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奎
摘要: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获得情境或环境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使感性认识经过内在的思绪上升为理性认识。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获取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初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地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以活动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用清晰简明、艺术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挂图等进行教学,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师生活动,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把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让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创造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 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特性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的。这里的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
比如在八年级学习西双版纳这一节,当讲到它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时,具体分析它的气候特征,为什么会出现旱雨两季?可能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七年级的知识比较模糊了,在此时你把七月份和一月份此地盛行的两种风向(分别是7月西南季风和1月东北季风)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很明显一个是从海洋吹过来的,形成雨季;一个是从陆地吹过来的,形成旱季。教学目的的达成是很轻松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有联系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式虽然很传统,但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二、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实验具有直观、形象、明显等特点。在演示实验时,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不断琢磨、逐渐领会,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理想境界。
例如:在讲热力环流时,教师可首先演示空气对流实验。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内,将一支点着的蜡烛靠近一支点着的香烟。然后结合实验现象提问:香烟烟气的飘向情况如何?为什么?最后指出,大气的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话不在多在于精,言不在说在于引,地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其价值在于激人思索,寓意深刻,富有启发,使学生由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提出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假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会遇到许多与事实状况相反的假设性问题,这些问题,虽是假设,但是对理解、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其它任何条件都不变,那么:A.太阳日的长度会短于恒星日。B.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向。C.春分和秋分日,北京在6时之前日出。D.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看到这题,绝大部分学生觉得好奇,并且无从下手,从而集中了注意力。接着我分析: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变化了,那么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一些现象将会随之变化,C的实质是指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显然可以首先排除;而B中的水平物体偏向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只要地球在自转,它就应该存在,只不过地球反向自转的时候,北半球就应向左偏了;太阳日、恒星日都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正常情况下,即公转与自转同向,一个恒星日内地球上的某点随地球自转了360°后,还需再多转59,才能正对太阳,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3分56秒,但当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时,则少转59即可面对太阳,所以太阳日也就比恒星日短了3分56秒;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形成了三圈环流,但自转方向变了,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也应发生变化,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会偏转为西南信风,而南半球的西风带则会变为东风带,故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四、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印度”一课时,为了激起学生对印度一课的浓厚兴趣,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印度的文人、建筑、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艺形式、贫民窟等信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power point做成动画播放的幻灯片形式,再配以欢快愉悦的印度歌曲作为幻灯片播放时的背景音乐,在开课之初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无一不屏气凝神的把注意力投放在开课的幻灯片内容上,甚至有些活泼的同学,还随着欢快的印度歌曲在座位上不自觉的扭动身躯手舞足蹈,完全陶醉在对印度文化的欣赏当中。这样的导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幻灯片播放结束之后,学生对印度的文化大多都能说出一两点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并且还随着兴趣的激发,产生了许多疑问,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印度一课学习的积极性。
五、 走进生活,创设问题情景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与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因此,只要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情境,使地理知识与生活、历史、美学等结合起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这样就能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
问题是一节课的思想和灵魂,它从头至尾都在启发着学生,指引学生进行学习。以上仅仅是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常言道: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熟读教材并深入研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为目标,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意识。