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例题资源培养思维能力

2016-05-14 10:11钱惠维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因数算式例题

钱惠维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精挑细选的典型习题,具有很大的潜在功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解题方法的示范,其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反馈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教师陷入单纯教例题的误区,忽略了例题教学应有的教学作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材例题教学功效的挖掘,避免单纯地就例题教例题,充分发挥例题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例题资源充分、深入地挖掘,以期能发挥例题的载体和范本的教学作用,不正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创设例题情境,启迪思维

教材中选编的数学例题都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解题方法的示范,往往蕴含着“生活—数学”“活动—思考”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深入剖析这些经典例题中的情境素材及情境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形象生动的场景中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真正发挥教材中经典例题的教学作用.

例如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在课本第55页上,教材例题呈现了如下一个教学情境,如图1所示.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针对例题中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了活动?学生根据参加活动的男生加上参加活动的女生,计算出共有28+(17+23)=68(人).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还有什么计算方法呢?学生在简单思考过后认为可以将跳绳的总人数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即:(28+17)+2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述两算式28+(17+23)与(28+17)+23是否相等,在验证中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后就能发现,教师明显地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例题情境背后的深层含义.这道习题的编排意图旨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上述两个算式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揭示加法结合律的本质.

针对上述教学环节,教师不妨做如下调整:得出算式28+(17+23)与(28+17)+23,知道一道题可以有二种不同算法后,观察并猜想这一组算式的具体特征,根据自己的猜想结果尝试列举类似的例子,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抽象出加法结合律的数学模型,获得对加法结合律的抽象认知.这样改进后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情境的挖掘中把握数学规律的本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把握例题难点,激活思维

教材中的例题浓缩着知识、方法与技能,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载体和范本,也发挥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作用.一方面,例题可以帮助教师提炼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另一方面,例题可以将学生的已有认知结合起来,引导进行数学实践和数学探究,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应着重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所在,提炼出例题中知识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的内容时,教师通常都会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角的大小比较.但是,就这道例题的设计意图而言,笔者认为有如下二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是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上述的教学方法显然是忽略了例题的第一个设计意图.教师不妨改进一下教法: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钟面时针与分针的转动,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个初步认识.然后,转动分针和时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发现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对角的大小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

可见,教师对例题功能的深入探掘,使“角”这一概念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例题的讲解中得以突破,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践行例题操作,顺应思维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数学学习往往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把枯燥的数字、符号通过动手操作变成实用、愉悦的材料,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知识,不仅能学知识,也能学方法,充分发挥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功效.

以“因数和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师生互动回顾三年级学过的“倍”的数学概念后,在接下来的“操作感悟,形成概念”这一环节,呈现教学过程如下:

1.操作感知,初步理解概念.让学生拿出12个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想一想,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摆出一个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并用乘法算式记录摆法.

2.资源收集,组内交流.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说摆法、算式:4×3=12,6×2=12,12×1=12,让学生体验每排各摆几个,摆了几排.

3.初步认识,形象感知.以4×3=12这道算式为例,认识一排有4个,就是1个4,摆了3排,就有3个4,一列有3个,就是1个3,摆了4列,就有4个3.之后,仔细阅读课本第70页下方倒数第三、四行的一句话,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4.问题推进,理解概念.出示一些算式,如:6×2=12,5×3=15,3+4=7,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针对学生回答,强调倍数、因数的概念.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从温故中揭示课题,在操作中引入新课内容,既实现了对数学表象的积累,又有效沟通了倍数和因数之数的联系,顺应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接下来“探索方法,发现特征”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形象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例题起着贯通知识、归纳方法、发展思维等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例题的编排意图深入解读,充分发挥例题的教学功效,使例题教学更有趣、更有效,成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金石”.

猜你喜欢
因数算式例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