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变化视角下的山西粮食产量分析

2016-05-14 13:43高宇璇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粮食安全

高宇璇

摘 要:文章基于山西省粮食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山西省种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理念为基础,以现代种植业的经济性特点为依据,结合山西省特定的区域地理条件和资源要素禀赋进而探讨山西省粮食产量整体结构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种植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玉米的增种对其它农作物的挤出效应,还要重视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培育和合理布局,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结构 特色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175-02

一、引言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不仅要为居民提供日常的生活资料,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因而区域内的粮食生产供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的结构也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潜力。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看,产业的内部结构对产业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一方面难以摆脱自然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经受市场波动的冲击,而农产品自身又存在着生产周期长、不易储藏、不易运输、价格波动大等一系列弱质特性,因此,从宏观角度判断区域粮食产量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山西粮食生产结构入手,结合山特定的区域地理条件和资源要素禀赋对山西省粮食生产整体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山西省粮食产量与结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991—2013年,山西粮食产量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为了明晰其结构变化特征,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一)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1991—2013年山西省各类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设定山西省粮食产量为Y,稻谷产量为X1、小麦产量为X2、玉米产量为X3、豆类产量为X4、薯类产量为X5,得到: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模型1)

(二)建立工作文件并录入数据

对1991—2013年山西省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操作得到表1和图1。

(三)采用OLS估计参数

模型1的估计结果如下:

Y=32.7619*X1+0.8692*X2+1.0995*X3+2.0285*X4+1.4064*

X5-66.4143

(6.0778) (0.1665) (0.046) (0.711) (0.377)

(46.5858)

t=(5.39) (5.21) (23.88) (2.85) (3.73)

(-1.43)

R2=0.9855 R-2=0.9813 F=231.55 D.W.=1.2763

(四)综合判断

由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R2=0.9855,R-2=0.9813可决系数很高,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F=231.55检验值很大,相应的P=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各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在粮食总产量中占到很重要的地位,即被解释变量的变化的98.55%可以由五个解释变量的变化来解释。从T统计量来看,t0.05(17)=1.74,X1(5.3904),X2(5.2193),X3(23.8751),X4(2.8525),X5(3.7308)均大于1.74,从T统计量的P值来看,均小于0.05。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综合判断可知,上述回归结果可以有效解释山西粮食产量的结构状况问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山西省的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的产量每增加一万吨时,山西省的粮食总产量就会相应增加32.7619万吨、0.8692万吨、1.0995万吨、2.2085万吨和1.4064万吨,因而单纯从促进总产量提升的角度看,粮食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应该是稻谷>豆类>薯类>玉米>小麦。

由于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多风沙、少雨水,四季干旱严重缺水,因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十分小,而从历年的粮食生产情况看,玉米和小麦占据了山西粮食产量的绝大部分, 23年间玉米产量所占比重有所减少,小麦产量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豆类和薯类的比重在经历了一个增长期后达到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

三、山西省粮食结构波动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

粮食结构波动是存在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现象,是对粮食产量结构总体分析的有效手段。依据全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经验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本文从山西省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产量的波动入手,借助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粮食结构波动对山西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及其均衡关系。

(一)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判断山西省粮食产量波动与结构波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与误差修正关系,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次协整检验及协整向量分析,最后建立模型。

为了判断各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采用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除豆类外,四类粮食作物波动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进一步对山西省粮食总产量波动与五类粮食作物波动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发现它们的差分序列已经是平稳序列(见表4)。可以推断山西省粮食总产量波动与五类粮食作物波动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建立山西粮食总产量波动与五类粮食作物波动的回归方程为:

Yt=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第二步,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水稻、小麦、玉米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ADF检验统计量值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接受原假设,可见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说明山西省粮食总产量波动与三类粮食作物波动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第三步,山西省粮食总产量波动指数与五类粮食作物波动指数之间不存在协整,表明两者之间没有长期均衡关系。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式中的误差项看作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各类粮食作物的短期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构如下:

△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γ*+μt-1εt

估计结果如下:

△Y=0.14*△X1+0.38*△X2+0.42*△X3+0.28*△X4+0.33*△X5-0.71*μt-1

T值 9.60 6.07 14.13 12.76 8.26 -3.82

R2=0.98 D.W=1.88

(二)综合分析

依据山西省粮食总产量波动与粮食结构波动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得出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对山西省粮食波动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4、0.38、0.42、0.28、0.33,其中对平衡影响力度最大的为玉米,其次是小麦,影响力较小的为水稻,影响力顺序为: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稻谷。玉米之所以是影响山西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较大。误差修正项的修正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粮食总产量自身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如果系数向量的绝对值小于1,则意味着短期波动将向长期均衡收敛。从以上回归系数的估计值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71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从实际调研情况看,误差修正模型对山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特性判断是准确的,由于玉米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给农民带来的便捷和稳定收益,使得玉米在山西省全境普遍种植,对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2000~2013年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由793.68千公顷扩张到1670.04千公顷,谷子、高粱、燕麦、豆类、薯类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传统意义上“小杂粮王国”,“豆薯之乡”的山西特色农产品种植的要素投入和规模产出的总量都在下降,单体附加值的差异性优势不再明显,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形势严峻。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本文第二、三部分的计量分析结果,单纯从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角度看,山西省粮食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应该是稻谷>豆类>薯类>玉米>小麦,从对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平衡影响力度来看,影响力顺序为: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稻谷。结合实际情况,由于山西省所处区位条件,农业生产五要素热、水、光、气、土的搭配并不适合稻谷的种植,结合影响力要素分析结果,因而将其剔除。根据上述分析结构,结合山西省特定的区域地理条件和资源要素禀赋,建议在山西省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对玉米和小麦对其他粮食作物的挤出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逐步引导粮食总产量结构的优化,对种植条件要求高、营养价值高、潜在价值大的农产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额外的生产补贴和技术支持,不断培育山西省粮食产业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二是继续在玉米产业规模化经营上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玉米产业品牌化经营,提升山西省玉米加工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玉米的商业附加值,使山西省的玉米与世界接轨;三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山西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重视豆类、薯类以及杂粮产业发展的特质及其品质,用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发掘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商业价值,重塑山西省“小杂粮王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祖田修.农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孙君,王佛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 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