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实践探析

2016-05-14 18:42郑秀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析绩效评价预算管理

郑秀

摘要:在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的开展对于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的开展,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数据化、指标化以及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管理技术的应用,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析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利用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特别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当前财务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研究中管理者发现,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对于预算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数据化、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预算体系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绩效评价管理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作用。

一、单位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作用分析

在当前事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针对绩效评价方法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分析,绩效评价在预算管理中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

(一)便于预算管理数据化的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数据化的过程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联系。这主要是因为绩效评价工作,是在实际管理中利用数据量化过程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所以数据化过程是其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这种数据化管理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便于专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开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从行政管理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是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数据化的财务信息是开展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二是便于核算管理的开展。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数据化的管理工作有利于预算核算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按照细化的数据内容,将预算计划与支出进行对比性核算,可以很好地完成预算计划执行的审核工作。单就预算核算而言,数据核算在效率与质量较之事业单位工作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有利于全面性预算管理的开展

在当前的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模式。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是由单位的各个部门组合完成。全面性预算管理有以下工作机制组成:一是合理落实责任机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利用分工责任机制确保预算管理专人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开展确定了专人专岗的管理机制。当专项问题出现时,专人管理机制是确定工作责任及开展责任倒查的重要基础。二是有利用指标管理的实现。绩效考评的展是一种指标性管理方法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以控制在指标管理范围内,使得预算管理的开展属于指标控制,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升。三是便于部门协调性提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有单位各部分协调完成的管理工作。所以各部门间协调性的保证,是预算管理开展的基础。绩效评价的开展,使得单位各部门间协调工作有绩效管理方式完成,其协调质量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式。

(三)实现了预算管理体系化管理模式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体系化的管理模式的确立可以保障预算管理在体系规范内合理有序进行。但是如何建立预算管理体系,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模式对于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有着以下作用:一是明确的建立了管理责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过程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进而形成立体化的管理体系,上级对下级评价过程就是对其预算管理的过程。在工作中,将评价体系视为预算管理体制,将评价责任确定为预算管理责任,是我们采用的主要管理工作方法。二是完善了监察体制。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关的是预算监查体系,只有将管理与监察配合进行,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的考核过程也包括预算监察的成分。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中第三方考核的引进,很好地完善了事业单位预算监察体系,保证了预算监察体系更加完整。

二、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实践措施研究

为了更好的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在预算管理中利用以下措施开展管理工作。

(一)完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建设

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制度化管理模式的开展是做好预算控制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以下的管理制度:第一、合理的绩效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的确定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基础性内容,确立的绩效考核标准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单位预算管理实际情况与以往预算管理经验、科学化的绩效分析结果以及单位预算管理的发展性因素。只有充分的考虑了这三种因素,其制定出的考核标准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第二、保证制度确实可行。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制度必须是具有可执行特点。即在实际管理中,每个实际的工作人员可以确保自身控制工顺利完成,而不会因为制度缺乏操作性,继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难度。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监督制度的建立对于绩效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其监督制度可以分为工作岗位监督、预算执行监督与审查监督三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于预算的工作人员、预算执行过程以及预算财务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结果准确率与评价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二)建立预算前期管理绩效评估体制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建立绩效评估体制是预算管理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确立评估重点因素。在预算绩效评估开展过程中,确立评估重点因素是开展评估的首要工作。全额事业单位受到工作内容影响其预算评估的重点具有较大差异。如在培训性事业单位中,预算控制的内容较为集中在教育人力资源成本超标、固定资产建设等几个重要因素内,所以其评估管理的重点也应集中在这几项预算管理的范围内。其次,建立发展性评估机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性眼光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发展性眼光包括外部经济发展与内容管理发展两个方面内容。外部经济发展既以单位所处的人力资源、金融等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而内部管理发展即以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这些发展性因素为核心,开展的绩效评估工作具有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三)利用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在传统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管理指标是预算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指标考核工作模式的确立是改善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考核指标的建立需要做好指标数据分析工作。在预算指标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预算管理中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工作。这种分析包括了数据产生原因、主要特点与数据核实方式等几类重要的核算内容。分析工作的完成,可以保证预算指标管理的进行在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如在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指标数据分析,对于分析结果采用对应类绩效考核方法对其管理指标进行管理,可以很好地确保固定资产类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应用研究

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是管理者经常采用的两种绩效管理技术。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分别针对这两种管理技术开展了分析研究。平衡计分卡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注意绩效管理的平衡性。所以其对于预算中的财务管理、单位内部控制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等多种角度进行预算控制管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而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中,其主要预算管理重点集中在决策管理过程中,即利用有效的管理决策方式为绩效考核的开展提供参考内容,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将这两种工作方式进行了结合,利用层次分析法践行预算管理决策,同时利用平衡计分卡技术进行预算实践管理,提高其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

在当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管理模式的开展是较为常用的管理模式,也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以绩效评价管理实践应用措施为研究核心,利用制度化建设、前期管理、指标管理体系以及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技术应用等内容,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希望能对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支出绩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2).

[2]李颜.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以S水利事业单位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

猜你喜欢
实践探析绩效评价预算管理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探析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探析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初中地理愉快教学策略及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