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晓 李名梁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梳理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研究的体与用、研究的路径选择、研究的问题域等视角对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进行述评,探析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现状,期望能为未来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提供基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治理;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张春晓(1988-),女,山东平原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及职业教育研究;李名梁(1976-),男,湖北黄石人,博士后,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驱动机制及提升对策研究”(编号:11YJC880057),主持人:李名梁;天津外国语大学跨国公司成长与管理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天津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蓝之星”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资助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15-06
“治理”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是现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重要议题,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研究中,它保留了传统“统治”概念的行为效果,但消除了行为主体的权威性,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主体互动的管理过程。关于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从研究数量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理论的深度研究以及实证考察亟待加强。本文仅从综述角度对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
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现状概述
从发表论文研究主题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见表1),中国知网2001年到2015年以职业教育治理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如图1)。
其中,从2011年到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增长很快,这与本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对职业教育以及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冲击,职业教育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考验,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面临挑战。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在其2015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列出了在职业教育领域排名前12的最有影响力期刊,其中我国近十年来在这12种期刊上一共发表了53篇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的文献,数量占到了总发文量的1.102%,文献的被引用频次是618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状态,这也说明中国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
(一)依法治国理论
郭广军教授认为,对职业教育进行依法治理,加快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法制化和国家法制化的必然选择[1]。肖凤翔教授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而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2]。也有其他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治理就是依法治理职业教育,依法治国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依法治教[3]。我国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该法实施以来出现了许多用依法治国理论研究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4]。
(二)资源依赖理论
霍丽娟教授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将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交换、资源依赖、权力影响的合作关系进行解读,对不同模式及同一模式不同时期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5]。李维安教授认为,组织体本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从周围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必须和周围的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可以实现目标,也就是说组织跟周围的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不仅要服从周围的外部环境,还要通过选择其他的方式,改变对周围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6]。资源依赖理论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治理的理论根源,在于它成功揭示了职业教育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组织为了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事实,这是我们分析职业教育治理中的资源依赖和相互利用策略的一个有效理论依据[7]。
(三)阶级霸权理论
在职业教育领域,阶级霸权理论主要用来描述政府、市场、社会对教育组织的支配情况,这种支配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而是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支配,包括考试招生、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成长、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运用阶级霸权理论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关注了政府、市场、社会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特点和不足[8]。自相矛盾的是,虽然阶级霸权理论的研究者们强调学校在职业教育治理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变量,但却没有对这一变量的实际范畴进行界定,因此学校这一变量在这个理论研究中被忽视了。依据阶级霸权理论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不同主体在职业教育控制权中的差异对职业教育价值和绩效的影响上来[9]。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
顾明远教授认为,以前我们提倡优先发展工业,因为过度追求GDP增长,结果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现在要付出很大代价来治理污染的环境;现在单纯追求“教育GDP”,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危害,这种危害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影响教育事业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未来我们的国家以及民族和后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10]。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职业教育治理,就是坚持把人作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遵循职业教育治理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经济部门等都紧密相连,其治理必然要走出教育的范畴,实现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全面统筹发展[11]。
(五)协同治理理论
董仁忠认为,协同治理就是指在职业教育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等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货币金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道德伦理等作为其中的控制参量,通过借助整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或者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来保证整体系统始终处在一个有序的可持续运作的战略语境和功能结构之中,从而使整体系统产生出局部系统或子系统所不能产生出的新能量,实现整体力量的增强,通过整体系统维持高级序列参量的方式来共同治理职业教育,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12]。协同治理理论强调的是治理主体的广泛化、治理权威的分散化、治理主体关系的对等性、治理愿景的共同性、治理体组织的协调性[13]。
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与“用”
(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
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就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目的,从“体”的角度对当前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就更容易看清楚当前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现状。
第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马庆发教授认为,未来的十年,中国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将会朝着更加注重提升质量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将办得更加有水平和特色[14]。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部分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大多数办学质量仍然比较差,实训设备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等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5];同时也应看到,造成职业教育质量差的原因不仅仅是投资少,除了硬件条件外,更多的是内因,包括职业教育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程内容不科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等[16]。
第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重构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社会认知度为目的。李晓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为研究基点,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分流、教育预期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同时提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是制度性的问题,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制度的指导、调节功能,消除影响职业教育认知度的制度性障碍。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四个方面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17]。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构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政府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校要加强职业教育内涵的招生宣传,社会舆论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异成果[18]。
第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开展创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目的。黄尧从实践和创业的角度提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核心是要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的问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19]。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深入实践,由传统的课堂讲解教育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创业实践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且在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也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
(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用”
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用”就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者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区职业教育的治理进行研究,或是对某一特定院校的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或是对职业教育治理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多通过案例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的现状、特征、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梳理汇总,提出职业教育治理的对策建议。也有研究者通过对院校负责人进行主题性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为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提供基本的素材、数据和结果验证。廖波光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职业教育的“二维”课程体系实践,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二维”课程体系的建议[21]。石娜、石香梅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中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运行状况,提出了有效的课程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的观点[22]。岑艺璇、谷峪以ETF伙伴国为例,研究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能力建设[23]。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证研究的实质都是要对职业教育治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2.图谱分析的方法。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对职业教育的治理进行分析,研究者多运用UCINET6.0和Netdraw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按照发表年份或者是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学术领域对职业教育治理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24]。也有研究者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网络分析,探究职业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范笑仙、汤建民通过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对职业教育治理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论文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作者队伍等情况做了历史性的文献计量分析,从而发现了职业教育治理的路径[25]。宫雪通过对2001-2010年我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提出完善的建议。吴芳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初步得出职业教育政策治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知识图谱,从而对职业教育政策领域的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26]。肖凤翔、陈潇采用一种可视化的软件Cite Space对CSSCI收录的四类职业教育类期刊论文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27]。
3.比较研究的方法。王英刚通过对加拿大职业教育治理中各种体制机制的研究,如管理机制体制、办学理念、院校经费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找出加拿大在职业教育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28]。鲁燕、于素秋通过研究世界上职业教育治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认为我们应当在认真学习日本职业教育治理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之路[29]。范国睿、孙翠香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治理的绩效立法和问责手段的研究,认为我国在职业教育绩效管理的实践方面应当积极推进,以此来倒逼立法部门的绩效立法,加快职业教育绩效管理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治理为核心的问责机制[30]。王处辉、朱焱龙认为欧洲各国在职业教育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析框架,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种新的国际视角[31]。
四、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主要视角
(一)职业教育治理模式的视角
杨丽波认为,政府—市场—社会的综合治理模式最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这一模式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32]。楚璇分别对以政府为主的行政治理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自治治理模式,以社会契约为主的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的社会伙伴关系[33]。宋磊认为应当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契约,把职业教育学校当作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在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活动时,完全按照市场契约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对市场契约的相关规定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维护职业教育学校的合法权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视角
魏明在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必须重构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并且要规范各个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分配,深入研究其实现机制,从治理机制的层面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治理职业教育的异质性治理体系,以此保证治理体系与职业学校的宏观治理框架相匹配[34]。白维认为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对效率的追求上,设置健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宜的治理工具和方法以及建立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是实现效率的有效方式。研究者们普遍将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治理的目标,并构建了一个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35]。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视角
刘玉娟认为,目前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治理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而且要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到教学体系、课程评价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36]。在梳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王桂龙认为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整个学习过程由局部的经验学习升华到综合素质的提高[37]。吉智认为应将职业教育置身于实践当中去,以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以后的实践当中有效应用[38]。吴亚萍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作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徐国庆认为应面向就业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教育真正置身于与就业有关的内容当中去[39]。黄新斌认为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应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学习模式[40]。
五、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问题域
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职业教育治理方面所应关注或予以重点研究的问题范围,进而依据相应的问题域或是问题范围之间存在的逻辑或实质联系,发现并概括出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上所应遵循的学术逻辑链条,进而以更加深入的视角探究导致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存在缺陷的原因与症结。
(一)法律领域
戴荣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职业教育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反思。在理论层面上,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对我国职业教育法进行改进的研究成果,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法在职业教育治理问题上的重要性,但是关注的群体相对较单一,仅仅是职业教育学者们的“单边热”,法学界对于职业教育法相关内容改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没有对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41]。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系统全面地审视《职业教育法》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分析产生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可以为职业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其积极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研究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校企合作领域
和震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培养上出现的层次浅、水平不高、管理松散的有效方式,提倡建立一个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以协议的方式结合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42]。但是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成果[43]。在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就事论事,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师聘任、实习岗位等方面的研究忽视整体,特别是关于校企合作治理方面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二是盲目设置专业,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严重失衡,具体表现就是专业雷同化,导致资源浪费,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模式或损害企业或损害学校的利益;四是在校企合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都是仅仅停留在强调校企合作重要性上,没能从永久性的角度对激励机制和方式进行研究[28]。
(三)农村职业教育领域
张胜军、张乐天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是一种在农村的层次低、不开放、功能单一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安农、留农型人才为目标[44]。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赋予农村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关于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怎样去发展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最佳发展模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45]。但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生的三个重大转型,即在工业化领域,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社会领域,中国正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向日益多元化的开放型公民社会转型。
(四)民办职业教育领域
民办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从“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组成部分”。但目前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其历史发展情况进行解读,没有对当前超常规发展下的民办职业教育的治理问题进行单独研究,并且研究的理论依据也主要是“三螺旋理论”,即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或是利益主体共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研究的理论框架都是立足于“三螺旋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治理和对策建议研究更是鲜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仅仅是运用“三螺旋理论”对民办职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难免会有局限性,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对该理论进行创新[46]。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主要也是偏向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个别案例的解读,通常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时代背景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郭广军.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对策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5(9):12-15.
[2]肖凤翔.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7-19.
[3]潘建华,陈建华.论职业教育的治理哲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32-34.
[4]王晖.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的对策建议法律完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5.
[5]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36.
[6]李维安.资源依赖理论的比较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2):20-24.
[7]周晓波.职业教育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31-32.
[8]Donaldson, L, and Davis, J.Board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Research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2010(2):151-160.
[9]欧阳河.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7-39.
[10]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2-45.
[11]许艳丽,胡爱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职业技术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9.
[12]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4):22-25.
[13]孙卫平.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意义、内涵和特征[J].职教论坛,2010(13):48-51.
[14]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J].职教论坛,2010(32):26-29.
[15]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276-283.
[16]魏燕.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J].知识经济,2010(22):38-40.
[17]李晓.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职教论坛,2010(31):23-25.
[18]吴义刚.创业氛围:基于内生演化的视角[D].合肥:安徽大学,2010(5):17.
[19]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加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34-37.
[20]弋灵,胡剑芳.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3(6):49-52.
[21]廖波光.高职“二维”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16-19.
[22]石娜,石香梅.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2013(7):40-42.
[23]岑艺璇,谷峪.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力建设——以ETF伙伴国为例的分析[J].教育研育,2010(13):21-24.
[24]董圣足.民办院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院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305-310.
[25]范笑仙,汤建民.近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的“变”与“不变”——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13.
[26]宫雪.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基于职教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绘制[J].职教论坛,2012(4):9-11.
[27]肖凤翔,陈潇.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8-21.
[28]王英刚.中国与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3):19.
[29]鲁燕,于素秋.日本职业教育的“企业模式”与我国“非大学教育”的对比研究[J].人口学刊,2015(2):50-52.
[30]范国睿,孙翠香.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3):22-25.
[31]王处辉,朱焱龙.欧洲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5):21-33.
[32]杨丽波.职业教育集团化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12-15.
[33]楚璇.我国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10(7):23-25.
[34]魏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理论[J].理论经纬,2015(1):45-57.
[35]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1):8-12.
[36]刘玉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34-37.
[37]王桂龙.“四平台八模块”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44-47.
[38]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11-14.
[39]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2010(12):22-25.
[40]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36-39.
[41]戴荣.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史贡献与修改完善[J].职教论坛,2006(1):8-11.
[4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8-20.
[4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0-52.
[44]张胜军,张乐天.城乡统筹发展与职业教育转型[J].职教论坛,2010(8):3-5.
[45]潘岳生,唐智彬.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观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0):39-41.
[46]柯卫,刘铁,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296-299.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