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6-05-14 16:40范桂琼张弘崔金鹏吕含韬张海涛张海霞
中外医疗 2016年6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范桂琼 张弘 崔金鹏 吕含韬 张海涛 张海霞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给予观察组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4%,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2(c)-0072-02

Clinical Effect Experience of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FAN Gui-qiong, ZHANG Hong, CUI Jin-peng, LV Han-tao, ZHANG Hai-tao, ZHANG Hai-xia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Hong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onghe, Yunnan Province, 66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Methods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6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beculectom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hallow of anterior chamber and the formation rate of functional bulb were respectively 3.4% and 100%,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obvious(P<0.05). Conclusion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shallow of anterior chamber,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bulb,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guarante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linical

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主要是由于患者眼球前房角关闭,眼内房水排出受阻而致。该疾病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是指患者不存在其他眼病,仅因房角结构先天性拥挤,导致前房角关闭且房水流出受阻。目前,小梁切除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一种经典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眼压,保护患者的视功能,但效果有限。该研究将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就诊的5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于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其中,观察组男10例(11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53.26±3.51)岁,平均眼压(45.32±2.08)mmHg;对照组男9例(12眼),女17例(19眼),平均年龄(55.62±3.32)岁,平均眼压(46.57±2.14)mmHg。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标准[1];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严重心肾不全疾病;②患者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③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前麻醉,术中以穹窿为基底做结膜瓣,并以角膜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将巩膜瓣下的小梁组织进行切除,同时处理虹膜组织,缝合巩膜瓣。最后,向球结膜下注入0.5 mL地塞米松,并向结膜囊内涂入复方妥布霉素眼膏,进行包扎,结束操作。术后给予相应的滴眼液及抗生素感染治疗。

给予观察组改良符合小梁切除术。术前麻醉,术中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作巩膜瓣,将丝裂霉素棉垫放置于巩膜瓣与结膜瓣下约3 min,然后采用平衡液对巩膜瓣及结膜瓣下手术区域进行反复冲洗,于颞侧角膜缘内1 mm处,穿刺刀保持15°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后,切除瓣下的小梁组织,并对虹膜周边小梁组织进行切除,回复虹膜。缝合巩膜瓣两侧后缘,穿出结膜瓣预留结线,缝合结膜瓣,结扎时将预留的结线系成可调整型,并将其留置于患者的结膜囊内,术后可依据患者房水的渗漏情况对可调整线进行适当调节,必要时可从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液,重建前房。术后处理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浅前房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滤过泡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评价指标

①浅前房评定:依据Spaeth分类,主要分为Ⅰ、Ⅱ以及Ⅲ度,其中,Ⅰ度表示轻度浅前房,Ⅱ度表示裂隙状浅前房,Ⅲ度表示无前房;②滤过泡评定:依据Kronfeld分型,主要分为Ⅰ、Ⅱ、Ⅲ以及Ⅳ型,其中,Ⅰ型表示微囊状泡,Ⅱ型表示平坦弥撒泡,Ⅲ型表示瘢痕泡,Ⅳ型表示包裹性囊状泡,Ⅰ型与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而Ⅲ型与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1.6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浅前房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Ⅰ度浅前房发生率占3.4%,对照组Ⅰ度与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共占38.7%,对比两组患者浅前房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6个月无非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观察组滤过泡形成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小梁切除术主要是通过板层巩膜瓣下切除部分小梁组织,使受阻的房水自巩膜外流入结膜下间隙,并被结膜下间隙吸收,达到循环降眼压的目的。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Ⅰ度浅前房发生率占3.4%,对照组Ⅰ度与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共占38.7%,对比两组患者浅前房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相比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更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该研究与张丽萍[2]等人的研究报道一致,张丽萍等人的研究中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Ⅰ度浅前房的发生率为1.8%,而对照组Ⅰ度与Ⅱ度浅前房的发生率共占33.6%。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相比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更有利于术后滤过泡的形成。该研究结果与敬峥[3]等报道一致,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占89.48%,说明了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更好。

通过该研究,我们发现:术中采用可调整缝线,于结扎前通过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液,能够维持前房的深度,防止恶性青光眼的发生,保障结扎松紧的适宜,促进滤过道的形成,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依据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的形成情况,相应地拆除结膜缝线,能够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防止浅前房及低眼压现象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研究中未关注丝裂霉菌的使用效果,但在高志钢[7]等报道的报道中,认为采用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过程中,因增加了丝裂霉菌C的使用剂量,因此也就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全,曾健,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2(3):185-187.

[2] 张丽萍,王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3] 敬峥,李洪涛,陈燕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13):1433-1434.

[4] 孙铁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1):21-22,25.

[5] 梁远波,孟海林,范素洁,等.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个月效果[J].眼科,2013(1):19-24.

[6] 尹汉龙,胡颖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7):64-65.

[7] 高志钢,乔秀娟,姜丽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9):172-173.

(收稿日期:2015-11-26)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