“‘呼啸是外省话中很有意义的一个词语,形容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这座房子所经受的大自然的喧嚣骚乱”。呼啸山庄就是该荒原的代表,与其有相同的空间气质,荒凉、残暴而又充满原始生命力。

狂风骤雨是呼啸山庄的主旋律,生活在凄风苦雨中的希刺克厉夫,面对生活的狂风骤雨必然会像倾斜的枞树一样,扭曲地生长并释放出强大的力量;像熊熊的火苗那样,燃烧着疯狂。物理空间潜隐地透露出人的精神内核——灵魂,它形塑了人性的意涵。

自由的,野性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荒原就是生长于其上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的天堂。希斯克厉夫在临死前也拒绝牧师说:“我不需要什么经文,我告诉你吧,我就要到达我的天堂了,别人的天堂对我毫无价值,我根本不想进。”对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来说,呼啸山庄,这片荒原就是他们灵魂的、自由的天堂,也是人类的天堂。在这里,艾米莉将荒原作为人类最终的家园和归宿,是人类理想的自由的生存状态。

二、原野

“原野”既非封建性的旧家庭,又非金钱化的都市社会,它是原始生命的集结地。正如作者在剧作开头写的:“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尘土散着香气,禾根在土地里暗暗的滋长。巨树在黄昏里伸出乱发似的枝桠……矗立在莽莽苍苍的原野中。”这片苍茫的原野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地方,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正是这片“原野”孕育出了仇虎式的男性和金子式的女性。仇虎和金子是自然野性下的“人”,他们是粗犷、强健、不屈的人。

在剧作中,曹禺将戏剧的整个空间都架构在这片苍茫的原野之上。“原野”作为一个物理空间,作者赋予了它太多的意蕴和多重象征。原野及其之上的巨树、森林,首先都是仇虎的象征,粗犷、强健、不屈、丑陋,象征严肃、险恶、反抗和忧郁,表现了原始蛮行的强大生命力。其次,原野又呈现出二重的悖论意蕴:它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地方,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反转过来后,变成一个异己的地方,成为禁锢、拘束的地方,成了仇虎复仇后心灵上走不出去的黑森林,最终成为禁锢他的枷锁。

这正是《原野》中原野与《呼啸山庄》中荒原的相异之处。《呼啸山庄》中,荒原是自由的象征,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是人类最理想的家园。荒原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被作者赋予深厚的精神内涵,它独立于理性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之外,是对其的反叛和对抗。而“原野”却并未如此。尽管作者也将其作为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和寄托,但是把它置于理性文明这一社会空间之中加以考虑的,因而尽管“原野”也展现了其对封建文明这一社会空间的反抗和对立,但始终未能挣脱它,最终还是囿于其中。

三、他者与异己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是野性荒原的象征,同样,《原野》中的仇虎也是原野上原始生命力的象征,然而,他们都是理性社会中的离群者。象征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希斯克厉夫和仇虎在一个异己的社会空间内被迫成为“他者”,游离于理性社会这一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之外。

理性社会这一景观具有明显的排他和对抗性。《呼啸山庄》中,从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视角这样描写代表资本主义上层文明的画眉山庄“光亮就是从那窗子里面照射出来的,他们还没有关上百叶窗,窗帘也只拉掩一半。我们站在花坛上,手攀着窗台看得到里面,我们看见——啊,真美!——一间富丽堂皇的房子,地上铺着深红地毯,桌、椅都有深红的布罩,纯白的天花板,四周镶着金边,天花板中央有银链子悬挂着一串串的玻璃珠坠,闪烁着柔和的烛光”。光亮、深红、纯白、玻璃珠坠、烛光,作者通过描写画眉山庄中的这些意象,表现了代表资本主义上层文明的“画眉山庄”这一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所呈现出的温文尔雅和含情脉脉。然而,这是虚伪面纱下的温情脉脉,是不见容与希斯克厉夫这一荒原上的野人的。残忍粗暴的辛德雷和温文尔雅的林顿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两种精神空间,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容纳希斯克厉夫这一荒野上的人,希斯克厉夫也无法融于任何一方,最终只能在凯瑟琳出嫁后远走他乡,自我放逐。他是理性社会空间中的零余者。

《原野》中的仇虎也是如此。他是原野的象征和人性化。他具有激烈、原始的野性生命力,然而,这一切却被封建文明排斥。他明明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却被描述为“从地狱里出来的人”。即便是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也无法完全摆脱理性社会的空间。原野上横亘着象征理性社会的铁轨。仇虎把铁镣砸开扔向铁轨,并最终在巨树前面向铁轨自杀。铁轨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通向外面的世界,通向理性社会的空间。然而,仇虎最终的自戕却表明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状态被无情地抛弃在莽莽苍苍的原野之中。

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是精神与肉体的双向建构。生命是个体本位的,是彻底为我的,而理性的最大原罪就是压制生命本能。人在理性社会的空间中异己的“人”。人被人类自己所创造的社会空间而禁锢。

四、家园归宿

在《呼啸山庄》整部作品中,从头至尾都可以感觉到这种巨大的抱负——作者要通过她的人物倾诉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这句话并未说完。它在凯瑟琳那句半吞半吐的话中涌现出来:“如果其他一切都毁灭了而他留了下来,我将继续生活下去;如果其他一切都留下而却把他毁灭了,真个宇宙将会变成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似乎不再只是它的一部分了。”她在死者面前所说的话中,这种思想观念又一次迸发出来:“我看到一种无论人间还是地狱都不能破坏的安息,我感觉到那永无止境的,毫无阴影的来世生活的一种保证——他们已进入了永恒的来世——在那儿,生命无限地绵延;爱情无限地和谐;欢乐无限地充溢。”正是这种潜伏于人类本性的幻象之下而又把这些幻象升华到崇高境界的某种力量的暗示,使这部作品在其他小说中间显得出类拔萃、形象高大。

在艾米莉看来,只有回归自然,回归荒原,人性才能复苏,人类才会找到最终的家园归宿。荒原作为超自然的空间成为人类最终的家园。“最幸福的故事的发展,结局都是青冢”,所以她让希斯克厉夫在天堂与凯瑟琳结合,于是我们看到那三座坟紧紧挨在一起,“望着飞蛾在石楠和风铃草中间振翅飞舞,听着和风轻轻拂过草丛”,柔和的大自然消解了对抗和排他,人在自然中找到归宿。

相比之下,曹禺让仇虎在心灵折磨中走向终极,以他的死完成一个道德命题。结局同样是死,意义却不同。《呼啸山庄》中有比死更重要的生命体验,有超越生死的情感体验。《原野》中的死带有颇浓重的道德意味,而少有生命体验。我们对希斯克厉夫的结局,在感到同情之外,也感到欣慰,他毕竟要到达自己的天堂,而仇虎的结局,似乎除了无奈之外还是无奈,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奈和困境。

《呼啸山庄》中,随着希斯克厉夫的自戕,荒原得到最后的升华,在与理性社会这一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对抗中,得到最后的胜利,它是人类最终的家园,在这里,人不再是“异己”的,而是独立的、具有原始生命力的人。而《原野》中,随着仇虎的自杀,原野变得沉寂,在与理性社会的对抗中成为一种悲剧。仇虎的死表明他对封建文明的最终屈服,它在野性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走向崩溃。最终只剩金子一人依旧在“黑森林”中挣扎。《原野》的悲剧也在于此。它既是对野性的激情礼赞,更是对野性的深刻悲悯;它既是文明的挽歌,又是野蛮的挽歌。原野这一物质和精神空间便有了二重悖论的意义,它既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更是生命力的终结,在与理性社会的对抗中走向毁灭。人类文明将原野抛弃在其空间之外。人在异己环境中失去家园和自我。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芙,著.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2]冯茜.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及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

[3]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0.

[4]朱栋霖.曹禺心灵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5]刘家思.曹禺的戏剧人生与艺术[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6]田本相,著.刘一军,主编.曹禺全集:第1-7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7]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指导老师:汪太伟

猜你喜欢
呼啸山庄荒原原野
闪电的原野
闪电的原野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春天的原野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
难忘雪漫荒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