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全国优课联盟课程《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为例,论述MOOC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对比》MOOC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学价值。
关键词:慕课 中西文化对比 课程建设 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曾着重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MOOC的出现和兴起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常简称慕课。其课程建设理念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具有完备教学环节和丰富学习支持服务的优质课程。它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开放教育和在线教育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为了应对网络化时代的教育新形势,《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下简称《中西文化对比》)MOOC课程于2014年6月应运而生,入选全国优课联盟课程,并于2015年2月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15个高校的跨校选课,在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跨校学分互认、平台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至今,《中西文化对比》已开展两个学期,2016年春季也即将授课。目前已有20多所学校选择本门课程,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跨校选课内容学习,互相承认学分,其中689名学生参与选课,获得证书学生达428名学生,总计发布任务点135个。同时本门课程也被沈阳大学作为全校公选课采用,由8位老师主讲,结合全新翻转课堂模式,学生提前课下观看录像,学习课程内容,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选择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借助生动有趣、灵活易懂的讲解,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风俗与习惯、饮食与健康、行为与观念、家庭与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浅出地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探索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课程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又下分六个知识点,具体内容如下:总论(模块简介、文化定义、文化冲突、文化起源、文化互补、文化共存),文学与艺术(个人vs.集体、京剧vs.歌剧、庭院vs.教堂、抒情vs.激情、写意vs.写实、秧歌vs.芭蕾),传统与习俗(节日差异、婚俗差异、图腾差异、起源差异、民俗差异、服装差异),礼仪与社交(餐桌礼仪、日常交流、衣着服饰、待人接物、送礼礼仪、商务活动),饮食与健康(饮食概念、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烹饪方式、茶vs.咖啡、美酒文化),语言与行为(谚语习语、褒色vs.贬色、凶数vs.吉数、自谦vs.自夸、禁忌委婉、肢体语言)人文与教育(孔子vs.苏格拉底、六艺vs.七艺、宫廷vs.骑士、书院vs.牛津、保守vs.进取、应试vs.能力),总结(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礼仪与社交、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不断冲撞与持续融合,形成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局面。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另一方面,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西文化对比》MOOC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学价值。课程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与交融,并从多个视角重点讲授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扬长补短,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本论文为以下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WT20150008[0]);(2)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认知语境下的CLIL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G15DB269);(3)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CLIL教学理念为依托的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4-289)。
(作者介绍:王焱,博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